“碑学”与“帖学”

文化   2025-01-02 21:01   江苏  

以下文章来自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赵社英】老师

对于“碑学”与“帖学”的论点


有关”碑帖结合“话题的探讨

近些年来,书家和学者们对“碑帖结合”这个话题已经有非常多的探讨,然而探讨一多,观点也就纷杂了起来。既然是谈碑与帖的结合问题,那么一般就会说到“碑学”和“帖学”等与此相关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碑学”和“帖学”呢?对比着说本身是个很晚的概念和群体意识,提出者是晚清的康有为。

    他在《广艺舟双楫》中明确的提法是“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这句话理解起来不算难,就是说,帖的始祖是晋人,而宋、元、明延续晋人发展起来的书法则为“帖学”。后面康有为又说:“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张照)、石庵(刘墉),然已远逊明人,况其他乎!流败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物极必反,天理固然。道光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己也。”

    这句话就是说清朝的善写晋人之脉的书家,刘墉、张照是帖的集大成者,所以说是“帖学”,而这个“帖学”其实就是指学书宗法晋人一脉的人。康有为很快又提出了一个与帖学对应的词“碑学”,而且说的很严重,叫“物极必反”。

    康有为说了帖学在清代的集大成者是张照、刘墉,同时也立了碑学的开山鼻祖,康氏言:“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怀宁一老,实丁斯会,既以集篆隶之大成,其隶楷专法六朝之碑,古茂浑朴,实与汀州分分、隶之治,而启碑法之门。开山作祖,允推二子。”碑学的开山鼻祖康有为定为邓石如、伊秉绶,关键点是“启碑法之门”,且是在隶、楷两门书体上。所以“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的关键人物康有为都点了出来,都是善写字的书家。

    但这不是最后的总结,最后康有为拉上了阮元《南北书派论》,趁上了乾嘉时金石学的高峰,列举诸多金石学著述,其言:“故今南北诸碑,多嘉、道以后新出土者。……出碑既多,考证亦盛,于是碑学蔚为大国。”接着又借包世臣《安吴论书》说:“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这又是说什么呢?

    康氏是说碑学的实践者有,研究者亦有,碑学含括了实践与研究两个体系。实践是以隶书、魏碑作为标准,鼻祖是邓石如、伊秉绶,学者是金石学家,典型如阮元、包世臣。这是我们所说的碑学,在研究和关注时一定要注意,是具备两个群体交织在一起的,通俗的说就是一波擅长写字的,一波擅长研究的。

    稍微熟悉点康有为的便知道,其实他是个很矛盾的人,同样《广艺舟双楫》里也有很多矛盾点,他倡导“尊碑抑帖”,而他又是帖学功底很深的人。我以为他推行的“碑学运动”与其参与的“维新变法”多少有些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把这些矛盾点独立出来分析,学会面面观。

经过分析,康有为所说的“帖学”和“碑学”,我们有了个大致的范围。但事实上这两百多年来,碑学这个概念始终纠结于学书法的人心里。写字的人一说碑学,那就是写碑的人,张口闭口也说金石学。可事实是什么呢?

金石学是一门学问,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遗存中带有文字的青铜器、石刻等等,这门学问主要是为了证定经史,文人们闲暇时间可以把玩鉴藏器物,于书法不能说没有关系,但主流并不是为了书法。所以说金石学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研究,一是鉴赏。
碑学呢,一样,既有写隶书、魏碑的成分,又有结合清代金石学风气背景下对碑刻研究的成分,二者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我结合多年习书中曾经涉猎过一些碑板书体,观察习碑代表书家的书作特征等体会,来谈谈我对“碑”、“帖”界定的个人理解。

其一,“碑派”之说。在康有为提出“碑学”概念的本身是含括两方面的,一个是对碑的实践者;一个是对碑的研究者。这两个群体有时交织,有时分离。那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更准确的词语——“碑派”,这是纯粹擅长碑体创作的群体,且是集中的特性为老辣纵横、雄强恣肆、宕逸奇崛。比如说邓石如以来,伊秉绶、徐三庚、徐生翁、李瑞清、曾熙、杨守敬等等,是碑派群体里的主要人物。
所以,在康有为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碑派风格,那就是以老辣纵横、雄强恣肆、宕逸奇崛为书法面貌的群体,且是邓石如、伊秉绶以后的书家,我们把不以碑学研究为主的这部分群体,且叫做“碑派”。这样划分的意思,是将“学”和“派”有所区分。
一般来说,“学”是一种具有持续的研究型群体,形成具备这一研究对象相对规范的研究方法,和今日常讲的“学科性”多有相近;“派”是一种立场、见解相近群体,衍生出来的一种风潮,我们常讲“流派”便是如此。很显然我所说的碑派,含括在了碑学中,而碑学在近现代以来更多情况下已变为对碑和师法碑刻书家现象的一种研究。而碑派更容易体现书写特征。
实质上,清代乾、嘉以来很多写碑的群体,本身具有很深的写帖基础,只是书写特点更具有“碑”的某些特征罢了,这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应该不足为奇。因为很多人也并没有对碑深入研究和学习,比如我就没有对碑板书体深入研习过,只是有过接触或涉猎罢了。

由于当代习书取法的多样性需求(在实物和文献的丰富性上,当代要优于古代),并想要表现当代书法审美的特性,必须做到广取博采,所谓集众家之长而厚积薄发,这是我个人的习书理念和实践。

    其二,“碑学”之说。不管阮元、包世臣还是康有为他们鼓吹下的碑学,是以六朝碑版为主体的,而且都是进行很好学术思辨的,即使阮元这样不写碑的书家,我们依然可以把他说为碑学的提倡者和鼓吹者,但不能说他是碑派的尝试者或实践者。

