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
01
村名“棠樾”
棠樾村的村名,一看就不简单。 “棠樾”二字,来源于《诗经甘棠》篇周贤吕台伯的故事,台伯当官的时候,深入民间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甚得民心,后来老百姓精心保护那棵甘棠树,让那树生长得枝叶茂盛,棠阴满地。 “棠阴”一词喻为“德政”, “樾”字指的就是树阴。曾经也有将村名写作“唐越”者,可在古时农具与墓碑上见到。“唐”指唐代,“越”为“越国公”,这是为了纪念隋未棠樾人鲍安国佐助汪华起义保卫六州免于战火,得到万民歌颂,唐太宗封汪华为越国公和忠烈王,百姓将汪华奉为神灵,村村建有汪王庙, “唐越”村名由此而来。
02
棠樾牌坊群
这些牌坊群都是在封建社会旌表棠樾人的忠孝节义的,每座牌坊的身后,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誓如第二座牌坊慈孝里坊,是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抓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闻听此事,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令重新修缮牌坊,再刻御题对联于牌坊之上。
棠樾牌坊均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结构布局,全部采用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修建,既不用钉,也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数百年坚固如初,充分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与创造。这些牌坊,造型庄重,形式与表现内涵和谐统一,坚实挺拔,牌坊上的书刻雕装饰经典精美;七座牌坊建造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整个牌坊群的建筑风格混然一体,各领风骚,它们凝聚着古代徽州人民的智慧,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03
鲍氏文化传承
棠樾村的鲍氏为村中的大姓望族,历代人才辈出,名人如云。村中的鲍氏祠堂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男祠、女祠和孝子祠三大祠堂与牌坊群并肩,成为棠樾村的文化标志。
鲍氏男祠敦本堂:位于第一和第二座牌坊之间,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供奉鲍姓各世祖宗,并保存有义田规条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碑等17方碑刻。
鲍氏女祠清懿堂:鲍氏家族为了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建于清嘉庆初年。堂上“贞烈两全”的横匾为曾国藩所书。
孝传天下世孝祠:紧挨着女祠,建于1801年。是鲍氏家族用以专门供奉孝子牌位、教育后代修身的祠堂,单独为孝子修建的祠堂在国内实属罕见,体现鲍氏重视孝道和以孝治家的观念。
后记
之前在《呈坎如典》一文中提到过,徽州一直崇尚程朱理学,成为程朱理学的故乡。虽然程朱理学是封建道德伦理学说的核心支柱,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封建道德伦理,其中不乏许多普世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导向。记得早年第一次到歙县老家,村里人如数家珍般指给我们看,哪些桥是谁家建的,哪些路是某某修的。过去的徽州人,无论在外经商打工,有钱之后,一定要回家建房修路建桥,除了追求扬名,多是抱着造福子孙后代去的,把报效乡里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个角度去看棠樾牌坊群,它就有了积极的一面,且看牌坊褒扬的内容,鲍灿不但孝敬母亲,教育子女成绩突出,曾孙官至工部尚书,成为国家栋梁;汪氏守寡为的是立节完孤,把儿子培养成为歙县名医;盐商鲍淑芳和鲍均父子在家乡修祠社,办义学,修桥铺路,济困扶贫,造福乡里;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不但平安边境有功,为官秉性亢直,卑视权贵,坚持“官不择位”,廉智自持等等。所以历史上,徽州英才辈出,诞生过李廷、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淡;于是我们才能够理解,当时徽商之所以能够纵横商界三百余年,源自其深厚的文化根基。
如果说徽州如一本书,棠樾牌坊群就是书里的思想道德与价值灵魂标识。
扫码
长按关注
关注
惊喜不断
微信号:zhzjiwaterfront
公众号:章宗籍原创空间
真诚感谢您关注我的原创空间,喜欢或不喜欢,它就在这里了,愉悦自己也愉悦别人,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