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战地摄影师
哈喽,大家晚上好
这个端午假期,一部新上映的电影《美国内战》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虽说是一部战争灾难片,但电影却以一批镜头背后的战地摄影师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来描绘这场内战。
如此新颖的概念,也让我们能够近距离的了解到战地摄影师。在现实中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才让远离前线的我们能够实时在新闻中看到许多真实的战争画面。不过,关于战地摄影师这份职业,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却非常神秘和陌生,不少人在看完电影《美国内战》后也会好奇: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战地摄影师的世界!何谓战地摄影,简单来说就是记录战场上随时发生的瞬间。在1841年有了卡罗式照相法后,战地摄影也随之诞生。据记载,最早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就出现了首位战地摄影师,这位摄影师是来自英国的罗杰·芬顿。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那时的照相机往往体积庞大且笨重,不适合在激烈的战场中使用,所以芬顿并未直接上战场拍摄,他的大部分照片是来自战地后勤的画面,也有一些摆拍的军官集体照和肖像照。不仅是拍摄麻烦,在当时的环境里,罗杰·芬顿的出行还需要随身配备一辆货车作为移动暗房的设备,以便对拍摄的照片进行显影冲洗等操作。同时罗杰·芬顿自身还是一位画家,热爱风景摄影,所以他的战地摄影作品中时常能看到宏伟的风景与战场的结合。直到美国的南北战争期间,才出现了第一位全面报道战争进程的摄影师:马修·布雷迪在战争期间,马修·布雷迪与他的摄影组以写实主义的风格拍摄照片,让人们得以随着战事的开展目击南北冲突,从而认识到战争的毁灭性。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1925年小巧易携的徕卡相机面世,这也极大的提高了战地摄影师在拍摄中的便携性。在这期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战地摄影师,也诞生了无数令人深思的战地作品:那在这一张张照片的背后,战地摄影师工作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无论是在20世纪上半叶席卷全球的战火,还是如今频发的局部冲突和恐暴事件,危险的战场都有着战地摄影师的身影,这也是战地摄影师的职业精神。他们遵循着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还不够近。战地摄影师要想拍出震撼人心的图片,就必须要从安全之地冲入危险频发的第一线,比如,为了拍到战争中的士兵,就需要身处战场尽可能贴近士兵从而拍摄到想要的画面。有时候为了拍摄角度或其他突发问题,摄影师们还需要在枪林弹雨的战壕中不停穿梭。当遇到伤员时,摄影师们还会充当临时的医务人员,为伤员包扎伤口。
虽然在《日内瓦公约》里强调:“应将在武装冲突地区担任危险的职业任务的新闻记者视为平民,这类新闻记者应以此享受各公约和本议定书所规定的保护。”但在炮火横飞的战场中,依然还是有很多摄影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根据国际新闻协会和保护记者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87年至今,已有超过700名的战地记者在报道战争和武装冲突的过程中丧生,仅2014年就有16名战地记者在叙利亚、伊拉克、巴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中殉职。除了生命安全外,战地摄影师们还不得不去面对很多触目惊心的痛苦画面。比如,记录一位母亲失去儿子的痛苦:过多的痛苦画面也让很多摄影师的心理饱受重创,甚至崩溃。甚至一些摄影师的作品也饱受舆论的攻击,比如,摄影师凯文·卡特的照片《饥饿的苏丹》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关注,并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但摄影师本人却一直被舆论所攻击,认为他冷血无情,放任秃鹫对小孩造成伤害。就连最亲密的朋友也与他划清界限,饱受精神折磨的他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从19世纪末早期战地摄影刚刚兴起的年代,到如今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现代化战争,在此期间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的战地摄影师。他们用一张张令人过目难忘的经典瞬间,告诉世人战争的残酷,引发大家对战争的思考,激发反战的情绪。提到战地摄影师,最耳熟能详的名字一定就是罗伯特·卡帕,他也被誉为“战地摄影的鼻祖”。