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站,济南!丨泺邑古藏丨孪生真伪最难辨——高凤翰孪生书画作品辨伪系列

旅行   2025-02-01 23:10   山东  

《孪生真伪最难辨——高凤翰孪生书画作品辨伪系列》收录于《文物鉴赏文集》。作者崔胜利,1967年生于济阳县,1985年参加工作。现为国家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先后在《收藏家》《文物天地》《中国收藏》《收藏人》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山东电视台、全国数字电视专业频道收藏天下等电视媒体主讲艺术品鉴赏节目三十余期。


一、高凤翰其人其艺

清代的高凤翰,以书画清雅乖拙蜚声宇内,更以其左手奇才彪炳艺林,与当时的金农、郑燮等并称“扬州八怪”。然而几百年间世人仿造其画作为数不少,是为伪作,且花样繁多,这就给我们辨别其书画真伪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对于收藏者来说,如何辨别一幅画作是否为高凤翰亲笔所作也就成为收藏中必须要掌握的技巧。

在分析高凤翰作品真伪前,我们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这位出生于山东的清代书画名家,弄清楚为何他的赝品之作如此之多,这股造假之风又从何时吹起的呢?

高凤翰,作为清代扬州画派的主要成员。其诗书画印无一不能(郑板桥的“七品官耳”印就是请高凤翰篆刻,济南市博物馆收藏多方高凤翰刻制的砚台。),就连制砚也是前无古人,在同辈画家中更是少有的。这与其家庭的熏陶、本人的聪明及刻苦是分不开的。其九岁就跟其父学习诗文、书画,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为后来的书画艺术积淀了丰富的文学营养。所以,他的作品远远超出了一般书画家靠技巧取胜的藩篱。

图1  高凤翰所刻端砚

虽然才华横溢,但这位书画名家却是历尽劫难,一生坎坷。从二十岁第一次应山东乡试,他竟然连续八次不第,最终还是“老秀才”。直到雍正六年,经黄之瑞推荐应贤良方正,位列一等,受到雍正皇帝在圆明园接见,并授修职郎,发安徽试用,次年春任歙县县丞。才过一年就被人诬陷,因人命案受贿五千金,被捕入狱,幸得卢雅雨为其力辩,堂审果然被诬,还其清白后,先委休宁县知事,又任绩溪县令,恰遇上边人事变更以致未果,这年其长子汝延病死,年仅二十七岁。后来,高凤翰调江苏任泰州坝监掣,正要赴任仪征县令时,遭卢雅雨案牵连,再次入狱四、五十天,高凤翰极力抗辩不屈,终将昭雪,但遭罢官。就在这时,右臂突发风痹致残,是乾隆二年丁巳五月廿五日,自此称“丁巳残人”,全由左手书画。

从此,高凤翰便与扬州画派诸家亲密接触,切磋画艺,诗书唱酬,卖画为生。但病不得愈,遂生回乡之念,于是在乾隆六年59岁时回到家乡三里河,从此开始了病魔缠身的苦难晚年。为生计所迫,带病日夜操劳,有大量作品出于此时。“两日中画扇三十把,纸二十余幅,作折、柬、手札复十余通。”但三里河不是繁华的扬州,没有那么多有钱的顾主,所以大部分作品都被友人拿去,自己依然两手空空。身体好的时候则到周边地县访亲问友,作些书画应酬,经常骑驴到百里以外的潍县造访他的好友郑板桥。正如板桥《竹枝词》中:“豪家风气好栽花,洋菊洋桃信口夸。昨夜胶州新送到,一盆红艳宝珠茶。”当然是南阜的手笔了。

图2  高凤翰为郑板桥篆刻的

“七品官耳”印

高凤翰在临终前两年病情日益严重,生活也更为困苦,又加连续五年山东大灾,先生虽病在家中,仍忧国忧民,写了大量描述灾荒的诗词,表现对灾民的极度关心。并且曾撰写《赈荒八议》呈报皇帝,希望当政者能给灾民以抚恤,但一切都成泡影,自己也穷困潦倒,病入膏肓,不得不想出典当之法,将自己心爱的收藏品紫玉砚、汉印百方、宋本佛经送州枚陈端家,以求换钱顾口,陈送银百两,将原物奉还,高凤翰十分感动,赠书画致谢。乾隆十四年己巳初春,高凤翰已感自己时日不长,曾有题画牡丹诗:“岁在龙蛇劫数奇,辰宫才过巳宫悲。欲知老骨填沟日,多在三春未尽时。”不久便病饿而死,时年67岁,一代绘画名家就此陨落。

