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欧美,中国普通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

文化   2024-08-13 22:47   美国  

先给大家分享一段《人物》的文字:
有关高等教育的讨论,一定程度上,指向的是通往美好生活究竟有哪些方式。在中国,尽管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在变低,大家仍然觉得,只有接受好的教育才能实现美好生活。
但是很多美国人觉得,上大学,做白领,只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一种途径。做蓝领,比如美国的管道工,收入其实也不错,它也能通往一个相对美好的生活。 
所以当我们说「内卷」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的单一。大家都冲着一个目标,一个愿景,而不是觉得,虽然你这条路挺好,但我可以不走你的路。 

当然,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和我们的机会结构是紧密相连的。对美好生活、对成功的定义,都取决于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人无法自处于整个社会结构之外

现在中国也有些年轻人在这么做,主动放弃大城市的内卷,去云南、去东北,但是能够这样选择的人毕竟是少数。

上述的文字,我认为大概写出了一些真实情况。为什么我们会比较内卷,是因为我们的上升途径比较单一。

好像只有考上一个好大学,才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只有找到一个好工作体面的岗位,才能够拥有比较不错的人生质量。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是难以被打破的。
除了那些极其聪明的人,他们很会做生意,或者从小就会做买卖,自己有很多人脉等等之类的之外,大部分人基本上走的道路是同一条道路。些人家庭出身贫寒的人也比较少。
现在我们的教育在慢慢分流,也就是有在有意减少大学生的数量,而希望小孩能够去学技术。但在中专、大专去学习,但为什么家长会更加内卷?
因为我们的中专、大专的教学质量,达不到像国外职业学校的标准,做不到出来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有比较体面的生活。
所以即使被分流到中专、大专,大家还是在想专升本这个路径,那殊途同归还是一条道路。
而最近发现一个问题,亲戚或者别人家的小孩,有不少目前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干,呆在家里的。有不少也是普通本科生。

如果说我们去做管道工,电工、木工,去农场帮忙,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和生活质量有保障的时候。那这条路就不会那么卷,因为有别的出路。现在看起来卷的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一条路。
内卷的本质也是因为大家同质化的驱动。如果你与众不同,你根本不会被内卷。
我自己对中专的体验
我大学毕业之后,在中专当过2个月的代课老师。我在那段时间就能够感受到中专学生的生源质量有多么差,他们大部分人的学习习惯有多么不好。
但是再退回来说,那些基础的岗位,体力活,比如我在美国超市干的活。难道真的需要你学习很好吗?需要你考试成绩非常高吗?其实那些岗位大部分高中生都能做。我们超市有一些美国同事也没读过大学。

但是事实就是,因为人口巨多,很多本科生可能都找不到工作,所以说门槛提高了。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国企、央企的招聘高中学历就可以,但是随着大学的扩招,研究生的扩招,这个学历贬值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于那些中专、大专生来说,他们其实根本就几乎是无路可退
我认识一个小哥,是在深圳华侨城逛街的时候碰到的一个店员,是一个潮流买手店,东西非常好看新潮。这个店员长得非常帅,一表人才,一米八几的大大个子,我一问,他就说我是00年,xx职业技术学院毕业。
后来有一次想买包我就问了他,但他跟我说他没有在那里工作了,然后到现在又半年过去了,他说他依然没有找到工作,在老家调整。
我今天就直接问了,我说:“深圳这样店员的工资是多少?”他也告诉我了,“大概就是4~5000左右底薪加提成”,但这样的工资在深圳基本可以说很难生活下去,更不要说有存款了。

我自己有一个亲戚,我非常熟悉,他是长沙一个大专毕业的。现在在专升本拿一个自考本科的学历,他在长沙的工作都是火锅店服务员,或去超市收银等等。他才21岁,22岁的年纪。
也是打两个月工,在家里又玩两个月,又再去找工作,最近找的新工作是给一个淘宝店当助理,每个月3500。
但前期没有积累比较好的工作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等等,他其实竞争力会越来越弱。年轻的确是资本, 但是这个时候的资本,对他们来说也并不好利用,只能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剥削,我觉得他们的境处境非常艰难。
也确实不能怪说名校和普通学生有区别,他们的学习能力、坚持能力、毅力等等真的是有相差。
而且这类孩子的家长大部分都没有太高的认知,不会很早就给孩子铺好路,或者有资本送孩子出国留学,包括他们自己也很难高认知高的觉得:我要在这个岗位上起码拿到一些资源,增长一下自己的见识能力。

