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那抹青涩
文/耿力新
有担负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重了,青葱朦胧,高高低低的只能够看到那些台阶,拾阶而上应该是最有意义、最激发人的兴致的事情。刻意的气息满了生活,花儿开了谢,谢了开,时间快的没影儿,鲜活去了,僵硬着的嘴唇颤出常在嘴边的那句话:人要有追求。活泼青涩照应了遗忘,遗忘了的,追求的旨趣。
我们像是被天地圈养的羊群,规训着,遵循世里的一切道理。可人类又是世里的有特性的生灵,人的特性连接着天地的特性,天地诞生初,散发着一种开辟的意味,无有、阴阳、失补等都在天地的一片宏伟之中。事故圆滑因了世中古今来便存着空缺,自然中两山脉间也有沧海桑田抹灭不掉的山凹空白,留着一片视野,容纳着一些不圆满的意义。个人的故事遵循着天地间蕴含的人生大道理,那样不圆满的美,形成了人的个性特征、行为模式,又被世里其他不圆满的人事景物加以打磨。有时追求的意义于个人言便带有着这样不圆满的意味,只是生活胁着、运命胁着我们走在无边无际的野地里。举目四望,心顿时孤独了、沉寂了,却无愤懑,只是故事里的人儿没什么活力了。
想着那些重于泰山的事,缺个我,我还没参与进去,运命阻挡不了我,我的攀登却又是非正确的,因为他搞得我沉郁。巧的是,我看见那一刻刻,顿然发现,原来并非坚持不对,而是寻的方向错了。该的,是寻那一刻、又一刻发生着的,热烈的青涩与执着。像是考量着美梦,飘然于天际的,琢磨求不到;可要是源自实际、具有自然趣味的,且符合我的兴趣,自然有可能寻来。
一幕见芳华,一幕惹尘埃。他于人生前二十年积累无限的希望,意外遭逢,命运无常,一切准备皆为虚妄,故事开始于那沉寂、不动的景态。写作到底是一件难事吗?天赋发现需要一个开始,他开始也是想啊想,看看波折下的平淡,看看自己的双腿,捶啊打啊,看得人心痛,尤其是那一位不算那么幸运的母亲,那位心载满着希望的母亲。
波折算什么、苦难算什么,经历过战争的人够苦了,战前,热闹,自信,全民族皆渴求着成明日之蒂秀之花。战争来了呢?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当炮火浸染城市,我们先是可以躲进避难所,炮火进入前,我们恐慌;聆听阵阵轰声,已经成了苦痛了。什么来解救我们,希望、下一代。于是,想着,把家里的小孩们放在避难所的密林台阶上,放在一些个认为保险的地方。可是,不行,敌人的炮火愈近了,于是经济失去了意义,习惯失去了价值。脱离平常的,不考虑节约一切的成本,寻着一辆汽车,乘着一艘轮船,解救我们去往一所保障的大学中,于是,算是有惊无险。可自此,需要时时想着今后了。战争多可怕,可以活着,也许本来就不容易。
他思考了,以前就动动笔,现在有了更多时间,由于他自身的一些经历,他的目的地,与身边的人不同,可以得到的是足够的休养。便是如此,他开始参与了一件大事,这大事在之后暖了无数人的内心,慰藉了无数人的心灵,那是一本被作者以极大天赋写出的著作。是历经无数朋友热烈帮助,看到困苦生命乃至遭遇践踏鞭笞时,仍有一个她者在翩翩起舞。那个她,并非他的爱恋之人,而是鼓舞了他生活与写作的人。我们应该知道,死气沉沉的人,最难唤起的本是对于生的希望。况且,与命运抗争,本就不是易事。
大浪淘沙,多少勇于抗争之人又变成了一切故事里的炮灰,所以反抗不易,得到成功更不易。像是那个她,所遇悲剧归结于时代整体的创伤,以美的姿态面对苦难。她很强,强者引人注目,强者自有天命与际遇。正因为她强,所以她还能做什么;正因为她知道做什么,所以她很强。正如这个二十岁时被时光重创,而叹遇生命苦难雕琢时,他勇敢面对乃至浑然天成,与命运抗争的一刻又一刻。他能够生于平凡,寻求热烈,归于平凡。体味人生之大,看见人对于辉煌的渴求,也有一个他,对于作品呕心沥血,生命不息,笔绰不停。
