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
《农民日报》头版刊发
《人才与产业共成长——浙江三门县“乡创人才振兴公司”背后的强村计》一文
专题报道三门聚焦“缩小三大差距”
以乡创人才振兴公司助力乡村振兴做法
一起来看原文
如何在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浙江锚定方向:以“千万工程”为统领,牵引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在这一主战场上,全省山区23县无疑是重中之重,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上相对落后,缩小“三大差距”难度注定不小。
台州市下辖的三门县,有山有海。这个曾经并不显眼的小县,如今正以亮眼成绩,不断刷新外界对山区县发展可能性的认知。众多闪光点中,日益活跃的乡村人才无疑是其中之一。他们并非一夜之间冒出,而是缘于近些年当地把引育人才、壮大产业和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密切结合,让青年能在乡村施展拳脚。
2024年,在县委组织部的牵头下,三门创新性在国企社发集团下设名为“乡创人才振兴公司”的二级全资子公司,通过引人入乡、盘活资源、激活项目,采取利润分红、收益保底、产业分包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
成立三门县乡创人才振兴公司
为什么要设这个公司?它跟其他地方所组建的县级强村公司有何区别?怎么样来运营?带着诸多问题,记者专门前往三门县探访。
平台背后有集成
尽管过去数月,村书记们每次聚首,依然在谈论那场比赛。2024年8月8日,“红领青创”项目路演在蛇蟠乡举行,同时举行的还有首批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推介会。路演也好,推介会也罢,好戏都在后半场,关键得看落地。几个月里,有的项目迎头赶上,有的项目已见起色,有的项目从无人问津到偶有打探,总之,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红领青创”项目路演活动现场
“与其说是一场‘大比武’,不如说更像人才与项目的‘招亲会’,而真正的功夫在幕后,是深层次的变革。”三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柯斌如实相告,三门作为山区海岛县之一,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尤其是沿海乡镇和山区乡镇差别较大,许多高山村、空心村缺乏收入来源,仅靠各自为战难以奏效,必须系统集成。
为此,三门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和社发集团专门组团下村调研。坦率讲,这几年,为了提增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县里办法想了不少,举措亦没断过。一些镇村也陆续成立了强村公司,大多由镇村干部运营,注册公司简单,赚钱却不易。
三门县社发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郑慧慧经历丰富,带着经营思维审视,在她的眼中,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其实,很多村干部有心发展集体经济,可苦于缺钱、缺人、缺投资。有资源的没项目,捧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有项目的缺运营,难以持续;还有的增收很低效,仅靠山塘租款或物业租赁,渠道单一;最艰难的当属既无资源也无项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郑慧慧说。
一番调研后,3家部门围坐“复盘”。在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陈军看来,这些问题不止三门有,也并非现在出现,归根到底还是缺人,尤其缺懂经营的乡村人才。那怎样把人才引来?关键在于要让他们有用武之地,核心在于跟产业充分结合,过去零敲碎打的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攥成一个拳头出击。
很快,三门县推出“新农人”发展扶持二十条,把散落在各个部门的人才政策统合起来,从引育到集聚,再到技术革新、营商环境,涉及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该县又出台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与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同样不另起炉灶,而是系统集成,相互协同。
那么,人才、资源、项目之间,如何有效联结,具体怎样落地?“乡创人才振兴公司”应运而生。组织部门可有效统筹各类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建联建作用,能跨村、跨镇布局项目;农业农村部门有丰富的项目资源,可精准服务于人才和运营,创造更好条件;社发集团则具备专业优势和渠道优势,以公司化、项目化理念运营村集体经济,更利于引人、用人和产才联结。
善其事前先利其器