对于其书画风格与成就,黄易说高凤翰书画“有味外味”。黄宾虹说:“南阜老人画意全从青藤白阳脱胎,晚年左腕参以古籀之法,自成一家。”齐白石在题画中称:“从来画家别具胸臆者,惟有高南阜老人,动笔令人心服!”这正是高凤翰书画高于同辈之处,这在当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好友郑板桥甚至有诗曰:“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交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可见当时人们多么渴望得到高凤翰的书画,以致赝作伪品都无余。相信郑板桥不是戏言,而是确有伪造高凤翰作品之举,他并非出于牟利,只是朋友间无法推辞的应酬。

图3  自画像局部


二、孪生未必亲兄弟

二百多年中的伪造者到底有多少难以确认,但留下来的伪作却为数不少,且花样繁多,可说是五花八门,这就给我们辨别真伪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我在查阅济南市博物馆藏高凤翰作品资料时,发现了多幅孪生作品,继而又发现馆藏的一本册页,与前几年某拍卖公司高价拍出的一本册页中的三幅作品几乎一模一样。而后来查找资料时,又发现不仅有“双胞胎”,甚至还有“多胞胎”现象。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想,将这些孪生作品进行排列、对比、总结,从中发现高凤翰绘画的特点,以及真伪作品的区别。如能举一反三,或许就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图4   高凤翰“游戏”印及款式 伪作

图5   高凤翰“游戏”印及款式 真迹

笔者排列、对比高凤翰的一些孪生作品,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整体效果。就是看一幅画是否“活”,也就是生动,有精气神。这比画的形象逼真更重要,因为画的象,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只能算是基本功,而能够做到传神,才算得上是高手。其实,这就是六朝谢赫在《六法论》中所说的“气韵生动”。举几个例子可能更有助于理解,例如一个人他在生病或有愁事的时候,和他在人逢喜事的时候,虽是同一个人,但是他的精神面貌却迥然不同,哪怕他不想表现出来。再如,一支鲜花和一支干花,它们的形状﹑颜色香味都一样,但我们还是能够很快将它们区分开,这是因为干花比鲜花少了最重要的“生气”。

(二)看功力。也就是谢赫所说的“骨法用笔”。中国画是非常注重线条功夫的,特别是文人画兴起后,更是将书法融入绘画当中,赵孟頫旗帜鲜明的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具体讲明了以草书画山石,以篆书画树木,以隶书画竹子。再细分更是多种多样的描绘技法,如“兰叶描”“游丝描”“行云流水描”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便有十八种,即著名的“十八描”。这些描法都是有讲究的,怎样起笔,怎样运笔,怎样收笔,表现怎样的物象,选用怎样的描法。除此还有“皴法”“墨法”“水法”等等。其实,所谓功力就是运用这些技法的能力,这需要一个画家几十年的磨练才能掌握,一个作伪者他的目的就是尽快赚钱,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磨练自己笔墨功夫,而恰巧这种笔墨功夫是无法取巧的。一幅画,它的构图敷色印章等等都容易模仿,而功力方面却很容易露出马脚。一位有经验的鉴定家,看一幅画根本不用看落款印章,打眼一看就说“假的,太嫩”。就是这个道理。

(三)看风格。主要是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个人风格说白了就是一个书画家在长期的书画创作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例如有的人喜欢用狼毫笔,有人喜欢用羊毫笔,有人爱用浓墨,有人爱用淡墨,有人持笔高有人持笔低,有人运笔快,有人运笔慢等等。正是这些看似寻常的个人习惯,使得每个人的作品都各不相同,而且这些习惯是作者无意间自然形成的,别人很难去刻意模仿。不信可以自己做个试验,你随便找一个人的签名比着写,就会发现很难模仿到位,哪怕你的书法水平比他高,同样很难模仿,否则,鉴定专家的结论,就无法得到法律的认可了。时代风格是指同一时代的个人风格共有的特征。说白了就是某个时代时髦什么,时兴什么。例如:落款“为某某社长写”的,其年代大约在明末清初;落款“请某某仁兄嘱正”的,其年代则是嘉道以后了。还有人物的服饰,家具陈设,建筑形式等等,在方方面面都会烙下时代的痕迹。