卡帕的经典名言”如果你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也是无数摄影师在战场中奉行的行为准则。在他短短四十一年的人生中,共经历过五次重大战争,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抗日战争。他把照相机作为揭露战争的武器,冲到战火最猛烈的地方,为世界留下了无数经典摄影作品。历史书上这张《诺曼底登陆》这张照片就是卡帕所摄,看似模糊失焦的影像反而带来了真实战场上的紧张感。卡特的另一张传奇之作,是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拍摄的《士兵之死》,作品被公布以后,立刻震动了当时的全球摄影界,成了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成了卡帕的传世之作。,而这场战争也在社会舆论压力下提前结束抗日战争时期,卡帕来访过上海等地,是当时唯一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他拍摄了中国受到侵略时的悲拗与反抗,也有日本侵略时的可憎面目和罪行。然而不幸的是,卡帕在越南采访第一次印支战争时,误入雷区踩中地雷被炸身亡,而下方照片也是卡帕生平最后一张战地照片。唐·麦卡林是当今世上最杰出的战地记者之一。他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下半叶所有的战争和重要地区冲突,即使80多高龄的他仍在深入战场进行拍摄。成长于二战的动荡年代,让他明白战争是非常悲惨、令人厌恶的,是对人性的侵犯。所以在他拍摄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想展现出人性。比如,这张深受惊吓的美国士兵,就是唐·麦卡林的代表作唐·麦卡林漫长的战场拍摄经历中曾多次死里逃生,他断过肋骨、腿骨、臂骨,挂在胸前的NIKON大F相机被AK-47 的子弹打凹等。也正是这段传奇的经历,让麦卡林拍摄到了非常多伟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下吧!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他是当今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之一。
他获得过5次罗伯特卡帕金奖,也是唯一一位拍摄记录了20年来世界上所有战争和冲突的摄影师。
关于他的传奇经历,还有一部以他为人物传记的纪录片《战地摄影师》,在纪录片中真实记录了詹姆斯·纳切威冒着生命的危险,深入世界各地炮火前沿经历,并通过一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向我们讲述战争的残酷。
在他的网站首页有一段自述“我是一名目击者,这些照片是我的证词,我所记录的这些事件不应该被忘记,也绝不能重演”。
他的作品也与他的自述一样,表现出来的思想总是能穿透人的灵魂,令人震撼。在中国的战地摄影史上,摄影师沙飞是最富传奇色彩,他也是“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他的作品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张名为《战斗在古长城上》的照片。沙飞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第一个专职摄影记者,他一直奔走在抗日的最前线,以相机为武器,用自己的镜头有力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他叫张崇岫,是抗美援朝第九兵团随军摄影师,亲历了第二次、第五次战役。他是一个能打仗的摄影师,一个会拍照的兵。关于如何在战场上拍摄,他说:“要想拍到别人很难拍到的战斗照片,必须自己创造机会,到战争第一线去,跟着先头部队走,与突击、穿插的战士们肩并肩,和敌人面对面。”苏珊·桑塔格曾说过说“在现代认知方式中,某一东西要变得“真实”,就要有影像。照片确认事件,照片把重要性赋予事件,使事件可记忆。一场战争、一场暴行、一场流行病、一场所谓的自然灾害如果要成为广受关注的对象,就必须通过各种向千百万人散布摄影影像的系统来让人们知道。”这也是所有战地摄影师敢于以生命为代价直面残酷战争的勇气和信心。战地摄影师通过照片让人们知道这世界上战争所造成的苦难并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个体的生命,这些生命一样珍贵,即使这些图像会让人感到恶心和不适,但这却是人们认识到战争残酷的最好方式。而他们每一次快门下的照片,都是一次对战争反讽和灵魂拷问,他们用照片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激发出大家的反战情绪。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关于战地摄影师的内容到这儿就结束了!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战地摄影师没有提到,大家可以将你所知道的战地摄影师分享在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