平台既成,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人才价值需要实践来检验,也需要依靠项目开发来实现。可项目是否成熟,难易程度如何,他们来了怎么干、何以成,这些拷问不一而足。磨刀不误砍柴工,三门县首先来了场前所未有的资源大盘点和大整合,进而提升项目的成功率与收益率。
比如开发黄金海岸线,三门县希望将沿线景点串珠成链,可由于产权分散,多年推动下来,依旧一盘散沙。社发集团牵头介入后,先将线路上3个村的沙滩资源进行整合,收购景区范围内的一批原有建筑,再汇集当地优势“土特产”。收拾利落后,一番梳妆打扮,项目改头换面,只等与如意郎君牵手。
这只是一个缩影。“变分散式开发为集约式利用,我们全面排摸资源资产,按照土地、闲置房屋、无形资产等分类登记可经营部分,一览无余,有的放矢。对资源较为零散,特别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村庄,则通过片区组团、飞地抱团、资源合作互补等形式进行联建。”柯斌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多个部门一起摸排后,一些相对清晰又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资源资产很快浮出水面,再结合村里需求和发展方向,由“乡创人才振兴公司”跟进投资辅导,协助包装项目,同步配套引才渠道,成熟即落地。亭旁镇坝头村就很快尝到甜头,变化日新月异。
坝头村党总支书记王熙平办过工厂,经营理念相对超前,听完整套运营模式,顿时感觉击中痛点,豁然开朗,当下就开始重新摸排整合资源。因此,在2024年8月的那场推介会上,他带来了云上仙谷坝头康养产业园项目,一举捧得“金雁奖”。
坝头“云上仙谷”康养产业园
眼下,坝头村已建成400多亩的林下经济示范产业园。仅此一项,完全投产后,预计可带动7个联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还能让农户户均年增收约3万元。而随着云上仙谷基地、中草药研学中心等一众项目的落地,未来效益将更可观。
同样在亭旁镇西山村,昔日废弃的希望小学和敬老院,短短数月便化身研学农场。“乡创人才振兴公司”引来了由退役军人自主创业的“戎创军校”团队负责运营,并没有将闲置资源一租了之,而是保底收益120万元,年经营额超过1500万元另有利益分红。由此,村集体不仅有30多万元的新增收入,不少村民也在家门口得以就业。
共富路上育“头羊”
“乡创人才振兴公司”的运营模式耐人寻味:其内部管理团队虽只有8人,但采取外聘方式,设立引才专员、投资顾问、技术指导等,却是高手如林。有社发集团的业务骨干,有如涛头村林后宜这样会经营、善管理的村干部,亦有各具所长的“新农人”,并且还设置了集体经济项目招贤揭榜、投委会项目评估决策、乡创人才评审、项目风险评估等一系列机制,力求做到集体经济项目资源库和乡创人才库的精准匹配。
“85后”林鹏就是揭榜招贤而来的“领头羊”,老家在三门县浦坝港镇。当地盛产小海鲜,由于销售渠道掌握在少数外来商贩手中,压价时有发生。父亲养殖血蚶,林鹏从小就深知不易,但无可奈何。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从商,回乡前已是血蚶的头部经销商。
浦坝港镇鲜甜共富中心
当然,林鹏的目光不止血蚶,还有青蟹、缢蛏、柑橘等众多优质农品,于是出资2000万元建起了鲜甜共富工坊。没过多久,这一平台就发挥出全产业链共富效能,除了可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还带动起20多家共富工坊,背后是数千家农户,对村集体经济亦有60多万元的增收贡献。
在三门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龚觅看来,项目与人才一定得互促互进,高端精品农业项目的入驻,需要现代“新农人”引领,借助这支力量,尤其放大项目效应,变保底型收益为“租金+分红”的长效收益模式,更能实现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领富一方集体经济。
这几年,依托党建联建,三门县探索建设产业链共富工坊,链接村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目前,全县纳入产业链的共富工坊有126个,覆盖5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带动周边就业7900余人,人均年增收2.5万元。这些工坊,其实就是“新农人”孵化和成长的舞台。
“不同于传统依靠海塘资源,这个‘AI养殖场’全在棚内养殖,全过程数智化控制,且同步实现‘藻-贝-蟹’‘卵-苗-蟹’等自循环。”王杰说,作为三门东航水产育苗科技有限公司当家人,“95后”的他硕士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与父辈养青蟹不同,更青睐科技赋能。借助科技,10亩基地可年产30万只青蟹。接下来,想要进一步壮大,光靠王杰一人肯定走不远。“乡创人才振兴公司”有望跟进诸如此类的好项目,推广其模式,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据了解,“乡创人才振兴公司”运行以来,三门已引进人才强村项目23个,总投资1.3亿元。2024年前11个月,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较2023年同期增收23.82%。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找到创业合伙人,可以预见的是,人才和产业在当地将进一步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