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当蛤蟆先生给苍鹭医生讲述童年经历时,蛤蟆先生说:“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成功过,但我记得很清楚,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回忆童年的蛤蟆先生心底不自觉地涌来一阵巨大的悲伤。其实,蛤蟆先生和父亲的关系并非个案,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很多人的身上。也许,有人终其一身都没有找到与父母或孩子的相处之道。这无疑是我们最痛心的一幕。所以,父母、孩子的课题,是需要用尽一生去探索和学习的。01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与父母的相处是复杂且充满压抑情绪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权威的形象,在蛤蟆先生的描述中,父亲总是在批评和贬低他。这种相处模式让蛤蟆先生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达到父亲的要求,长期处于自我怀疑和不被认可的状态。这种来自父亲的高压使得蛤蟆先生在面对父亲时总是小心翼翼,内心充满了畏惧,他的自我价值感也在这种长期的压抑中逐渐被消磨。母亲在家庭中似乎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她对父亲的权威服从较多。蛤蟆先生虽然渴望母亲的关爱和理解,但母亲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力量去抵御父亲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蛤蟆先生就像在夹缝中求生存,缺乏真正的温暖和安全感。
02 没有天生完美的父母,找到症结,自我疗愈便好。
蛤蟆先生与父母的相处方式给他造成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在性格方面由于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忽视,蛤蟆先生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将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这种讨好型人格使得他很难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活得十分压抑。
长期处于父母的负面评价下,蛤蟆先生内心的自信被严重摧毁。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和挑战时,往往表现得胆小懦弱,缺乏果断做出决定的勇气。在情绪方面,父母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情感支持,家庭氛围的压抑让蛤蟆先生的情绪长期处于低谷。他时常感到悲伤、无助,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充满了消极的看法。在自我认知方面,父亲的否定和母亲的忽视让蛤蟆先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他很难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和尊重。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就像人无完人一样,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问题的症结,自我疗愈,而非一味地抱怨。
蛤蟆先生的故事真的值得每个渴望在情绪、性格方面找到出口的人阅读。父母应像对待独立的个体一样对待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情绪低落时,父母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比如,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父母要停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倾听孩子诉说委屈,并且给予安慰,如“我能理解你现在的难过,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会不好受的”。
除此之外,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是有价值的。在家庭决策或者讨论问题时,邀请孩子参与,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选择家庭旅行目的地时,让孩子也参与讨论,说说自己想去的地方以及原因。
这种爱可以是言语上的,如每天对孩子说“我爱你”,也可以是行动上的,像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为他们准备喜欢的食物等。
希望每个家庭,都是孩子最坚强的底气和靠山。
作者简介:
房雪,一个喜欢阅读与写作的爬山爱好者⛰️
90后宝妈,10年教育工作者✍️
坚信长期主义的终身成长者📖
专注于分享成长路上捕捉到的一切美好:
个人成长 | 读书写作 | 国学文化 | 爬山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