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五服之内皆亲”,“五服”是啥?

文化   2024-10-02 11:21   湖北  

↑↑↑点击蓝字关注,设为☆星标,每日获取更多历史

逢年过节,大家也往往会与关系较近的亲人来往。其实,在这个圈子中活动人,大部分还是在“五服”以内。

“五服”一词,非常复杂。

 
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的丧葬礼仪体系,核心在于强调父系血统的重要性,深刻映射出父权社会家族结构的根本特征。

 
在西晋时期,“五服”制度被第一次写进法律,按照“准五服以制罪”原则。

这时的“五服”制度,不仅可以用来衡量罪行轻重,赡养、继承等民事纠纷中同样适用。

 

根据“五服”制度规定,生者按照与已故之人的血缘关系远近,需要身穿不同的丧服,来表达对已故之人的哀悼,进而传递出自己的个人地位。

 
在民间,人们非常认可“五服”制度,在九族之内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亲人圈子。如果有人是本族的人,但又不在九族之内,这种人就属于“出五服”,算不上自己的亲戚。

 
在山东等地,曾有“五服之内皆亲”的说法。起初,“五服”只是单纯的代指五种不同的孝服,后来就演变成五辈人。

 
分别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和自己。

 

也就是说,只要高祖是同一人,往下五代都是亲戚。五代过后,便属于“出五服”,往后的人,便不再是亲戚。

 
因此,家族中一旦有亲戚去世,五服之内的人,必须到场参加。

 
此外,“五服”之内的人,服丧的服制有着明确规定。简而言之,就是不同身份的人,在服丧时,穿的衣服有着明确不同。

 
在《仪礼·丧服》中记载,古代家族成员太多,家族内部关系非常复杂。因此,即便是同一个家族,彼此间也会有着明显的亲疏远近之分。

 
其中,按照族内成员的身份地位和亲疏远近,将丧服制度明确分为五大类: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及缌麻。

 
斩衰在这五大类中份量最高。如果父母、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去世,直系后代必须披麻戴孝,进行长达三年的服丧期。

 
斩衰所穿戴的孝服,不允许缝边,不允许修绒。

这种披麻戴孝的方式,咱们在古装影视中屡见不鲜。在很多小说中,某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去世,动不动就要进行服丧三年。

 
放在现代来看,感觉时间似乎有点过于漫长,但这确实是历史真实的写照。毫不夸张的讲,在尊崇“孝道”这一点,古人比我们好上许多。

 
当然,这里并不是推崇这种制度,只是单纯的按照“孝道”礼仪来讲。

 
斩衰过后,就是齐衰。根据规定,齐衰所穿戴的孝服,是用生粗布制成的麻衣,只有剪刀剪断的地方,才可以收边,下摆的地方还需要砸边际。

 
再往后就是大功,衣服用熟麻布制成,质量比斩衰的药细腻一些。小功及缌麻,以此往后类推,越往后,血缘关系越远,丧服质量越好。

 
根据五种不同的“五服”,咱们就会发现,一旦遇到丧礼,就会看到不同的丧服。普通人只要观看这些人穿戴的孝服,就可以分析出他与逝者的关系。

 
正是因此,经过不断演变,五服制度超越了其原有的丧葬功能,成为衡量家族内部成员间的身份象征,根据丧服外表,族内人员立刻就能判断彼此的关系轻疏。

 
就这样,构建出一个庞大复杂却条理清晰的家族关系网。

 
根据五服制度,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得到明确区分,在五服之内,家族成员需要严格按照家族的规定为人处世,需要一起维护家族利益。

 
进而让整个家族更团结。

 

如今,“五服”制度对家族和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大多数人基本都只看重自己所在的家庭,即便是同根同源,彼此间的关系往往也会变得越来越疏远。

 
“五服”制度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咱们仔细观察,这种制度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影响着人们。

 
每逢清明,大家族往往会成群结队,前去祭祖。

逢年过节,大家也往往会与关系较近的亲人来往。其实,在这个圈子中活动人,大部分还是在“五服”以内。

 
只是形势发生变化而已,大家依旧按照这些方式,来维持彼此的情感。




写作不易,点赞分享,感谢朋友

旧说历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书为鉴,可以肃言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