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分段示意图
杭州大运河篇
中国大运河的终点在杭州。大运河杭州段是唯一同时保存着三条河道(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部分遗存的重要河段,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
01
拱宸桥与拱墅运河历史街区
杭州的拱墅,其名是从大运河经过的拱宸桥和湖墅地区中,各取一字得来。曾经的拱墅,因运河流淌而成为经济兴盛、文化深厚的繁华之地。拱墅运河历史街区是浙江14个大运河申遗点之一。
拱宸桥是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两岸唯一的古石拱桥,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大运河南端的标志性建筑。
由于桥下运河航运繁忙,为避免船撞,于主孔上、下游共设置四个防撞墩,每个防撞墩上均雕有避水神兽趴蝮(bā xià)。
“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拱宸桥对于杭州不仅仅是一座连系交通的石桥,还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记忆。作为杭州水路的“北大门”,这里曾是漕运往来的交通要道和繁华商埠,络绎不绝的商船满载着江南的富庶,从这里一路北上;也许是大运河的影响,这里还曾是近现代杭州的工商业中心,杭州的麻纺印染业、仓储运输业、造船业在这里萌发,杭州的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邮局、第一家报社在这里诞生。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博物馆建于拱宸桥东侧,于2006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原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题写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馆名。博物馆建筑呈扇形环绕运河文化广场,造型独特,“传统而不复古”,以平坡结合和开放式的格局,将室内外融为一体,将古运河及桥、船、埠巧借为生动的展物。
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序厅》《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沿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其间穿插“漕运故事半景厅”“运河模拟游舱”两个多媒体展厅,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杭州馆的布展很文艺,突出了宋韵风格。
小河直街
小河直街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自宋代以来,这一区域一直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区域,经过民国年间的繁荣后留下的历史遗迹类型众多,小河直街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运河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市井风情,航运古迹、茶馆餐厅、小巷小弄、青石板路、可以洗衣淘米的河埠头一如从前,市井味儿十足。
小河直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现存街巷为民国改建,宽四到五米,数百米长。小河民居作为清末民初所建典型的水乡民居,属运河商埠文化,即一河两街格局,面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所,是下店上宅的典型。这些民居位于小河直街两侧,沿小河东南至河港交汇处,有一大排木结构建筑,长约300米,还有狭街窄巷夹于其间,其中沿河居民有一部分仍存有一些或公用或私属的河埠头。街道两侧还保留着百年前的米店、茧行、布庄、孵坊、酱园等店铺的模样。
富义仓遗址
富义仓是旧时中国各地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隋唐已有。杭州富义仓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是杭州现存唯一的古粮仓和清代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仓库,地处胜利河与古运河交叉口京杭大运河畔,也是运河文化、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的实物见证,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段七大遗产点之一。它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有“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之说。
而今提升改造后的富义仓,成了运河边一座小型博物馆,在名为“粮运满仓安天下”的仓储主题展馆中,空间被营造成码头样式,一条漕运河道讲述了仓廪文化的演变。
02
杭州城内的中河开凿于隋代,东河开凿于五代十国,距今都有千年的历史,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河长10.2公里,东河长约4公里,两河曾南通钱塘江,北连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南来北往商贾集散货物之要道,也是护城、排水的重要设施。
凤山水城门遗址
古代临安是个水城,城内主干河道为盐桥运河,也就是现在的中河,开凿于唐代,主要用于连接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钱塘江水‘自龙山河涌入凤山水门’,通过城内发达的水系出武林门水门,汇入京杭大运河。凤山水城门所在位置,恰好处于江南运河通往钱塘江的咽喉,是连接钱塘江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通道。
凤山水门,在杭州凤山门东侧,横跨中河,为元初张士诚所筑,后人因其紧连凤山门,故叫它为凤山水城门,是杭州市区唯一的一座保存600多年的古城门。它是南宋运河黄金水道、南宋运河商贸文化的见证,2014年凤山水城门作为大运河遗存的两座水城门之一(另一座为苏州盘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风山水城门由两座不同跨径的石砌拱券并联而成,两者之间为石砌方形闸档,闸档后部有石雕门臼,可以启闭闸门。每座拱券的顶部中央,有一块雕有蟠龙的锁石,用以锁住闸门。城上建有一楼,可屯兵百余,既可防御敌兵偷袭,又可开闭闸门调节河水,可惜水城门因年久失修,城楼坍圮,城墙破损,闸门今已难觅。
中河与东河南段在河坊街互通,北段在环城北路以南互通。这是河坊街上的互通河道和佑圣观桥。
03
浙东运河是钱塘江与姚江之间几段内河的总称,横贯萧绍宁平原,沟通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时期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南宋临安时期宋金对立,导致京杭大运河北部与江南联系中断,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成为南宋的生命线;今天的浙东运河全线依然可通行40吨级船只。
在梁祝传说中,梁山伯寻找祝英台便是取道浙东运河。 历史上李白、杜甫、贺知章、王维等四十余位唐代著名诗人造访浙东运河,与曹娥江、剡溪、天姥山、天台山等构成“浙东唐诗之路”,赋予了浙东运河文化之魂。
西兴古渡与西兴古镇
浙东运河西起西兴古镇,西兴作为钱塘江古渡,是人员往来与货物交易的重要“津渡”,出现了“过塘行”,即专替过往客商转运货物的“转运行”,客商和货物均须集此中转;西兴过塘行及码头被列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以西兴过塘行码头、西兴老街为代表的大运河(滨江区段)地处吴越文化交汇处,是“浙东唐诗之路起点”和“海上丝绸之路内河起点”。
西兴过塘行码头 自古为“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万商云集,士民络绎,市容繁华;全盛时期,西兴拥有七十二爿半过塘行。
永兴闸遗址 俗称龙口闸,为浙东运河西起点,用于阻挡钱塘江潮水。
北塘河 通过古塘桥与西兴运河相连,沟通了京杭运河与浙东运河连接转运的沿江区域。
西兴古镇 “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白居易诗中的西陵,就是现在的西兴古镇。西兴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此筑城拒吴,时称固陵;六朝时称西陵,吴越王钱缪改西陵为西兴至今。古镇西兴老街西端连着浙东古运河的源头,沿河岸的民居后门临水,大多有一个河埠头。让我非常惊奇的是,古镇古街保存非常完好,极为原生态地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和地道的江南风韵,是至今我所见到的杭州最古朴的古镇。
扫码
长按关注
关注
惊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