(四)看印章与款识。明中期以前印章多用铜木牙等材质,明中晚期以后多用青田寿山等石章。清以前用水印,清朝开始用油印。在有照相技术之前,翻刻一方印章全凭手工,不可能完全一样,与印谱相比较,不难区别。用照相制版制作的印章,字形笔画虽能与真迹完全一样,但是,细看则全无刀法可言,更谈不上金石韵味。高凤翰的篆刻水平之高可是闻名遐迩的,连郑板桥都请他刻印,仿造他的印章更不容易,所以,看印章对鉴别书画真伪有一定的作用。作伪者在款识上也容易露出马脚,因为任何一个人写自己的名字,是最熟练最自然的,作伪者为了形体上逼真,书写时必然小心谨慎,这样写出来的字,笔画定然僵硬呆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没有呼应关系,也就是古玩界人常说的无行气。临或摹本都会出现这种破绽。


三、真假“凌波”与“秋山”

现在,我们用上期提到的这些方法先来鉴定高凤翰的《素袜凌波图》与《仿白石翁秋山读易图》。

两幅《素袜凌波图》比较:

为济南博物馆藏画(以后皆称“济博本”),题款为:“素袜凌波之图”。壬子写,丁巳补题。南阜。荷花荷叶五尺长,磨痕托出水中央。纵然折断玲珑骨。不恋淤泥亦自香。追题画藕诗颇有寓忱,再为健斋弟发咲。丁巳十一月朔五日,翰左书记。健斋亲家弟於壬子岁与余初相识於石城僧寓,适此画新脱手,墨晕犹湿,旁睨而叫绝者数回。又适公出,归晚不及言别,又数日更觅此画不可得,又经岁始知为健斋携去。又阅五年,再过出玩乃补款,时已病废右手,戏左手代之,弟翰”。

钤印:“苦书生”“丁巳年”“左手”“凤”“翰”“霸上亭长”“古介子国”“济南市博物馆”“南阜山人”。

图7也是济博本,题款与图6完全相同。钤印则为:“丁巳年”“苦书生”“左手”“西园”“高凤翰印”“凤”“翰”。

从整体看,图6有微风吹过荷塘的气息,特别是最上面的荷花及下面的水草,画的非常动感。在用笔方面,荷梗及叶筋的勾勒,不仅准确有力而且富有弹性,准确表现出荷花、荷叶及荷梗的质感。在用墨和用水方面也相当出色,细看荷叶的墨色,层次变化丰富而且自然,有水墨淋漓之感。

图6  《素袜凌波图》(济博本)

而图7,看上去墨色平涂,无层次感,在荷叶的表现上就更明显一些。勾勒花瓣的笔法不清晰,而勾勒叶筋的线条软弱无力,且不准确,荷叶的正反转折交代不清楚。荷叶梗与荷叶相交叉的地方,用笔犹豫拘谨,不够自然生动,显得匠气。

图7  《素袜凌波图》(济博本)

两幅《仿白石翁秋山读易图》比较:

图8  《仿白石翁秋山读易图》(济博本)

图9  《仿白石翁秋山读易图》(济博本)

这两幅皆为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画面题款几乎完全相同:“危岩压屋如披厦,翠嶂排门俨列屏。三十年前抛掷句,拾来客话竹西亭。起句为济南某僧题画作,已弃去不存久矣,昨象兑侄偶过见此幅,重拈题之,若为竟作者,老阜左手记。真迹钤印:“逍遥游 ”“墨之农”。

仿白石翁秋山读易图。钤印:“煮石山人”“介亭”“南阜居士”。

而整体看去,真迹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生动和浑厚。其用色用墨及用水的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墨色厚重而不失灵动,笔墨苍劲而温润华滋。再看勾勒用笔,可以说简练准确且老辣,每一笔都力达笔端,力透纸背,即行内人常说的“杀纸”。书法用笔潇洒而法度严谨,起笔收笔提按顿挫一丝不苟,却不失优美的节奏感。

临本给人的第一感觉则是浮。不论是线条还是墨色,全都浮在纸的表面,毫无浑厚和力度感可言。其书法的用笔,根本看不出提按顿挫的变化,线条毫无节奏和韵律的美感,不像是在书写,而是画出来的字。细看所用的纸有做旧的痕迹,印章也全无金石韵味,整幅作品平淡无生气,作伪水平不高。


四、真假“古松”“蕉叶”

我们再来看看两幅《六朝古松图》与两幅《蕉叶垂荫图》有何区别!

