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古城 大美汾阳:汾阳历史上的两位状元

民生   2024-11-01 17:01   山西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甲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次科考,1282年间,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文武状元839人。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科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激励着无数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勇跳龙门。

        状元之路绝不易于巴蜀之道,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

        汾阳历史上出过两个状元,他们是宋代的王嗣宗和元代的张益。



古代科举图

1
宋代状元王嗣宗

        王嗣宗,汾州人,字希阮。生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卒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状元。

        王嗣宗少年好学,刻苦自励。中状元后补秦州司寇参军,历任大理寺丞、秘书丞、路转运副使、左司谏、度支判官、驾部员外郎、京西转运使、江浙荆湖发运使、右谏议大夫、左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朝廷高职,以检校太尉身份致仕。

        赵光义(宋太宗)统治时期,曾派特务明察暗访臣民言行,时任横州知府的王嗣宗抓住一个特务,不由分说就打了一顿乱棍,还上了枷锁扭送到京城,附带上了一本:“陛下不信任天下的贤人俊杰,反倒宠信这类人,让他们充当耳目,我私心里替陛下不值。”赵光义大怒,下令把王嗣宗枷起来押解进京。等到了京城,赵光义也消了气,反而表扬王嗣宗正直,官升太常博士。

        王嗣宗历事三朝,为政严明,处处为百姓着想,把自己管理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路不拾遗,深得百姓的赞誉。

        以秘书丞通判澶州期间,曾率领当地百姓在黄河两岸植树万株,以固堤防。

        任江浙荆湖发运使时,正值江浙一带巫风盛行,老百姓有病不去吃药,反倒去庙里磕头求神,王嗣宗命令捣毁祀庙,鼓励百姓求医问药,劝导百姓移风易俗。

        邠州有座狐王庙,有巫人假借狐仙迷惑百姓,一直延续了很多年,全州的百姓都惶惶不可终日,长吏们来此做官第一件事就是谒奠狐王,然后才敢做其他的事。王嗣宗任知州后,立即捣毁狐庙,并用烟火熏狐洞,诱出几十头狐狸,并全部杀死,百姓得以安宁。

        王嗣宗正直无私,不畏权贵,他和种放的一件事情一直在史上广为留传。

        种放是当朝著名的隐士,深得皇帝宠爱。一次种放从开封回到终南山,任长安知州的王嗣宗带着官员前去拜谒,种隐士的架子摆得比谁都高,除了王知州外,其他官员下拜时只不过摆摆手,鼻子哼哼一声,小鸡啄米似地点下头。

        王嗣宗看不惯种放的这种傲慢作风,后来种放的侄子来拜谒时,也效法种放,且做得更过分,手都没摆,只来个鼻子哼哼小鸡啄米点下头。种放立即怒形于色,和王嗣宗死嗑上了。据野史载,当时两人的冲突因此而升级,从舌战演变成变成一场武斗,王嗣宗虽然年长种放八岁,但动起武来还是功夫了得,最终在种隐士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五个指印。

        天禧五年(1021),王嗣宗病逝于家,享年七十八岁,谥景庄。

2
元朝状元张益


    张益(约1300年~1368年),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考取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监察御史,累官至国子监司业(主管的助手)。元代国子监是中央主管教育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张益最突出的政绩是在监察御史任上。元至顺二年(1331年),作为监察御史的张益,上书弹劾四川行省平章(当地最高长官)钦察台。责其为人“反覆不忠”,不可信任,“宜削官远窜”。皇帝接受了张益的建议,将钦察台及其妻儿老小等永远禁锢广东,永不准回朝,清除了身居要职的险人。

        《山西通志》中赞扬张益“受学于王天琪”,“性谨厚”,“持身雅有法度”。  

        张益有一子,名大猷,亦举进士,为儒学提举(从五品官)。张益曾有诗云,“乳燕引雏归风阁,游鱼衔子过龙门”,所表达的大概就是自己教子有方,儿子中进士之后的欣慰之情。因其父子俱为进士,且都任管理教育(儒学)之官,故元代以来,汾阳县学乡贤祠内供父子俩牌位,第一牌位是“元朝状元张益神道”,第二牌位是“元朝进士张大猷神道”。清康熙《汾阳县志•乡贤》赞其家族“家传科第,世业儒师”。

        张大猷两子张信、张贤,均为太学生。张信、张贤各生一子,名张表、张全。之后,张氏分为东西两支,繁衍于孝义县小垣村,已传21世。在世后裔800余人。至今香火旺盛,后人发达者辈出。

        张益卒后归葬于汾阳中千里冯家庄。


转自:汾州乡情

    “微汾阳”是汾阳市对外交流服务中心(原汾阳市新闻办)倾力打造的微信公众平台!为您介绍汾阳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汾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汾阳的历史、文化等情况。欢迎关注!

地址:汾阳市永和西大街9号

E-mail:fysxwb@163.com

电话:0358-7333277

微汾阳
“微汾阳”是汾阳市对外交流服务中心(原汾阳市新闻办)倾力打造的微公众平台,为您介绍汾阳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汾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汾阳的历史、文化等情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