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视角】盘点经典电影中人物出场的5种套路

乐活   摄影   2024-04-03 15:25   浙江  


人物登场很重要~

大家,晚上好啊~

每每有国产偶像剧面世,总伴随着“国产剧真的不太行”的声音。尤其是影视剧里的主角们雷人的出场,不仅尬,还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选角失败外,导演们各种敷衍的出场设计可谓“功不可没”!

比如,在《千古玦尘》里周冬雨的飞行出场,遭到网友的疯狂吐槽:神似《火影忍者》中鸣人跑步的姿势,太出戏了。


而陈妍希版的小龙女,本该仙气飘飘的出场,可随着镜头一拉,一个略显臃肿,动作笨拙僵硬的小龙女“闪亮”出场了。


其实,人物登场在影视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导演都会设计一系列镜头让人物登场更有仪式感。


举个例子,在《泰坦尼克号》女主罗丝首次登场,导演先交代了码头繁忙的登船环境,然后镜头一转,一列奢华的车队从人群中缓缓驶入:


紧接着车门打开,带着真丝手套的手和一顶华丽精美的帽子的女主登场,与码头上其他人形成了鲜明反差:

这样的出场设计,也让女主罗丝贵族女士的形象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通过几部经典电影,一起盘点下优秀导演们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让角色登场。


细节制造悬念感

影视剧中关于人物出场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通过细节给观众制造悬念感。

简单解释,就是在人物登场时,并不是立刻展现全貌,而是通过一系列特写,比如人的眼睛、鼻子、人物的动作等镜头,让人物出场充满悬念、神秘感。


同时也可以给到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充分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一睹人物真容。

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的出场,导演斯皮尔伯格通过两个场景,结合大量特写镜头来勾勒出奥斯卡·辛德勒的形象。


第一场戏是在辛德勒家里,通过辛德勒十个手部特写镜头,观众虽然只见局部不见正脸,但通过这些镜头也可以想象出辛德勒是个非常讲究精致的人。


而第二幕则是辛德勒走入酒吧,镜头紧跟随辛德勒的背影,我们能听到他与侍者的交流,但依然无法看见辛德勒长相,由于前期大量镜头铺垫,足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长达数分钟的特写镜头后,随着辛德勒坐下,镜头绕桌一圈后,我们终于看到了辛德勒的真容,导演也达到了立住人物目的。


同样运用大量特写的还有这部《这个杀手不太冷》。


在杀手里昂的登场时,吕克·贝松导演为了表达出杀手具有的神秘感,只拍摄了一杯牛奶、一双手、一副将眼睛深深隐藏的墨镜等大特写镜头:


再由人物对话所透露的杀手身份、暗杀目标、以及透过反光的眼镜片才能勉强看到全貌的交易等,将里昂杀手职业的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里昂的正式露脸前,有长达七分钟的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来刻画他的杀手形象,虽然人物未出场,但杀手冷酷的特征已被导演牢牢立住。


除了正面角色外,电影中的反派角色也时常会用到这个方法。

比如,电影《无人区》贩隼老大的出场,导演通过撞翻的警车,倒地不起的警察:


以及带有钢铁的假肢落地、教训同伙等细节,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残酷冷峻的盗猎者形象。



光线塑造人物
光线,在影视剧中也常被用于刻画人物登场的方式,而且不同的打光方式,也能展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情绪。