两幅《六朝古松图》比较:

济博本,题款为:六朝松石,壬戌年,左手补石。钤印:“春草堂”“凤翰”“西园”。

拍卖公司拍出的作品(以后简称“拍卖本”),题款为:将去金陵过花逯岗看六朝松石,旧有图作,聊以仿佛为之。南阜山人左手。钤印:“南阜居士”“阿家翁”“老秀才”。题款:“乾隆鸦阵。左手并题”。钤印:“左臂”“南阜居士”。

整体看去,济博本《六朝古松图》,枯松苍劲而充满生机,松针画的密而不乱,树干简而不弱,的确表现出了千年枯松的神韵。山石的用笔简练而老辣,确有飞白书的韵味。用墨整体浅淡,却不失层次变化。

图10  《六朝松石图》(济博本)

图11  《六朝松石图》(拍卖本)

拍卖本《六朝古松图》,枯松看起来挺拔伟岸,细品则缺少张力之感,给人以外强中干之感。松针的画法,用笔凌乱不清,墨色混沌无层次感。树干和山水的勾勒线条看似粗壮,实则“肉”而无力。整幅作品的意境与图10相比较,相差甚远。 

两幅《蕉叶垂荫图》比较:

图12  《蕉叶垂荫图》(济博本)

图13  《蕉叶垂荫图》(拍卖本)

济博本,题款为:“蕉叶垂荫翠幕寒,小红低俹覆阑干。娇憨略揭横斜角,半露犹藏怕客看。仿青藤道人题画作为之。癸亥南阜左手戏”。钤印:“游戏”。

拍卖本,题款:“蕉叶垂荫翠幕寒,小红低俹覆阑干。娇憨略揭横斜角,半露犹藏怕客看。仿青藤道人画意,南阜左手戏”。钤印“翰印”“南阜居士”。

对比此二图,济博本《蕉叶垂荫图》堪称精品,尺寸不大却笔墨精妙,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然而墨不碍色,色不掩墨。画面中蕉叶仓润而浑厚,一旁的小红花又娇嫩活泼,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叶筋的勾勒用笔精确,线条苍劲老辣,在水墨淋漓的画面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拍卖本《蕉叶垂荫图》,画的虽有一定水平,看似浑厚实则色墨混沌层次不清,不能很好的融合,画面显得脏乱呆板无神。叶筋的勾勒线条生硬无力,有的位置方向都搞错,高凤翰绝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两图的书法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五、真假“花王”与“秋葵”

 高凤翰还曾画过《花王图》与《秋葵图》,不过这两幅画同样有着“孪生兄弟”,让我们来看看孰真孰假吧。

两幅《花王图》比较:

济博本,题款:“香色领群芳,天香更擅场。不然空国色,哪许号花王。老阜左手并题”。钤印:“南阜居士”。 

拍卖本,题款与济博本相同,钤印:“左手”“南村”“高南村之印”。

仔细品味,饱满、丰腴、活力,这就是济博本《花王图》,给人的第一感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气质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盛开的花朵犹如戴着清晨的露珠,散发着沁人的馨香,充分显示了作者用水的高超技法。用笔更是精到,叶筋的勾勒,起笔收笔清晰可见,绝不拖泥带水。

拍卖本《花王图》的用笔显然要弱许多,如花梗看似瘦劲,但无弹性,且与牡丹花的肉质茎不符。叶筋的勾勒也不合物理。花朵的用色有失水准,花有凋零之感。其书法也显做作,与济博本的书法水平有很大差距。

图14  《花王图》(济博本)

图15  《花王图》 (拍卖本)

两幅《秋葵图》比较:

图16  《秋葵图》(济博本)

图17  《秋葵图》(拍卖本)

济博本《秋葵图》中有自题诗,曰:“玉露冷冷滴未干,擎将金盏出朱欄。嫩黄倾得鹅儿酒,欲为秋风破萧寒”。钤印:“凤翰”“西园”。用不着再解释了,高凤翰确实用画笔表现出了诗中的意境。真称得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册页小品能画出如此意境,着实不易。

拍卖本《秋葵图》,题款与济博本《秋葵图》相同,钤印:“左手”“艳洗六朝卑”。但整体看去,没有表现出带着露珠的感觉,看那下垂的叶子,倒像是被霜打拉一样,花朵也没有娇嫩质感,犹如干花一般无生气。墨色平淡缺少层次变化,整体感觉显得单薄。其书法的模仿水平不及绘画临摹水平高,笔画过于拘谨,更无行气可言。