其实正是与运命相撞,正是被迫着的,对生活有了什么看法。走过的每一步,于他经历了种种之后,在那颗敏感的心的抒发下,他的笔携了天地间给予的神韵,那可以铺垫史诗巨作,也可以营造那种通感,为艺术加上一个平凡人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像驻足历史的虚妄,真实未必被记录,抗争即为得到,活着即为希望与续写。
生活不可缺少天真,天真蕴含着奥秘于人生。人类生命之初,幼儿最为青涩稚嫩,幼儿的面容不会被世界赋予的各种框定,哭泪也不是必要去容忍的。人给予人的知识若笼统归位两类,一类为道理,一类为说教,那幼儿时期最常听见的只能是道理了。儿童是全世界人类的希望与新生,是所有为人的动物在世间意义的延续。
儿童的天真,一面该是这样孕育着新生、希望、人生少有的天然之至美的意义的存在。客观上被世界的一切人不允许,避免着一切的恶俗、低趣、庸庸碌碌的打搅;另一面则是童趣自然天成,像是自然界的精灵的属性。除了人类,一切自然界的事物,小树、小花、小草连同石头、土地、溪水等,都含有这样自然界精灵的属性,草木花石都于自然中经历天然雕琢,它们于和风中生长,在暖阳里绽放,顽石则更在自然的倾心浇灌下渐有棱角,化为极有艺术价值的无价之美。土地像是大地母亲的直接产物,承载了地面上的一切有意义以及无意义,极富有包容意味。水则与土共生共存,天空中泼泼洒洒的雨滴融入兼冲积土地,流淌为河道,形成溪流。
自然诞生借助了天地的伟力,而较为不同的是,相比“天地以万物为刍狗”,自然则天生对人类、对她孕育的万物有青睐与保护的意图,故可以赋予我们以及那些天然的事物,以自然的灵魂,无偿让我们具有"心有灵犀"的纯净与青涩。幼儿时期,天然被划为人生的最可能具有真正幸福的时刻,以至于能够看到成年人总结的道理“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从这样的判断看,对于幼年的我们,又怎会有大人愿意打破那份天真、伤害人类的本真呢?所以,我们幼年时,闯了祸,或哭或闹,一切自然本性的抒发,都被周围的爱承接了,共鸣了。
幼年的我们看花、看树都有爱意,还愿意在有限的空间、空旷的院子里自由奔跑。有着胆趣生在在浓密的爱意里,可以逗弄一下凶恶的狗,抚摸那可爱的猫,萌态横生,也许,那一刻我们就是自然真正的精灵。可惜的是,那样美好的记忆,却总被长大的自己以某种莫名的理由忘却。于我想来,其实更像是被剥夺,是自然的庇护到期了。自然伟力终不及天地,供养不了那么庞大数量的生灵,以长久的恶的祛除,善的激发。唯一再能给人的,是保留了那即将忘了、冷了的,自然之趣与天然之爱的记忆,只待我们再去,寻,那抹青涩。
生活中真实的有人去寻那青涩,那些人比常人大胆、比常人天真、比常人更富有去趣味。生活中多少无趣的人,急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他们的目光中,奔驰,一刻不能停歇,付出一开始即具有麻木的意味。生于希望中,渐渐磨灭了希望。一生渴望寻求归宿,却总看向他人的目光,于他人的目光中,逐渐忘记了自己是谁。这样的人,自以为是自己计划的落实,以为劳累过后就可以安歇,重获新生。实则,不再懂得幼年的自己为何能够天真与幸福。他们,纯粹的失去了青涩与活泼。市侩利禄早已给自然塑造的幼年心灵以重重一击,陷入沉睡,只可等待某一刻自然之觉醒,方能挣脱人生枷锁,消除劳累。
而寻求天然乐趣的成人,并不为世俗蛊惑,他们看见了世俗,体味了其中的一番道理,而后不为世俗名利沉迷。梳理历史文脉,冲破眼前的浮华,去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读万卷书"。在行路与读书的行程中,他追忆了千年前的大文豪苏轼。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有一些人是小人,一些人是君子,君子不趋同于小人,而小人假寐于君子。往往又小人偏多,善于聚集,君子和而不同,利万物而不争。在他对于历史的追忆研讨中,他实际一定去往苏轼待过的很多地方。去过往繁盛的宋朝京都,看一看群臣满朝之地;也去到寂静缭绕之地黄州,寻一寻伟人昔日的功绩。
