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唐朝·杜甫
立春知多少
“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群芳谱》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所谓“一候东风解冻”,意思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而在立春五日后,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就是所谓的“二候蛰虫始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但还未完全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就是“三候鱼陟负冰”。
鸠宝话儿歌
春天到,鸟儿叫,
柳枝摇,花儿俏。
背起书包上学校,
立下宏愿冲云霄。
馆藏作品赏析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济南市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书画中有一幅立春时节所作的作品,是馆藏二级文物,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下吧!
清 金师钜 《艳雪图轴》
(济南市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
画心尺寸:纵155厘米×横 67厘米
金师钜,清代画家。(详细资料不详)
本幅作品为画家金师钜于立春时节所作《艳雪图轴》,作品左上方题:艳雪图。嘉庆己卯立春日澣华生金师钜制。钤印:“金师钜” 、“浣华生”。画面描绘了一名门贵妇人在侍女的陪同下赏雪归家的闲逸生活情景。
本幅作品画家对人物五官、衣物、动作、情态的描绘均刻画细微,生动有致;画面中,妇人身材修长,左脚抬起,似是正在向前行走;衣袖长摆盖住了双手,右手抬起,轻掩薄唇,头微右倾,慈眉善目,高贵典雅,逸态横生;发髻高绾,头饰珠光璀璨,突显出画中妇人尊贵的地位。身后侍女双手执伞,为主人遮挡落雪,与妇人较大的身高差距,暗示了侍女较小的年龄,侍女面带微笑,表情生动可爱。画中人物服饰线条刚劲、飘洒,时出方折之笔,笔致细腻,将人物体态的婀娜之美展现出来。衣物纹样同样刻画细致、考究,妇人黄褐色的长衫配以祥瑞的图腾,二人衬裙下摆处均以花色镶边,纹样大气端庄,同时,妇人蓝色的内衬与后方侍女红色的披风色彩相应,温润雅致,使画面色彩平衡中极具东方典雅的美感。
纵观整幅作品,兼工带写,笔极精细,画面笔墨洁净,设色清灵神秀,工丽妍雅,画家用笔纤柔细腻,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女性婉约柔美、秀外慧中之气质,颇有韵致。
“立春三候”中的第三候提到“鱼陟负冰”。在传统文化中,先民们把鱼作为“神灵”崇拜的物象,在中国绘画史上,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画家通过描绘鱼的生动形象传达他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济南市博物馆馆藏作品中有一件一级文物,正是以鱼为主题的作品,我们一起欣赏吧!
明 姚绶 《鱼藻图轴》
(济南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
画心尺寸:纵152厘米× 横100厘米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谷庵、仙痴、云东逸史,人称丹丘先生,浙江嘉兴府嘉善县大云寺人。明代官员、书画家。
本幅作品为画家姚绶所作鱼藻图轴,作品左侧题:“云东逸史戏笔”。下钤:“姚氏公绶”白文印。
画面正中,一条硕大的鲤鱼正摆尾畅游于水中,脊深肚白,鲜活灵动。鲤鱼左侧,一群小鱼在水草和清流中结队穿梭,带起阵阵涟漪。画家用淡墨勾画出鲤鱼各部位的结构,再用淡墨烘染头部、鳃盖。层层烘染出鳞片、背鳍、腹鳍、尾鳍,并留出鳍条的空白,以丰富而写实的手法表现出鱼的层次。墨色随着鱼的鳞片和身姿而变化,不避其繁,唯求生动逼真。鲤鱼游过,尾部带出星星点点的浮萍,鱼头方向涟漪浮动,鱼尾之处苔随波而舞,使画面显得穿插有序、生机勃发。画面左侧的一群小鱼悠然而过,形态生动自然。右下角的鳜鱼头微上扬,显得闲适而从容。近景水草顺势绘成,笔墨正侧有序、浓淡相间,线条笔断意连、灵动饱满。水草中,一只螃蟹附草而观,展露出天真生动之感。铜钱藻以浓墨表现,从视觉上给人以似是深绿的观感,外形则用圆形处理,呈现出一种俯视的观察角度。右侧针叶箦藻笔法有力,高低叶形组合有致。它形似菖蒲,表现出画家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远处右侧的碧藻丛中有数条鲦鱼畅然穿行。画家以淡墨勾出鲦鱼轮廓并晕染整体,使其既不会喧宾夺主,又为画面带来很强的空间感。
纵观整幅作品,画面疏密相间,行笔严谨,主题突出,构图丰满而不窒,笔法、意境均从容潇洒,于秀润中彰显野趣,是画家散淡襟怀的自然流露,体现出画家野逸闲适的情怀和自在从容的精神追求。
微信公众号|济南市博物馆
社教部电话|0531-8295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