六、“寒鸦”阵阵有真假

“寒鸦”这一题材在高凤翰的画作中也有表现,例如《秋林鸦阵图》与《寒鸦图》,然而笔者发现,这两幅图同样有着孪生兄弟,我们且来比较一下。

两幅《秋林鸦阵图》比较:

济博本题款:“瑞玉兄属笔作鸦阵图,弟翰左手”。钤印:“凤”“翰”。图中枯树的勾勒穿插自然随意,然而又完全符合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可见高凤翰有很高的写生能力。山石画得非常简练,却苍劲有力,皴染不多却苍润厚重。而群鸦更是信手点染,却神态毕现。树枝上参差的小丫杈和错落的群鸦,犹如音符一般生动活泼。

图18  《秋林鸦阵图》(济博本)

拍卖本题款:“乾隆鸦阵。左手并题”。钤印:“左臂”“南阜居士”。此图看起来用笔较之济博本要精细一些,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拘谨小气,山石的勾勒和皴染混沌不清,群鸦如标本般排列在树枝上,毫无生气。再看拍卖本的书法,起笔犹豫运笔拘谨,字体呆板,行气全无,有牵手挂足之嫌。因此,济博本《秋林鸦阵图》为真迹,拍卖本乃伪作。

图19  《秋林鸦阵图》(拍卖本)

两幅《寒鸦图》比较:

重庆博物馆藏画,题款:“争鸣聒噪日飞扬,搅尽寒烟漠漠荒。太息月明三迎树,古来断送几周郎。尝见徐文长其题所画寒鸦图有句云:莫学曹瞒三迎树,汉阳江上有周郎。余嫌其中含芒刺未免阴符杀机火于树发焉。戏为更易此作,老阜左手并识。”钤印:“鳯翰”“檗琴翁”“無”。此图墨色淡雅明快,怪石及树木用笔简练,沉稳之中不失灵动,笔触清晰准确,空中的飞鸦动感强烈。   

再看拍卖本。题款:“争鸣聒噪日飞扬,搅尽寒烟漠漠荒。太息月明三迎树,古来断送几周郎。尝见徐文长题其所画寒鸦图有句云,莫学曹瞒三迎树,汉阳江上有周郎。余嫌其中含芒刺未免阴符杀机火于树发焉。戏为更易此作,老阜左手并识。”钤印:“無”“丁巳残人”“鳯翰印”。此图中,墨色昏暗肮脏,特别是怪石上部混沌一片,勾勒线条软弱无力,飞鸦毫无动感可言,有许多字因为写的比较草,作伪者不认识而临写错误,例如:“寒鸦图”的“寒”“聒噪”的“噪”“汉阳”的“汉”等字,写得似是而非。这是临本经常犯的错误。

图20  《寒鸦图》重庆博物馆本

图21  《寒鸦图》(拍卖本)

七、鉴别伪作要抓破绽

通过前几期对高凤翰这些孪生作品的比较,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高凤翰书画真迹的特点是:画面整体气韵生动自然,笔法老辣而不失活泼,墨色浑厚而润泽,画面清新有勃勃生机,细细品味会觉得有厚重感。书法苍劲而不失灵动,笔画飞动而不漂浮,线条好似有重量感、力量感。印章篆刻高古,金石韵味浓厚。再看伪作,有的外形仿得很像,有的色彩逼真,有的书法酷似,但是,任何一个作伪者他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要仔细比较总能找出破绽。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孪生的书画作品,就一定有一幅是伪作,也有可能两幅全假,也可能两幅全真,甚至同一题材画许多遍。例如,重庆博物馆也藏有一幅类似的《寒鸦图》,无论从时代风格,还是个人风格上看,都可以肯定是真迹无疑。另外,青岛博物馆、高凤翰纪念馆都藏有高凤翰的《秋林鸦阵图》或《寒鸦图》;中央美术学院也藏有一幅高凤翰的《秋山读易图》真迹。

总之,不论一个作伪者的水平有多高,伪作有多么像,我们只用正确的方法去比对研究,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抓住本质,那么伪作终会原形毕露。


该文章源自《文物鉴赏文集》

作者:崔胜利

文章整理:王思佳

一审:周福波

二审:李胜男

终审:刘新智





济南市博物馆




济南市博物馆
提供济南市博物馆的各项展览、活动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