    再比如说对清代重要的书法家何绍基,人们一直争论他是不是属于碑学一脉?本质上说何绍基是碑学的鼓吹者,因为他是阮元的学生,一直为其师摇旗呐喊,但本质书写虽写点墓志,擅长隶书,但风貌却又不是碑派那么明显。这样的话,大碑学系统他是的,但碑派我们可以不划入他。

    碑学、碑派厘清有个好处,就是我们也把习吉金文字的很多书家划出碑派系统,比如吴大瀓、罗振玉这样的学者书家区别开,他们在那个时代都治金石学,也知晓碑学相关问题,甚至有论述,但都不是重要实践者,因而不能轻易说写吉金(钟鼎文)、写汉碑就是碑学、碑派,只能说关注过碑学。再反推宋、元、明都有钟鼎文的拓本、抄本流传,写吉文的书家都能归为碑派或碑学吗?显然很困难。

    其三,碑学、碑派清楚了,帖学、帖派也就好划分了。帖学一定含括对历代书作进行研究的学人,尤其对有刻帖以来的刻帖进行过很好研究、思辨的学者,这些学者有的并没有书作流传下来。比如黄伯思、曹士冕宋代的这些人,没见书作,但对刻帖研究贡献太大了,毫无疑问是帖学一脉。

    帖派更简单了,康有为把张照、刘墉作为帖派底限的集大成者,事实上清代后期大量的人还是写帖的,因为他们要科考。更主要的是晚清很多人视野已开阔,六朝碑版和汉碑很普及了,多少都会涉及,只要书写风格不是老辣纵横、雄强恣肆、宕逸奇崛的,且以法帖二王大系为主流的,便是“帖派”书家。

    至于“碑帖结合”问题,前面也做了一些提示。大家看到清代中后期很多书家,既写碑,又写帖,但风格仍是一种面貌。所以这个问题很简单,这便是审美的个人倾向问题。但无论碑也好,帖也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分析研究古代书法里最重要的部分。审美个人取舍很关键,有了个人审美意识,很多问题便不会那么纠结了。

在此文稿的写作中,承蒙金石学博士王文超先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我对他极大的谢意!




墨 池


本次我们请到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赵社英】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融合碑学与帖学研习方法的全新创作思路课程。让书友们在研习书法的道路上提升创作水准。


开通会员免费观看原价399元课程

赵社英老师多年来在碑与帖的临习和创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对碑帖融合的取法思路更新、调整,他的书法创作不仅展示出碑帖各自所具有的美感,更是多处融合了南帖与北碑的优秀因素以创作。

加入会员
免费学习>>
本次课程赵社英老师将同大家一起探索碑帖融合的学习新思路,了解二者的差异性和融合的切入点所在,从用笔、结字、线条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对比,并将碑帖融合的思路引入创作实境。
现在开通墨池会员
月卡限时199元
还有186门书法课程等你听~
加入会员>>
186门书法课程,我们精心选择在书法领域造诣深厚、经验丰富的名师来授课,课程包含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草书,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入门临摹,更会进一步延伸到变体创作。学员们在在课程的引导下充分汲取古人书法精华,通过一定时间的临古涵养,掌握了各书体的精髓之后,能够结合自身的审美,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情感,让书法作品既有对传统的传承,又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表达,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课程大纲


第一课时 解读“碑帖融合”的内涵意义及方法
1.对传统书法“碑帖”的解读、传承与发扬
2.解读何为“碑帖融合”
3.“碑帖融合”的方法
(1)由临摹入手,提高临摹目的性
(2)如何选择合适的碑帖
(3)先读帖后临帖

第二课时 解读临帖要点:结构、章法之变(例《集王圣教序》《石门铭》)
《集王圣教序》:
1.单字分析结字外体形状、内在结构
3.临摹读帖时需掌握的要领
4.基本笔法规律、用笔原则讲解
5.解读章法空间构成特点
《石门铭》:
1.隶书向北碑笔法的转变
2.读取《石门铭》点画笔法 
3.单字分析结字变化
4.碑刻的异体字解读处理

第三课时  在实临中运用读帖因素(例《集王圣教序》《石门铭》)
《集王圣教序》:
1.临帖第一步:过单字关
(1)单字讲解笔法、结构布局
(2)分析连笔字临摹技巧
2.临帖注意点:忌讳抄帖式临摹
3.如何处理原碑磨损之处
4.书写速度及笔势衔接
5.避免个人书写习惯,尊重原貌
6.临摹示范
《石门铭》:
1.对结字势态的把控
2.写碑须具篆籀用笔
3.碑帖融合方法总结

第四课时  分析创作前期的“二度创作”
1.背临、集字的优缺点分析
2.意临与“二度创作”的异同
3.“二度创作”时在技法上的取舍
4.从“二度创作”中提炼升华原帖风貌
5.进行作品式的模拟创作临摹

第五课时  解析碑与帖的自然融合
1.碑帖融合在创作中的合理运用
2.碑之字形结构掺和帖之笔韵
3.单字示范碑帖融合
笔法转变、结构把控、风格融合

第六课时  碑帖融合之创作实操
1.各种笔法在各种书体当中的融合运用
(1)将篆隶笔法运用到其他书体
(2)在继承传统中产生独特风格
2.创作中遇到的难点分析
(1)选择合适的纸张、毛笔、墨汁
(2)个性用笔示范






赵社英老师作品
















爱墨池
墨池App旗下 书画印爱好者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