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这是因为,当隋朝于584年灭陈后,结束了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继之而起的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各民族友好往来,中外交往异常活跃。正是因为唐朝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手工业也得以兴盛发达,才孕育出富丽堂皇、灿烂辉煌的唐代文化艺术。这一时期铜镜的铸造也达到新的鼎盛期,无论是造型、装饰题材,还是铸造工艺都别具一格,在我国铜镜铸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瑞兽花鸟铜镜,直径24.3厘米,缘厚1.5厘米,重3800克。圆钮,莲瓣纹钮座,座外饰双线方格。内区对称饰二角兽、二鸾鸟,间饰花草;外区六组分别饰双鸟或双兽,双鸟、双兽间饰花草纹。宽缘,上饰一周卷草纹。厚重硕大,黑漆透亮,花纹精美,铸造精细。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铜镜是一种日常生活实用品,是人们日常家居生活中照面美容的必需品。镜面照容,镜背则成了历代匠师装饰艺术创作的用武之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成就。唐代的艺术家们、工匠们在这个领域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使铜镜的新风格、新形式得以确立和成熟。唐代铜镜一洗汉代拘谨呆板之态而作流畅华丽之姿,其取材也一变矫揉造作之神话模式而偏重于自由写实或故事,铸制手法也由繁乱纷杂而转为清新优雅,形制也突破了传统的圆形、方形,而出现了葵花形、菱花形等镜式。铜镜铭文开始消失,主题纹饰由瑞兽到禽鸟到以植物纹饰为主,铜镜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呈多样化,充分表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
唐代铜镜种类繁多、纹饰复杂,有四神、花鸟、十二生肖、瑞兽、瑞花、盘龙、八卦、神仙人物等等。形制多样,有圆形、方形、亚字形、葵花形、菱花形等。此外还有一些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贴金贴银镜等。这些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的确立和成熟,使中国古代铜镜进入了富丽绚烂的时代,形成了另一种美的典型。人们在欣赏铜镜艺术美的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它与现实生活的和谐。
铜镜之所以被人们喜爱,不但因它光面能照出影像,而且背面的纹饰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古代铜镜上的纹饰寓意与配置,至今仍有许多难解之谜,如战国山字纹镜、汉代的规矩纹镜、唐代的海兽葡萄纹镜等。海兽葡萄纹镜还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多谜之镜”。
唐朝发达的经济使得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世界大都会,中外交流较前朝更加频繁,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方便了中西文化贸易的往来。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唐代的铜镜也在频繁的交流中输往国外。日本、朝鲜、蒙古人民共和国、前苏联、伊朗等国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铜镜。
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中国的铜镜图案同样也吸收了外来因素,与自己的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自己民族风格的纹样。中国铜镜中的葡萄鸟兽花草镜、麒麟狮子镜、骑士玩波罗球镜、黑昆仑舞镜、太子玩莲镜等,都可以看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铜镜虽小,但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颇大,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它身上,我们依稀可见当年文化交流的盛况。
铜镜的使用方法与现代的玻璃镜相同,既可以做架置于桌案上,也可以钮内系绳悬挂于墙上。中国唐代铜镜还常被作为礼品赠送,因此,镜背面多为吉祥的图案。
铜镜历代以来一直保持圆形、镜背中心置钮的主要特征,形成了铜镜形制中的主流。战国时期铜镜开始盛行,同时出现少量方形镜,到唐代又有圆形镜演化出来的菱花形和葵花形镜等,但上面的纹饰大部分仍按照圆形镜的位置配置,宋代以后又出现了委角形、亚字形、鼎形、六边形、钟形、桃形、不规则形等。有的在镜下加一柄,取消了镜背中心的钮,并将这种有柄的铜镜称做“照子”。唐以后各朝的铜镜虽然发现不少,但是随着玻璃的广泛运用,铜镜逐渐衰落。大约到清代乾隆以后,铜镜逐渐被西方传入的更为实用的玻璃镜所取代,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该文章源自《济南文物珍藏》
(该文在整理时内容有删改)
主编:李晓峰
文章整理:王思佳
一审:周福波
二审:李胜男
终审:刘新智
济南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