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你也来这躲一下嘛
作者 | 十年
微信号 | shinianyuppie10
上次看完《东京八平米》后,能够体会到作者因为居住空间逼仄,所以她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
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故事,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乍一听,一个人在八平米的房子里生活,想想就很压抑,但是作者也已经在这个八平米的房子里,生活了五年之久了。
回想起我在东京合租的房间,可能还没有八平米,我个人的整体感觉其实是局促,压抑,以及舒展不开的感觉。以及什么东西用完马上就要收起来,归回原处,因为没有空间能够让东西肆意摊在那里。
以及我不得不每天叠被子,因为我的床不仅用来睡觉,也是我唯二能坐坐的地方。所以日本不愧有众多的收纳达人,因为空间实在有限。25岁,我曾在北京东京上海美国流浪
(当时在日本租的房子)
可我是万万没想到,我在纽约还能住到一个只有两平米的hos。
我绝不能将此称为酒店,也不能说是房间,问了这边的朋友说,这样的房子可以称为hos。
而且这个两平米的灵魂,不就是和《八平米》的作者所说的一样吗?房内虽然狭小,但屋外是广阔的,是缤纷多彩的。
有时代广场,百老汇,麦迪逊广场,中央公园,各个大小不一的教堂,这些不同的场所,丰富到可能包容世界任何一种灵魂,有趣到你可以观察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个hos位于曼哈顿第八大道的一个老公寓里,从第四层开始,到第六层都属于它的空间。楼梯之陡峭,爬一般的山估计还比不上。
用木板将不大的空间间隔为一个个的独立空间,充分利用一平米的立方空间,例如我的行李箱只有放到床下,才能将其打开;我的衣物需要挂在床旁的架子上;手机充电悬在空中,因为充电口在很高的地方;
这个床窄到不能翻身,比大学宿舍的学生床大概还要窄10公分,有一个晚上翻身差点滚下去了,而且床很高,是一个木板,掉下去感觉会很痛哈哈哈。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局促,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好像又一应俱全的能住。
我一个一米六还差点的亚洲姑娘凑合凑合没问题,那些国外一米八多的大汉也能住下这迷你房间,我很是佩服。
至于浴室,厕所是分性别的公用,以及有一些可以公用的区域,例如早餐角,以及供人办公用电脑的桌子。
会订这样hos的人,几乎都是一人只身来到纽约短暂停留的游客,所以这些公共区域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我们的社交场地。洗着脸,哎旁边来了一个姐妹,看着顺眼就会聊上两句,吃着早餐看到旁边有人,我也会好奇的问问:where are you from?
所以,这种个人式小空间的hos,所附带的有趣社交模式,是我非常喜欢这个hos的原因。
因为大家都是一个人来,或者他们本就比较开放包容,所以愿意和陌生人聊聊天。以及交流彼此的观光浏览行程,若是有能凑到一起的行程,大家也都很乐意多个一起玩的搭子,一起上路~
我就是这样找到跟我一起在纽约街头City bike的小伙伴,相比一个人纯逛的确还是更丰富一些。
也许是性格原因,我跟楼道,厕所,早餐角碰到的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聊上几句。
也是因为我感到了很多善意,例如所有在早餐角或者楼道碰到的人,大家都会互相问候,说一句:goodmorning,或至少会对你有眼神交流的微笑;例如大家都会愿意停下来聊聊天,了解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丝毫没有冷漠和麻木的感觉。
包括这里轮流值班的一个叔叔,几乎要跟每个住客合照,仿佛他在用这样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职业生涯。
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美国是melting pot名不虚传。
有去中国四川待过三年的伯明翰小哥,吸大麻被拘留了…就回英国了。
第一天在早餐角认识做金融投资的帅哥,提前一天回洛杉矶了。帅得印象深刻。
在伦敦工作,外派到芝加哥,week trip来纽约玩的台湾热心小姐姐,我们一起骑city bike,一起走布鲁克林大桥。她大概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在伦敦留学然后能够留在英国工作的华人。
还有母语是德语的奥地利姑娘,她好像是特地来时代广场参加舞蹈课,我们一起去了92楼的summit,纽约的夜景尽收眼底,震撼的场景,我们两都觉得终生难忘。因为我在淘宝买了便宜的票,她坚持请我坐Uber。
还有昨天在South ferry遇到的新泽西医生,周末没事坐免费轮渡去对岸的纽约逛逛。陌生人之间,反而毫无防备,主打一个敢问,一个敢答。好奇的我问:听说美国医生很赚钱,是吗?他也直接回答说:yes,make good money ~:D
以及纽约的最后一小时,遇见了愿意帮我搬箱子,陪我等车的台湾小哥。在等车途中跟他聊了很久各种台湾的经济以及台湾人民的生活,尤其是美国跟日本对台湾的态度,着实让我补充了一些我的知识盲区。
(具体分享在游学社群了,欢迎大家咨询加入)他自由职业的身份加上几乎签证自由的原因,常年飞来飞去的旅游生活也令我羡慕不已。
还有很多,怕忘记了,先用文字记录下来。是我在纽约两天里美好的记忆。
很庆幸在起飞前的那个晚上,熬夜在爱彼迎上匆匆选了这个在纽约的落脚地,
在纽约的时光眨眼就结束,既然有相遇,就有分离,
离开这个住了三晚的地方了,这辈子也许不会再来,那些在转角遇见交流的朋友,这辈子不知还不会有机会再见,
但就像林清玄所说的: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会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
但只要遇见了,就已十分感恩,因为太美好,所以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