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个个不成器,陶渊明写下一首“骂儿诗”,道尽父母无奈

文化   2024-10-03 10:22   湖北  
↑↑↑点击蓝字关注,设为☆星标,每日获取更多历史

此前,在「陶渊明」这篇文章中,明确讲述了陶渊明的一生。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愿落入世俗圈套的追求自由的人。

 

陶渊明一生,基本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虽有一身才华,官府多次让他当官,但他自由浪漫的性子,对任何工作都干不了几天。

 

当官也一样,当几天就开始心烦气躁,只有在家中才能安稳。这样的性格,就导致陶渊明的生活,肯定不是很好。

 


站在陶渊明妻儿的角度来说,陶渊明其实是自私的,他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自由,完全不考虑生计问题,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会被人吐槽。

 


01 

陶渊明四十多岁的时候,看到儿子们千奇百怪,未来不太可能有什么气候,他写下一首诗,名为《责子》。

 
他在《责子》中写道:“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意思是说,父母都老了,儿子们却一个比一个笨,一个比一个让人失望。

 
大儿子16岁,为人懒惰,没人能够与之匹敌;二儿子15岁,一点都不知道读书;三儿子13岁,却数不过来六和七;小儿子9岁,天天除了吃还是吃。

 
可以说,家中有这样的孩子,确实让老父亲窝火。

 
这首诗,被世人广泛流传,因为陶渊明在诗词中讲的实在太直白,直接击中无数父母,道尽父母的无奈和心酸。

 
可能有人觉得陶渊明有些双标,自己都不求上进,还责怪儿子们。这样说,似乎也说的过去,毕竟陶渊明在十六岁的时候,和他的大儿子一样,只知道玩乐。

 
陶渊明玩乐的时候,还有家财可以挥霍。到了他儿子,很明显不行,因为陶渊明很穷,根本没有钱能让儿子玩乐。

 

 02

陶渊明与他家儿子不同的是,陶渊明小时候虽然也是那种喜欢玩乐的孩子,但他最大的兴趣是读书,他虽然啃老,但一直没有忘记读书。


在陶渊明眼中,都16岁了,什么事情都不做,又不读书,他作为父亲,自然看不惯。

 
而这首诗通体看来,诙谐幽默,读起来非常有趣。甚至在读诗时,咱们能够想到陶渊明那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按照陶渊明洒脱的性格来说,他的这首诗,大概率不是在批评儿子们,更多只是希望孩子们改正一下自身的坏毛病。

 
否则,陶渊明肯定不会用这种幽默的风格写出这首诗。

最后一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才真正符合陶渊明。

 
这句意思是说,如果老天非要给他这样的儿子,他也没办法,还是喝酒吧!

 
读完全诗,咱们也只能看到陶渊明的无奈,而没有丝毫责备,反而有种喜感,感觉陶渊明是在发牢骚,是一种善意的批评。

 
 
 03

许多人拿这首诗来对标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们又打又骂。这种行为非常不可取,因为陶渊明自始至终都没有责骂儿子。

 
如果深挖这首诗含义,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既好气、又好笑的情感。这种责骂,是善意的,是对孩子的一种溺爱。

 
全诗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身为父亲,陶渊明自然对儿子们有所期待,但五个儿子全都与他的期待值不同。

 
这才导致陶渊明有些失望。

 
但他并没有强行要求儿子们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否则也不会写出最后一句。反而听天由命,觉得儿子们这样,他愿意接受。

 
这点就能看出,身为父亲的陶渊明,对儿子们非常宠爱,只是他作为父亲,不得不对孩子们做一些引导。

 
 
 04

现今,陶渊明已经与我们相隔千年之久,他这首《责儿》诗,被无数人称为“骂儿诗”。这种称呼,其实不妥。

 
完全背离了陶渊明写诗的初衷。

 
为人父母,咱们能够从这首诗与陶渊明引发共鸣,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陶渊明如此,咱们也如此。


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咱们只能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加以引导、劝诫,至于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一些性格,咱们并没有办法改变。

 
只能像陶渊明一样,去选择接受,让孩子们做自己,那样不是挺好吗!




写作不易,点赞分享,感谢朋友

旧说历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书为鉴,可以肃言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