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谈到代言人,应该是用某个明星来当封面图比较合适。
但是呢,考虑到人身安全,还是用鲲哥图来镇场。
言归正传,游戏发行角度看待中美文化差异中简单总结过东西方文化属性差异。
亚太区的国家,文化属性都是偏集体团队精神,个人要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习惯和道德约束,人们普遍更从众一些。
常规情况下,一款游戏产品在中国大陆买量,刚上线的时候成本便宜,然后越买越贵,直到买量撑不住LTV。
数值游戏如果没有新增,产品收入会受很大影响,整体项目的杠杆也无法放得更大。
这时候,著名文化属性研究专家文氓先生给出建议:集中所有发行预算,在项目上线前就搞预热,上线当月集中爆破,制造羊群效应。
翻译成人话就是,原来预算每天慢慢花,现在集中起来,上线首月花掉80%,把产品全生命周期能获取的80%的用户买进来,让全中国人都知道这款产品贼牛逼,额外转化一些泛用户进来。
在这期间,运用一些发行手段,使得短期内产品买量成本稳定,这样算下来,该产品全生命周期下的总市场费除以总用户新增量,比一直慢慢买更低,总用户数也更多。
文氓先生将此命名为:南派打法!
南派打法的难点,主要是如何把产品的热度炒上去实现破圈,同时自己产品在热度期内不能出严重问题,不然容易引发舆情危机。
而我们要聊的重点,游戏产品代言人,就是炒热度,降低新增成本的手段之一。
早期这套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港台明星穿着奇异的游戏装备,手持大刀邀请你进入游戏,没有人能拒绝进游戏看两眼,玩家们都在讨论这产品居然能请到港台明星做代言人!那这产品得多牛逼。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现在港台电影逐步没落,再加上太多产品都开始用代言人,人们对此见怪不怪,甚至无感。
大陆在这期间诞生了不少明星、网红,自身都带有非常强的流量属性。
于是也有发行厂商开始请大陆明星作为产品代言人,早入局者大多都能吃到红利,直到最近几年,代言人本身能带来的收益越来越低了。
除了上面讲的两点,还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一、早期港台明星非常配合,游戏厂商给的广告策划能完全执行下来,所以传播效果大多都不错,渣渣辉、古天乐、成龙大哥、李连杰等拍摄的游戏广告一时内传为业内佳话,其他厂商都跃跃欲试,争相模仿。
而大陆明星喜欢摆架子,有些游戏装备以及文案,她们自己认为比较low,会降低自己的身份,所以就不配合,需要修改一番,修改后的传播效果差很多,但是代言的费用一分也不能少,游戏厂商只能默默吞下苦果,毕竟发行日期已经确定,再更换来不及,毁约也有手续费,两头亏。
二、产品根本接不住泛用户流量,但是老板非要找,就跟很多互联网公司学谷歌工作文化一样,食堂、工作时间、绩效考核方式等,全面对标谷歌,总有一天自己的公司也能市值万亿!
另外呢,中年男人藏在骨子里的权力欲,老板做梦要想要成为行业头部公司,独树一帜,制定行业规则,这样走到哪里别人见你老板都要喊大哥,受世人敬仰。
尤其是行外人见了都要来拍老板的马屁,更是飘飘然,这感觉,嗯,妙 不可言~
游戏代言人只不过是自己作为头部公司发产品的标配,我的产品牛逼,能请得起代言人,倍有面儿。
三、国内的流量明星,要给自己买流量、炒热度,制造一个自己很火的假象,这样才有冤大头过来送钱。
最后的真实的情况是,老板把500w打给了代言人,代言人花250w给自己的水军在微博、抖音上买流量、做评论转发,同时混入游戏当托模拟正常用户行为,还有50万给了负责找代言人的老板心腹。
游戏上线后老板发现,进来的全是垃圾量,想找对方理论,对方回复,我在抖音和微博给产品带来10亿话题量,是你的产品不行。
碍于面子,老板只能默不作声,毕竟得罪了对方,自己的产品要被对方粉丝全网谩骂,这损失自己承担不起。
流量明星看老板很伤心的样子,就安慰他说:老板,好好做下一款产品,到时候找我打8折。
老板看到下款产品发行费用能省100w,眼睛中又充满了光。
流量明星随随便便拍个游戏短片,净收入就200w,给游戏产品带不来任何效果,但并不影响她接下一款产品代言。
毕竟,还有更神奇的冤大头,是看了别的公司都选她当代言人,那我也要选她,才定了代言人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封面的鲲哥图跟内容很适配哈哈。
大鲲吃小鲲,小鲲吃虾米鲲,虾米鲲吃海藻鲲。
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完美闭环。
至于可信度嘛,大家可以去流量明星的抖音、微博下面看看评论内容,再翻一翻评论人的个人空间,看是不是跟淘宝店铺刷的套路一模一样。
最后,某个非常喜欢用南派打法发行产品的厂商,之前产品上线很喜欢找代言人,而且不止一个,最近发的2款产品都没有找,反而在买量,KOL上发力,一起猜猜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