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还有人在扫街吗?

乐活   2024-11-21 22:05   浙江  

谁说这扫街老的,这扫街可太棒了!


晚上好啊,小伙伴们!


今天云舒和你们聊聊一个“老派”的话题——扫街


说起来老,是因为早在20世纪中期,中国已经率先有了一批扫街老法师了。 扫街,这件事以前是摄影人的经典玩法,背着沉甸甸的相机到处转悠,专拍生活里的烟火气。



但最近,扫街这个词是越来越少听到了,似乎现在大家更爱网红地打卡。云舒有时候跟着网上的摄影攻略去踩点打卡,毕竟扫街“慢活儿”太讲究时间、器材、环境和经验了,废片率还高得吓人对于我们这样每天两点一线的打工人,确实有点奢侈。



直到最近,我去参加了一场摄影颁奖礼,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拿起手机,把这种“慢活儿”的摄影风格,玩出来了了全新的花样。


如果你好奇,他们是如何扫街的?就接着听我唠一唠!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摄影赛?


以为扫街是老法师专属吗?有人用手机告诉你:经典玩法还能推陈出新。


这次比赛主题叫“城事·人间”vivo联合新华社搞的“中国故事影像力”计划中的一部分;光听着就觉得烟火气扑面而来,它的核心就是用手机去记录城市里的生活故事,这不就是扫街的灵魂所在吗?



听上去像个“摄影圈的轻量赛”,但你真看了那些参赛作品,会发现“轻量”只是表面,大家拍出来的都是“沉甸甸的生活”。


邀请的嘉宾阵容,更是来了不少摄影圈的狠人。


比如逄小威,拍过章子怡、巩俐等1000多位电影电影艺术家,人像摄影是他的大杀器,随便一张照片都像能写进电影海报;



傅拥军,这位拿过荷赛奖和金像奖的摄影老炮儿,曾经三年在西湖边拍摄同一棵树拍了1000多张照片,他的作品总是有着一种安静中又藏着那种“随时能让头颅一震”的爆发力;


还有知名城市风光摄影师严磊,他能把你每天经过的公交站拍成“年度影像”;

最后是白国龙,这位前往南极的探险摄影师记者,用镜头带你直接感受地球最终的纯净美感。


说实话,这帮人随便拿一个出来都够撑了,但他们只是邀请嘉宾,这大赛真正卷起来的还是作品。

获奖作品中,都是以街头为舞台的精彩瞬间,比如这次的总冠军《夜幕下的北京老城区》,这张照片直接用“昏黄灯光+白雪屋檐”的搭配,把老北京的冬夜拍成了让人挪不开眼的“俯视式浪漫” 。

(摄影师:陈风檩)

摄影师选了个高位视角,把整条胡同的光影故事收进画面,冷暖对比一拉满,画面情绪靠前。让你不仅能看,还能“听”——你仿佛能听到胡同里的猫咪叫唤,听到街角传来的小吃摊吆喝声,瞬间就被拖进了那个烟火氤氲的北京冬夜。

再说说一等奖的照片作品,风格天差地别,但都一样有劲儿。

《你好,上海》,是一款带着“小心机”的城市风光。

摄影师:万小兵)

背景是熟悉的上海天际线,东方明珠稳站C位,怎么看都标准的旅游宣传片入门式但摄影师偏不走老路,他把影子加入画面,这样的构图设计,硬生把“城市风光”和“人文趣味”的直接提升到了艺术的层次,让人不得不服,这张图就是摄影师在说:“生活才是城市的灵魂。”

《武安傩者》则完全是另一种路子:黑白处理把色彩清晰除掉,留下的纯粹是戏剧张力。

(摄影师:邢海波)

这张图像在讲一个故事——戏里戏外,其实不过是一扇窗的距离。而这窗的存在,赋予了画面力量,仿佛在对你说:“艺术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等奖同样是神仙打架。

(摄影师:樊丽勇)

《练体操的小姐妹》靠墙架排了一队小模特,从发呆到沉思再到小动作不断,直接送上了一堂“表情管理教学课”。摄影师用蓝红撞色背景,让童年的自然姿态多了几分戏剧效果。

(摄影师:吕爱花)

《戏迷》的厉害之处在于让一只黄狗成为绝对主角,它对着电视里的戏曲表演盯得入神,狗在前、老人坐在中间、电视在后,层层递进的画面语言让人一秒就能沉浸在戏迷们的温情世界中。

到了三等奖,作品依然一个比一个硬。

《外卖天地》用后视镜反射构图,拍摄外卖小哥完整的轮廓与夜霓灯的碰撞,充满了都市烟火味;

(摄影师:许晓平)

还有《城市的夜》,光影和倒影相映成趣,把城市之夜的梦幻拍得如科幻电影场景。

(摄影师:窦传利)