这样类型的读者每次问我的问题,几乎都是:不知道做什么,很迷茫,人生没有方向。我其实很无力,也没有办法给他们答案,怎么去帮他我不知道。
而且我会觉得这么普遍的现象存在,是不是有时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或者说整个社会人口众多,政府也没有办法?只能这样筛选,所以我们的竞争一直白热化。为什么东亚人松弛不下来?因为你没法松弛下来呀

身边优秀的绵羊

最近我总会一针见血的批判我的一位朋友,因为我觉得他简直长期生活在他自己的象牙塔里,顺风顺水的求学求职路径,好像全然不知道真实世界的模样。误以为自己的圈子就是真实的圈子,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都和他相同,以及更高。
包括择偶要求,对后代的教育水平要求。让我觉得他真是所谓“优秀的绵羊”,是应试教育下成功的产品,但并看不清实际情况。包括环境……一味只向上看,从不向下,不见不知人间疾苦,真是讽刺

我身边有很多也是优秀的绵羊,他们其实不知道大部分人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我之前也不知道:原来在省会城市还有这么多3000左右的工作。
以及小伙伴过年回家,然后问老家弟弟妹妹的工作情况,或者就业方向,大部分也是这个情况,工资低了不想去,或者干脆不工作就在家里躺着。
这不是个例,我觉得已经不能完全归结于他们不努力了。以及那些底层人员,他们难道不努力吗?有些事情不是努力能改变的。
但是成为了精英之后,你更躺不平。我最近看的那本书叫做《我在上东区做家教》,描述了很多富豪家庭的心理,那里的孩子依然很辛苦,因为他们是世界上前1%~3%的富人。人生貌似没有尽头。
成为优秀的绵羊也不容易,而且我觉得这不一定好事,可能外人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他内心的抗挫能力会比一些人要差。对于一个人,不能从单一的那些价值观来评判他,而是要看他综合能力怎么样,包括抗挫能力,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等方面
但是似乎我们的社会不给这样的机会,他似乎只有一把尺子。可能是成绩,名校,或者金钱,权利。

当然肯定有一些格外的特别的人。即使不是那样相同的路也成功了或者过得不错,那真的是极少数,所以成为了故事。
以及,在这样一把尺子的环境下,你作为家长,即使你心里知道,但你也很难不被环境所裹挟,不被这些情绪和气氛逼着往前推孩子。
所以其实我觉得是蛮悲哀的,以及这些普通一点的年轻人的路到底怎么走,他们到底能找什么样的工作?
好的工作岗位,他们门槛不够,进不去;一般的又要经验,要这要那的,其他的就是一些什么人都能做的,他们又不愿意,又吃不了这个苦,所以我觉得无路可退。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课题。和将来不知道会怎么发展的一个东西,引发了一些我的思考,不一定对,但跟大家分享。

再谈谈自己,我觉得我自己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我的大学很普通,父母是非常普通的体制内员工,他们没有什么商业思维,没有什么过多的雄心壮志,不过好在给了我一个比较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吃穿不愁。但关于走出去,父母是帮不了太多的。
我是靠着我自己一直在学习进步,有点悟性,懂得一些规则,不断的跟高人交流,知识付费付费再付费,以及靠坚持做一些事情,从不放弃自我成长,才有一些小小的成果。
有很多读者会问我:怎么样可以成为我这样。我思考了很久觉得难度可能不小,因为真的不是很多人能坚持下来。
例如:我有自己的热爱,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什么方向,未来想怎么样的时候。我很通透,我很清醒。这跟学历没有关系,而是我一直在成长。

举一个最小的例子,我就说我是靠写作写出来的,或者学英语学出来的,我说你去写作,或者去学英语吧,没有几个人能学下去,或者没几个人坚持,就这么简单。
而且就是越发是这种人,他们就越发认知匮乏,包括对于知识付费很抵触,其实说白了,这也是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几十,几百块其实真的不贵……是出了学校之后的再教育。
但他们内心不认可,觉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所以其实就很多时候根本帮不了。我也很无奈,包括我自己的亲戚,我都觉得,无能为力,恨铁不成钢,那能怎么办?
他们宁愿去吃顿火锅,买双鞋子,也不会愿意在教育,认知上投资,他们内心可能觉得没有用,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没太多的改变。
在最后,推荐我最新出的游学群以及读者群。加入一些高质量的社群,圈子,我认为这也是开阔自己眼界,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购买年度读者群——目前送美国东西海岸游学群。期待与你相遇。

往期内容:
我的纽约两平米
在美国一个月,工作生活有感小日记
在美国,一万个想回国的瞬间。
在美国超市打工,所感受到的美国素质。
作者介绍:
十年,专注于个人成长与亲密关系类文章的创作与分享,小太阳用文字记录自己永不止步的感性冒险人生。

你也来这躲一下嘛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也相信写作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