昔日,苏轼于迷惘中经历朝堂小人的诬陷,于无影无踪的天成之诗中捕风捉影,伪造着其不敬帝王的罪证,从而苏轼被迫进行黄州突围,且避其锋芒。官至高者有人出言检举,官九品者也扬言看出其为朝政之异端,反而当朝天子之至亲许愿救其性命,为国保留人才,免使沧海遗珠。污蔑到底占了多大比例,从苏轼下狱事件事后看,以及以现在的眼光看,苏轼并未有什么明显的错处。唯一说得的,他太过亮眼,新起之秀遮盖了当世文臣的光芒,引来小人的群体合谋,甚至客观上的政敌王安石并未发言觉得苏轼有错,其弟更公开为其求情,足以见君子的风貌。君子只渴慕世间有更多的君子,为政为民,而小人则身陷比较的泥潭,早已失去了真诚,忘却了当年青涩的意志,两者相较,高下立判。
除此,他也寻着民族的根,知道历史多少存有遮盖的意味,胜利者总有更多权威为史书添加一笔。他去探究与黄帝针锋过的蚩尤部落,寻访苗族,书写一段中国文脉。文人终归具有着自然意志的天真,能够进行创造与寻到更多真趣。淳朴的文字里,苗族女孩说自己是蚩尤的部族后代,就是那个九黎族首领蚩尤的后代,她们信仰树神,树神与祖先同根。在那里,人去世后与树的枝干抱在一起,人滋养着树,树在孕育着人,承载着活着的人们的寄托与思念,时不时看一看那山地里长起来的树木,那棵是谁,长的很高了;那棵又是谁,树枝上系着那么多的漂亮绸带;那边的那棵呢,额外经历了那么多风雨打击,长的那么矮小……树与人相互照应着,他们的信仰里,树就是人,人就是树。信奉着自然伟力,自然也保留他们更天然的性灵。果然,大城市回来的女孩也忍不住流连在这净土,你常想问问,去过深圳、游历香港,走过了许多光怪陆离地方的人,为什么还要回到这个地方来呢?其实,在这行走的过程中,已经有了答案。树就是人,人就是树,树与人相照应……
青涩的人儿,保留了极大的天真,既是自然的赋予,他们也算是自然的幸运儿。魂灵里的真,没有被人生浮华的颠簸所倾覆;幼儿的纯真无邪,也没有被天地所剥夺。是那些文人、著作家,史铁生、丰子恺、余秋雨,他们对于生命的领悟、对于童真的珍贵、对于中国乃至历史文脉的梳理,天真着,努力着,让逐渐朦胧的青涩重焕光彩。不仅对于他们自己,更以著作唤醒世人。还有认真的李叔同,光彩之后的大彻大悟;可爱天真的徐志摩先生,寻向生命的“虹”;又如活泼、坚守着信念的林徽因女士,诉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告知世人,温暖与爱,永远存在。
看见他们的真,与伟大的意念与精神,我也忍不住地渴望学习、渴求保留住我人生的青涩与天真。
正像在《我与地坛》里的,地坛很静,但并不是无声,飞鸟在,蝴蝶也在变化,地坛辉煌过,现在沉寂下来,可它还是地坛,地坛还在。人的一颗心如果觉得变了,变的沉闷、孤寂、朦胧了,那么,把这颗心放在地坛里养一养,体会百年的时光流转。看到故去其实远非那么必要珍重,也许还可以了解到合适自己的花与树,这颗心走出地坛后,可以正确看待小草。让带离地坛的种子长大,让那些树与花长在合适他们的地方,也不歧视那孱弱的草。心想,它与我也没什么不同。那样,算是成长的朴素,和我的认真的到来。
亦是,寻,那抹青涩。
作者简介:
耿力新,(2004.02.04),男,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在校大三学生。2023年度“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优秀奖获得者,散文、诗歌爱好者,喜欢摸索一些诗歌创作,也希望通过一些作品来表达对优秀文化的喜爱和赞同。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
轻触品诗,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