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悉达多》才明白:我们总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

文摘   2025-01-04 14:11   江苏  


       
记录来时,奔向彼岸
日更第387/500天

你好呀,欢迎来到彼岸语林~‍‍‍‍


多年前,我在书店无意间瞥见一本《丰子恺漫画》,随手翻了几页,却被深深地迷住。‍‍‍‍‍‍‍‍‍‍‍‍‍‍‍‍‍


这本漫画书打破了我对国画的原有认知,可爱、温暖、治愈……这些词都不足以来形容丰子恺的漫画。‍‍


因为喜欢他的漫画,后来我又多了一些有关丰子恺的文章。‍‍


原来,丰子恺还是以为慈爱的父亲,在他笔下,充满了对孩子的喜爱与羡慕。‍‍‍‍‍‍‍‍‍‍‍‍‍‍‍‍‍‍‍‍‍‍‍‍‍‍‍


他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在丰子恺看来,我们每个大人都应该向孩子学习,向孩子一样生活。‍‍‍‍‍‍‍‍


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作为大人,我们都在试图改变孩子,直到某一天,我们被孩子唤醒。

01  成为父亲,是一门艰难的艺术。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悉达多》。

其中的亲情片段,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悉达多,一位出身贵族的青年,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毅然放弃了世俗的繁华,踏上了修行之路。

他经历了极端的苦行与冥想,却仍未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最终,他回归世俗,通过经商,收获了名与利。

后来,他与一位女子迦摩罗育有一子。

只不过在儿子11岁之前他们从未见过,甚至悉达多都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儿子。‍‍‍‍‍‍‍‍

迦摩罗去世后,悉达多只好和儿子一起生活。

02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映照出尚待完善的角落。

然而,成为父亲的悉达多并未因此获得内心的满足,反而陷入了新的困惑。

虽然悉达多在历经世事、获得诸多感悟,但面对自己的儿子,也不自觉地陷入了世俗父母的惯常模式。

他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智慧,为儿子精心构筑起生活的框架,满心期许着能引领孩子避开尘世的种种迷障,走向他所认定的觉悟之途。

然而,儿子却如同不羁的风,对父亲的安排充满抗拒,执意要奔赴自己眼中的世界。

儿子的叛逆与逃离,成为了悉达多内心转变的关键节点。

在这痛苦与挣扎交织的亲子关系中,悉达多开始反思自我。

终于,在船夫的启发下他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控制欲和未竟的执念,那些曾经在漫长修行岁月中被掩盖的人性弱点,在与儿子的碰撞中逐一浮现。

船夫说:

“可是他,你该放他走。朋友,他不再是孩子了,他会保护自己。他要回城里,他做得对。别忘了这点,他做的,正是你耽搁的事。他设法走自己的路。”

悉达多也终于明白,孩子的存在,并非是一个可供他随意雕琢的作品,而是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他灵魂深处尚待完善的角落。

03  教育之路,首先是影响,而不是要求与改变。  

其实,悉达多和儿子的故事深刻地映射出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的本质。

父母们忙于为孩子铺设理想的道路,时刻准备纠正孩子的每一个“偏差”,却很少意识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眸和纯真的心灵,正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焦虑、虚荣与恐惧。

我们因孩子的成绩起伏而患得患失,是否源于自身对成就的过度渴望?

我们对孩子行为规范的严苛要求,是否是在掩盖自己内心秩序的缺失?


孩子以他们最本真的模样闯入我们的生活,用毫无修饰的喜怒哀乐,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也最脆弱的地方。

他们唤醒了我们尘封已久的情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遗憾与缺失。

在这场因孩子而开启的灵魂旅程中,我们应与孩子共同成长,在他们的引领下,走向内心深处那个更完整的自我。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亚曾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教育之路,首先是影响,不是要求与改变。

END

作者简介:

房雪,一个喜欢阅读与写作的爬山爱好者⛰️

90后宝妈,10年教育工作者✍️

坚信长期主义的终身成长者📖

专注于分享成长路上捕捉到的一切美好:

个人成长 | 读书写作 | 国学文化 | 爬山徒步


彼岸语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