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古城 大美汾阳:汾州古八景之“烟笼贤阁”

民生   2024-10-23 17:05   山西  

汾阳城楼西街是早年“红火东关”最热闹的地段,就在楼西街与小南关正街相交的丁字口上,曾耸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木楼阁,它就是久负盛名的汾州古八景之一:烟笼贤阁。“烟笼贤阁”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本期微汾阳,小微带您一起去揭秘……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出了汾阳县城东门瓮城向东拐,穿过一段叫“甘露泉”的小弯道,进了东关小西门城洞,眼前便出现一条红石铺就的繁华老街,它就是——楼西街。
这条老街长不过百米,街两侧却店铺林立,生意兴隆,是早年“红火东关”最热闹的地段。就在街东,与小南关正街相交的丁字口上,耸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木楼阁,它就是久负盛名的古汾州八景之一:烟笼贤阁。

“烟笼贤阁”的“前世”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现在的东关街已经是古县城的主体。孔子72贤人之一的段干木先生曾住在此街。古人称屋为庐,段干木为当时的名“士”,因此而古称“庐士街”。

一天中午,段干木走出家门沿街东行,走到与小南关正街相连的丁字口时,迎面遇到了两位身穿宽袖袍服,头裹汗巾的气度非凡之人,却是慕他的盛名前来拜访的两位贤达。一位是孔子名徒卜子夏,另一位是知名儒士田子方。


文人相见,访友巧遇,三人感叹天作之合,地赐良缘,自是十分高兴。他们信步走进街旁酒店,段干木欣然作东邀请,三人把盏小叙,进而谈天说地,深感相见恨晚,遂于街口处结盟为兄弟。
卜子夏与段干木缘何出现于古县城的街头?自有其历史原因。当时汾阳是赵、魏两国相争的战略城池,相传属于魏国期间,魏文侯曾驻扎在郡城西南的文侯村休养生息,在牧庄村一带屯兵养马。卜子夏则在石室山设教授徒。魏文侯年轻英俊,雄心勃勃,为了振兴魏国而求贤若渴。街头相识,酒店结盟之后,卜、段、田三人都成了他的座上客和得力谋臣。魏文侯主政时兵强马壮,攻城掠地,治国有方,就是他们同心辅弼的结果。从此,古西河大地上便留下了“文人相亲,黄土变金”的佳话。

“烟笼贤阁”的“由来”
为了纪念这三位大贤者当年的这段奇缘,元代时,在他们相遇的街口处,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二层木楼阁。汾阳籍状元郎张益欣然题书匾额:“识贤阁”,高高悬挂在楼阁正中。因为楼阁位于“庐士街”之东,与东关城堡的小西门“城楼”相对而立,此后,人们便以“识贤阁”木楼为标志,改称此街为“楼西街”。

据说,早年的“识贤阁”木楼下层由粗壮木柱支撑,四向通车马行人。二层阁内彩塑“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三人把盏的坐像,故又称“三贤阁”。每天清晨,旭日从东方冉冉初升,楼阁四周岚霭笼罩,若岚若雾,神秘莫测,自成一景,引来文人雅士驻足瞻仰,吟诗赞誉。明代时,被《汾州府志》、《汾阳县志》列为古汾州八景。“烟笼贤阁”从此著名一方。

清代有诗云:三贤寓里古传闻,师友文侯阁上分。百姓清风犹澹荡,一帘佳气正氤氲。笑他画栋迷南埔,绝胜晴川澜白云。鼎峙于今馨配享,烟笼旧迹话横汾。

岁月悠悠,物换星移。明清年间,出于对卜子夏及三贤精神的崇拜,汾州大地上相继建起了大大小小的“三贤庙”、“三贤祠”,世代汾阳人受“三贤”精神和圣境氛围的薰陶,举人、进士人才辈出,汾州古城也崛起为蒸蒸日上的三晋历史文化名城。
“烟笼贤阁”的“今生”
“烟笼贤阁”圣境毁于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年初冬,东关正街的一座木器铺发生了火灾,临街的老字号都是木制结构,一家起火,殃及整条大街。火苗腾空而起,就像一条条张牙舞爪的火龙。时间不长,烈焰吞没了整条大街。火势迅速漫延到小南关街,世世代代受汾人景仰的“识贤阁”,也在这场弥天大火中化为了灰烬。

大火扑灭后,为了防止火灾再起,祈保一方平安,“庆成”“永和”两座王府与东关商号共同集资,在东关正街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火神庙。明代崇祯年间,翰林院侍讲、汾阳籍进士朱之俊先生首倡集资,在“烟笼贤阁”圣境的遗址上,新建了一座“三贤故里坊”木牌楼。街名与景点古名,继续延袭下来。

改建后的“三贤故里坊”木牌楼屹立于楼西街东口,三檐四柱,门两侧有肉红色周花云鼓石及青石条坐底,斗拱凌空,飞檐翘角,灰色筒瓦顶,绿色琉璃饰物剪边,仍为东关古街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

清代以来,由于朱之俊先生遭到谤毁,牌楼也被易名。然而,历经改朝换代,风云变幻,它古朴而精巧的身姿一直安然耸立。常引发路人对世事沧桑的遐思感慨。直到1947年冬,汾孝战役开始,驻汾阳的国民党阎军因固守孝义需要木料,遂将牌楼拆毁。

    “微汾阳”是汾阳市对外交流服务中心(原汾阳市新闻办)倾力打造的微信公众平台!为您介绍汾阳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汾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汾阳的历史、文化等情况。欢迎关注!

地址:汾阳市永和西大街9号

E-mail:fysxwb@163.com

电话:0358-7333277

微汾阳
“微汾阳”是汾阳市对外交流服务中心(原汾阳市新闻办)倾力打造的微公众平台,为您介绍汾阳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汾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汾阳的历史、文化等情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