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犹如一条深邃而悠长的河流,穿越时空的隧道,静静流淌在人类文明的版图上,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璀璨的唐诗宋词,从四大发明的智慧之光到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每一滴水珠都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梦想,每一道波澜都记录着民族的辉煌与沧桑。
01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作者:[中] 楼宇烈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便少不了提起汉代一句家喻户晓的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如是说,汉武帝也如是做了。从此以后,儒家便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而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鲜明的一部分,几乎成为了一种符号,象征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但事实是这样吗?儒家文化真的能够完全代表中国文化吗?其实,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里,儒学作为最一颗最闪耀的明星,确实散发着巨大的光辉,但它并没有掩盖住所有星星的光芒。
02
《有文化的文学课》
作者:[中] 龚鹏程
《国家宝藏》节目组曾经向我们展示过这样一件艺术品:云梦秦简,这套竹简的创作者不是什么大书法家,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秦朝基层官吏,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抄写法律法规,再分发到各个部门去。这放到现在也就是一个普通文书的工作,怎么他抄写的竹简还成为了“艺术品”呢?说到这里,我们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法家观念对人的影响了,这个小小的官吏时刻遵循着自己内心的法规,就算是抄写竹简,也是兢兢业业,从不懈怠,所写成的竹简规整美观,体现出了大一统国家的恢宏气势。
03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作者:[中] 郭齐勇
郭教授指出:“要讲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定要建立在与外国文化,特别是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比较背景之上。”这表明他自觉运用中西对比的方式,来突显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作者有深厚的编写中国哲学史教材的经验,很早就形成了其关于中国哲学精神特点的认识。他在综合吸收了20世纪新儒家论中国哲学特质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哲学七个方面的精神和特点——自然生机、普遍和谐、创造精神、秩序建构、德性修养、具体理性、知行合一。
04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
作者:[中] 李弘祺
战国人物苏秦,晚上看书一打瞌睡,就用锥子猛扎大腿,以此保持清醒!西汉人物匡衡,年轻时家境贫寒,点不起灯,在墙上凿个洞,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还有晋朝车胤,捉了许多萤火虫,晚上靠萤火虫发出的这一丁点儿亮光读书。类似的故事非常多,看到孩子不用功学习,家长可以轻易举几个出来,作为有力的鞭策。但这容易造成一种印象,古人学习非常不容易,要“锥刺股”,要“凿壁借光”,才学得成。
05
《天地人生》
作者:[中] 王蒙
王蒙这部新作名为《天地人生:中华传统文化十章》,以孔、孟、老庄、列子、荀子等中华传统文化大家的思想漫谈为原料,熔铸成《生死》《天地》《三才》《文治》《修身》《美德》《君子》《劝学》《风度》这十篇精彩的章节。开篇提示我们“文化圆满人生”,末了告诉我们“精神成就世界”,实际上正是在试图解决脱离了传统文化温暖的水泽后,现代人深陷苦闷之寒的精神危机。
06
《中国文化之根》
作者:[中] 杨泽波
作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质。这种特质是由其特殊的背景决定的。历史学家注意到,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就是上下左右都不通。中国文化有两条母亲河,一是黄河,二是长江。中国古代文化的出现,长江流域应该略早于黄河流域。但从文字记载的历史看,中国文化的中心无疑还是在北方。这个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从陕西到山西,到河南、河北,再到山东。山东人杰地灵,出了很多圣人,孔子、孟子都是山东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