《戏曲人生》用镜头锁住了戏曲演员们的特色,妆容和镜中倒影都细腻得过分,就像一张舞台宣传片;

(摄影师:江鑫源)

《战鼓起披甲出征》直接“燃”到天际,飞扬的动作、爆裂的烟火、冲锋的戏服,这张照片简直可以直接给人耳边配上鼓点的音效;

(摄影师:陈晓宇)

还有《求知》《跳起来飞起来》《雾江》这样的获奖优秀作品,既有动感,也有静美,每一组都像在讲一段独特的故事。

(摄影师:蔡延璋)
(摄影师:张乐)
(摄影师:余启旺)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些震撼的作品居然都是用手机拍的。

这让我重新认识当下的“扫街”进化成了一种更靠近、更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手机的影像能力,为普通热人生活艺术打开了一扇窗。

为什么这么说呢?接着听我聊~



从慢活儿到轻量化

如果说扫街摄影曾经是专业摄影人的“慢活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待完美光线、耗费高昂设备,那么现在的扫街摄影已经完全不同了。

曾几何时,扫街摄影就像是背着沉重相机的摄影忍者,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默默捕捉那些短暂纵即逝去的光影和瞬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艺术似乎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快食”文化所屠杀、人们逐渐开始认为,扫街摄影是属于过去的影像语言。

但别急,手机影像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比如这次比赛中众多参赛者用的设备——vivo X200 Pro,搭载蔡司2亿APO超级长焦镜头和蓝图影像算法矩阵,不仅让拍摄更简单,还能在复杂光线下捕捉更多细节。


(中午强光下的人物

有了这些新的加持,扫街不再需要背着沉重的相机、拿起繁复的器材。随手掏出手机,捕捉城市一角的黄昏光影、街角小贩的吆喝声,甚至是雨天的一滴水珠,都可以成为一张值得收藏的照片。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带着vivo X200 Pro走上了杭州街头进行扫街拍摄。

那天,我站在净慈寺,雷峰塔面前,发现了一片特别称职的树叶。它摇摇晃晃地吊在支架上,正好和塔尖形成了一个绝佳的“前景框架”。

问题来了,这个角度要求我站得足够远,才能把前景和背景的故事都塞进镜头。如果是传统的单反操作流程,可能得换个长焦镜头,调整角度,后面回试几个。可现在,我只需要轻轻一拉焦距,手机的长焦镜头就像帮我“移步换景”。让雷峰塔顶的每一块砖瓦都清晰可见,就仿佛就在眼前。


不仅拍远景强,拍细节也是很强,当我用长焦微距镜头随意对准了路边,我就能得倒这样:


以及这样的照片:


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只要你愿意多看一眼,手机就能够帮你发现不一样的美。

不仅如此,许多摄影大师也开始尝试用手机进行街头拍摄,并在颁奖现场分享了他们使用vivo X200 Pro创作的作品。

比如著名摄影师记者白国龙分享阿伦自己在拍摄火箭发射的瞬间,那种速度与激情,过去需要专业相机才能捕捉清晰画面,而现在,手机的运动抓拍功能可以自动校正手抖问题,让每一个动态瞬间都完美呈现。

(摄影师:白国龙
(摄影师:白国龙

再看看傅拥军拍摄的西湖夜景,那种复杂的光线下的层次感,手机的浮镜视组设计让照片在烈日或夜间轻松应对。

(摄影师:傅拥

夜间的灯光、反光的湖面、悠闲的行人,手机的算法不仅保留了细节,还让光影层次分明,效果直追单反。

不仅仅是夜晚,阴天时的西湖也能演绎出另一种宁静的美。

(摄影师:傅拥

就像这张照片,阴霾的天空让湖面看起来几乎与远山融水,在这种复杂的光线条件下,手机依然能够精准捕捉到湖内部每一滴雨水的细节,连远处的山影也没有被模糊。

之前总觉得背着大包小包的相机设备“扫街”是一件辛苦的事,现在有了手机,扫街变得轻松便捷,随手一拍就可能定格一个精彩瞬间。


扫街注入新力量

所以,如果你要问2024还有人在扫街吗?那肯定的,只是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拿起了手机,从过去的“器械主义”变成了“随手主义”。


以前,背着几公斤重的相机,换镜头、琢磨光线,那叫一个折腾;现在,掏出手机,随手一拍生活的烟火气就被稳稳锁住了。 但很有趣,无论你用什么设备,扫街的本质都没有变:那是和城市对话、与生活真诚的一种方式。

“中国故事影像力”这个项目,也是想告诉大家:普通人的镜头里也有动人的故事。不需要仪式感,不需要昂贵的器材,你只需要一颗想记录的心。


所以,不妨下班出门走两步,随手拍个街角的黄昏、路灯下的树影。你会发现,浪漫其实从来没有走远。







人民攻摄
摄影干货|拍照技巧|影像测评|修图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