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你必须知道的冷知识
乐活
摄影
2024-05-02 17:37
浙江
这个五一假期,多部新片连番上映,也点燃了一波观影热潮。但当你坐在电影院等待影片开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些现象:虽说这些现象看起来司空见惯,但背后却也有着很多原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关于电影院的一些冷知识~
第一个冷知识,就是在电影院看的电影为什么都是横屏?要知道在早期的电影中,不乏有《坠落的猫》,《跳舞的人》这类竖屏影片,可为什么如今横屏成为了电影的标准。电影院之所以都是横屏,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贴合人眼的视觉范围,即横向宽纵向窄的视觉。而横屏电影的好处有很多,比如,我们的视觉更容易聚焦到人物面部的特征,快速感知角色人物流露出的情绪。其次,横屏也更符合人眼的天然视觉系统,毕竟人眼都横着的,从而向观众传递更多信息,毕竟影院观影时是无法暂停回看那些遗漏的周边细节。虽然人物自身是纵向的,但电影往往是各种人物在不同场景发生的故事,相较竖屏,横屏拍摄画面能够包含更多的细节。举个列子,拍摄带环境的人物,横屏可以清晰的展示人物与环境间的关联。
有位博主通过AI将一些经典电影画面扩充为9:16的竖屏格式,虽然竖屏能展示出人和环境关系,但人物在画面里就显得很小,画面内也会出现大量空余空间。而且电影一般也包含了大量的横向运动镜头,以及在各场景间不停切换,比如经典动作片《疾速追杀》里的大量格斗枪战画面。但如果改为竖屏拍摄运动镜头,由于横向的面积太窄,同样的片段,画面晃动感更为强烈,而且动作幅度和画面细节也会受限,观众看起来也有一种晕乎乎的感觉。
如果你有过在IMAX影厅坐在前排观影经历,那一定有那种全程仰脖观影的痛苦体验,实在是太难受了。但如果把横屏改成竖屏,那这痛苦感受恐怕会成倍数增长,非常人能够忍受。所以为了保证观众的观影体验,那影院前排位置就要设置的更高或更靠后,那影厅观众人数就会减少,这么一来电影院的收入也会减少。而且电影院用竖屏也很难加字幕,特别是在看原版影片时,如果像横屏一样放在最底下,一方面可能看不到,另一方面字幕叠起来后可能根本跟不上字幕滚动速度。如果像短视屏一样,将字幕放中间或加大,也会让观影体验非常割裂。第二个冷知识,就是在影院观影时候,如果你仔细观察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大部分电影院的座椅几乎都是红色的。在电影诞生之前,人们主流的娱乐场所是剧院,意大利更是欧洲歌剧的神往之地,所以意大利剧院经典的红色与金色的配色也因此风靡整个欧洲。当影院取代剧院成为主流娱乐场所时,在设计风格上也参考了相似场景的剧院,所以红色也被延续用在设计之中。其次电影院座位设计成红色,也是为了增强沉浸式观影体验。因为人的双眼在白天和晚上,视觉对于看到的物体处理方法是不同的。在白天光线充足情况下,双眼用视锥细胞来处理视觉画面,视锥细胞能够感受强光和颜色的细胞。比如黄色和红色就属于最敏感的颜色,像雨衣等就会设计成黄色。到了晚上,特别是影院这类非常昏暗的场景,眼睛就换成视杆细胞来处理各种颜色,视杆细胞无法带我们看见色彩,但能让我们在黑暗中大致感知到眼前物体的亮度和轮廓。而红光的波长最长,在光线变暗的时候,相对于其他颜色会显得更暗,从而更难被视杆细胞感知。这一规律由捷克科学家柏金赫发现,也被称为“薄暮现象”。当电影开场所有的灯光关闭后,红色座椅就会在我们的视线中迅速消失,从而帮助观众迅速达到观影的最佳状态。用蓝色或绿色设计的电影座椅,观影时可视度相对较高,也会影响观众对银幕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另外,红色座椅在灯光昏暗的时候,对银幕的光照射也不易形成反射,从而保证银幕的显示不会受到干扰,观众的观影效果会更好。在观影的时候,有些影片在放映时上下或左右会出现长黑边,而且选择不同的影厅画面内容也不同,比如,诺兰的电影《奥本海默》在不同影厅的画面是不同的: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导演拍摄的电影画幅比是不一样的。