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经》--宠辱不惊

旅行   2024-11-14 19:48   河南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的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作重视大患像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




     解析: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但是把这些身外之物放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把它摆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道德经》十二章中讲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对于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动于衷,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历史上孔子曾三到五次向老子询问学问,其中一次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君子在得到荣宠之时要抓住机遇实现远大的抱负;而在失去荣宠之时也要平心静气。人生短短数十载,宠辱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以天下百姓福祉当成自己生命一样珍贵的人才能不被外在的环境干扰心境。不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只要心念家国百姓,自然会接受“天命”委以重任。


    现实意义:毛主席讲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以身为天下”,有相通之处,当一个人的格局大到可以盛下老百姓的利益的时候,那么他就可以像“道”一样是最高的存在,我们常说仆人是地位低下的佣人,而“人民公仆”却是一个共产党人最高的荣誉,因为这四个字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幸福,不论我们走的多远,要时刻谨记出发的初心是“以身为天下”。这样才可以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



    小结:明代陈继儒《幽窗小记》中有一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万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是一种心境,把宠辱放在一旁,看清功名利禄,回归心灵的自由,一颗不被外界扰动的心才能看见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宠辱若惊,“惊”的目的,是要保持一种警醒,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不在宠辱之中迷失自我。无论是“惊”还是“不惊”根源都在于,宠辱只是身外之物,而生命本身,才是最核心、最重要、最需要关注的。

编辑 | 亢文烨

初审 | 陈   戈

终审 | 单战战

图片 | 部分来源网络(侵删)

函谷关旅游区
品牌宣传、公益服务、旅游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