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聚焦时事热点,先声夺人、热辣滚烫;汇聚基层心声,诸事百晓、观点千解。“三门组工”推出“湾区潮评”栏目,刊登鲜味、辣味、趣味兼具的评论文章,在蟹乡大地以初心之笔书写时代答卷、传递奋进强音。
期待您妙手著文、踊跃来稿!
陈韬竹
浦坝港镇党建综合办公室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由此可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打好“三农”现代化的基础。如今,越来越多青年人投身“三农”建设,成为“新农人”队伍的中坚力量。各部门应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在成长的道路上引导好、服务好、培育好“新农人”,把文章写在田野上,把成果留在山林间,推动农人发展有底气、农业发展有根基。
坚持党建引领,引发“新农人”的“乡土情怀”,用内生动力维持主动性。“新农人”的“新”,新在群体结构。这支队伍当中不仅有初出学庐的毕业生,返乡创业的青创客,还有跨行转业的投资者。青年人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魄热忱,但相较于躬耕一生的传统农民,“新农人”们与田间地头之间缺少联系,难以产生扎根于土地的思想觉悟。坚持党的领导是提升“新农人”政治能力、将“新鲜劲”转化为“干劲”的关键。一方面,要及时吸纳发展素质过硬、表现优异的“新农人”入党;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优秀人才的“领头羊”作用,持续激励更多“新农人”投身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当中。
完善服务体系,搭建“新农人”的“星光大道”,用政策保障提高积极性。“新农人”的“新”,新在时代背景。一方面,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新农人”提供了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新农人”既能从中获取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持,也能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生产+销售”无缝衔接。但紧缺的资金设备与紧张的用工用地,也是不少“新农人”发展面临的问题,只有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才能助力“新农人”无限发展。制定“兴农”政策,细化用地管理;配套“兴农”专员,专项扶持服务;设立“兴农”联盟,区域“抱团发展”。政策持续推进落地,彰显“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维持“新农人”在项目生产中的稳定性,提高“新农人”在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
优化培训结构,铸就“新农人”的“压舱之石”,用高新技术确保可行性。“新农人”的“新”,新在思维理念。身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新农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高,更注重消费者体验,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去包装营销产品。但相较于熟悉的网络节奏,在漫长的农业周期中,“新农人”可能会因农业知识储备不足遇到各种“水土不服”,使得规模化生产无法落地,自然风险大大提升,最后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方式方法才能合理运用生产资料。建立健全“新农人”技能培训体系,整合教育与培训资源,联合高校院所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室”,提供专业定制化指导服务,实现“理论+实践”无缝对接,着力培育出一支“文”能上线宣优品、“武”能下地治良田的“田秀才”队伍,为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指导老师: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