画幅比,简单来说就是指代影像画面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例(Aspect Ratio,也称横纵比),一般用“ X:Y ”来表示。比如 4:3(或者 1.33:1)的比例,就是说画面的宽度为 4 个单位,高度为 3 个单位。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些电影主流的画幅比。在1925年法国巴黎国际电影会议确定了电影胶片的标准宽度为35mm,图像宽高比为1.33:1。在早期的默片时代,电影都以此为标准格式,在很长一段时间该格式都占据主导地位。当电影进入有声时代,胶片要割出一部分光学面积来放置音轨。电影的标准就从1.33:1变成了1.37:1,也就是常说的学院比例。1.37:1画幅接近方形,观影时让观众时刻处于一种非常有压迫感的环境之下,非常适合恐怖片和惊悚片中使用,效果很好。同时1.37:1画幅也适合展示特写,突出演员的情绪,比如《罗马假日》中1.37:1画幅来刻画赫本的情绪。虽说如今1.33:1画幅淡出了主流,但还是有不少导演热衷于该格式,比如扎导的《正义联盟》就采用的是1.33:1的格式。
在50年代,随着家庭电视的普及,而且电视机画幅和电影类似,人们更愿意在家看,电影市场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挽回观众和拉开电影和电视区别,电影片商想了很多方法,比如用35mm摄影机和对应镜头拍摄,之后人为的在摄像机镜头前加上遮挡框格,于是1.85:1画幅的电影就诞生了,该格式也被称为遮幅宽银幕。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标准,许多标志性电影都是以1.85:1格式拍摄,比如《闪灵》、《辛德勒的名单》等1.85:1画幅可以让观众更沉浸式的观影,将注意力放在影片的叙事和演员的演技上,也深受很多导演喜爱,比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就用了1.85:1的格式拍摄。2.35:1画幅(或称2.39:1)被称为变形宽银幕格式,也是如今影院常见的放映画幅。当2.35:1的画幅比首次出现时,它是通过在标准35mm胶片上使用变形镜头来实现的。变形宽银幕镜头可以在不改变摄影机的情况下,通过在镜头前加入一个柱状的变形镜,保持纵向视角一致的情况下,横向的视角被展宽。这套系统很好的解决了横向展宽的荧幕效果和原有器材的兼容问题。2.35:1宽阔的画布也为电影制作人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是拍摄高端或大片美学的叙事电影的最佳选择。不仅是电影,像故事片、纪录片、短片和音乐视频也时常在后期被剪辑成2.35随着2.35:1画幅变得越来越流行,电影制作人开始在后期通过裁剪或遮罩方式,让电影人为改成宽屏效果。除了以上主流的画幅外,这儿再给大家列举些其他经典的电影画幅。首先就是,2.76:1的画幅比,该画幅也时常被运用在 IMAX 屏幕上,2.76:1的画幅创造了一个非常宽的画面,一般导演也不会轻易尝试,只有在一些好莱坞西部片中可以看到。比如,昆汀·塔伦蒂诺在《八恶人》中采用了2.76:1的格式,这部电影完全是用原Panavision变形镜头在65毫米胶片上拍摄的,让我们欣赏到了狂野的西部风景。国内的《流浪地球2》也是用到了该画幅格式。超宽屏的画幅虽然观影极佳,但不适合在在影院的小屏幕观看,所以该画幅比也未在所有影院中普及。当然关于画幅比也并非固定,有些导演在一部电影中也会根据需求时常切换画幅比。比如,在《布达佩斯达饭店》中,韦斯·安德森在这部影片就是通过3种比例的画幅,来表达故事情节发展的3个时代。这也导致影片放映时,放映员会收到一份关于该影片放映的特殊说明,以确保影片能正确放映。还有冯小刚导演拍摄的《我不是潘金莲》,其中出现了圆形画幅。圆形画幅的优势,能让观众目光聚焦在圆心,避免分散注意力,而且圆也富有古典的韵味,略带一丝东方玄妙的禅意。当女主到了城里后,圆形画幅也随着变成了1:1的方形画幅。
规整的画面压缩了横向的面积,也为电影画面渲染了一种约束和压抑的感觉。讲到这里,今天这期关于电影院的冷知识就先聊到这里了。看完有没有发现电影院中看似稀松平常的事物,背后也隐藏着很多原理和故事,大家看完后在观影的同时也可以和身边的朋友科普下哦。如果你也有关于电影院的冷知识也期待你在留言区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