比如,1972年上映的《教父》就是一部通过光线塑造人物登场的电影。


教父在初登场时,为了展露出教父冷酷、阴暗的性格,科波拉导演全程用的都是硬光且让教父处于逆光的位置。


在过肩镜头下,由于近端仅有极少量的受光面,教父完全隐藏在阴影里,我们只能模糊感受到教父轮廓,非常的神秘且冷酷。


随着剧情推进,虽然我们终于可以窥见教父的正脸,但此时画面的光源来自一盏曝光不足的顶光,使得教父的眼睛一直处于阴影之中,无法看清。

通过这样的光线运用,一位高深莫测,深不见底的黑手党老大形象就正式登场了。


而在《教父》另一位主人公,教父的儿子麦克出场时,导演则通过侧光麦克脸部形成阴阳脸的效果,一明一暗也暗示了麦克挣扎的命运,也为接下来麦克被迫卷入黑帮争斗埋下伏笔。


在电影最后,画面中的光线则又回到电影开头老教父登场时的所用的光,而麦克的双眼则完全隐藏在阴影之中让人无法看透,代表着年轻的迈克已经成长为新一代教父。



通过群演烘托人物

有时候为了显示出登场人物具有的地位感,在人物登场前,导演会将镜头对焦在与主角有一定关联的配角或者群演身上。

拍摄他们对于主角的反应和对话等,从而烘托出登场人物极其重要的地位感。比如《至暗时刻》中丘吉尔登场前,导演拍摄一众配角的反应。


观众们首先从配角的大量对话中了解到了丘吉尔的人物形象,然后才是丘吉尔正式出场:


这种方法也经常会在恐怖片里反派boss登场时使用,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属《沉默的羔羊》里反派汉尼拔登场。


导演首先通过犯罪现场照片,以及监狱中不同工作人员与女主的对话,描述汉尼拔是一位极端危险的食人狂。


而女主进入监狱后,通过各类关押犯人的表现,让我们对汉尼拔也有了一种穷凶极恶的形象。


可是当镜头一转,当穿戴得体,有礼貌的汉尼拔博士正式登场时,这样的形象与观众脑海里罪犯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一瞬间就有了记忆点,这也让汉尼拔成为了影史最经典的反派之一。


而在《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女魔头”米兰达的出场,导演同样也用到了这个方法。

首先是助理接到米兰达电话后惊慌到直呼“Oh my god”的夸张表情:


紧接着就是其他工作人员得知米兰达要提前到达公司后纷纷紧张的行动起来,比如飞速整理办公桌、换高跟鞋、将书籍平铺在马琳达办公桌上等。


而米兰达走进公司大楼后,导演也拍摄了员工们惊慌的神态和动作:


在一系列配角精彩演绎下,观众们也能迅速感知到一位“苛刻上司”女魔头的形象。


利用环境烘托人物出场

在人物登场前,有些导演也喜欢先去拍摄背景环境,让观众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环境,发挥想象空间去脑补出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比如,《我不是药神》中男主程勇登场时,导演就以环境来作为切入点,镜头扫过,首先看到的是一些与印度有关的元素和售卖的药品,交代了程勇是个卖药的:


随后展示了店铺环境、堆积的烟头及电脑上的纸牌游戏:


然后又拍摄了远方现代都市大环境,以及近处陈旧破败的店面:


通过这些展示环境的镜头,在我们脑海里的主角已经呈现出一幅颓废失败的中年卖药的人。

而这与最终出场发型蓬乱且油腻的程勇形象如出一辙。



其它方式引出人物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外,还有些人物出方式也运用的很频繁。

像动作片中人物登场,往往会用大量格斗动作为人物正式亮相做准备。

此外,有的出场方式采取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方法,也能够加深观众对人物的认知与印象。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就是采取了先声夺人的处理方式,声音先一步得到注意,引起观众对角色有所猜测并产生审美期待。



说在最后

好了,关于人物出场方法就介绍完毕了!

其实以上这几类人物出场方式并不是完全分开的,有时候一个主角的出场会用到两种或者多种方式结合从而加深观众的印象。

当然,人物出场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搬硬套,它关系到人物的人设、故事的流畅性和观众的观看体验;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也需要创作者们更加深入理解剧本,做好充分准备,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雕细琢。

希望创作者日后扎实稳健功底,发扬工匠精神,让我们未来能看到更多创意并制作精良的佳作。









人民攻摄
摄影干货|拍照技巧|影像测评|修图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