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余之——古代大余十大景致考证

文摘   2024-10-16 08:03   江西  
古代大余十大景致考证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南安府郡治所在地大余,得山川之灵秀,风景美丽,据大余县志记载,县内曾有十景。


庾岭红梅


《大余县志》记载,水城南二十余里,峻岭盘磴,上出云霄。北旧有馆驿,匾曰“梅花国”。山半一小亭,亭前四松,苍苍郁郁,矫偃数十围,真老龙鳞也,而不得名,殆为梅花春色所掩耶?为庾邑十景之冠,名人题咏甚多。 

“庾邑十景”即为古大余十景,庾岭红梅居首,位于梅关古驿道。梅关古驿道,秦汉时期开始开凿并通行,迄今2200多年。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扩展,现存长1874米,是古代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最近的陆路通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陆路地标。梅岭以梅为著,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独特景观。自古以来,张九龄、宋之问、苏轼、文天祥、汤显祖、戚继光、王守仁等无数贤达过往,或驻足赏梅,或留下文治武功,留下咏梅诗词两千余首,因此大余又被誉为“梅花诗国”。如今驿馆仍在,驿馆匾额“梅花国”三个大字格外醒目,无声地述说着昔日的辉煌与风流。 



玉池莲碧


《大余县志》记载,城南里许,圆阜在田中,有池焉。产青莲,蕊比常差小,不结实,色莹如碧玉,多异香,非人间种也。相传有谶云:“水浸玉池莲,南安出状元。”郡人因以为瑞云。 

  玉池,即玉池坊,大余县南安镇新余小学侧及后院墙至兴教寺前,包括现安康广场,均为古玉池坊范围。古玉池坊多产青莲,花海碧云天、莲果府城香。“水浸玉池莲,南安出状元”,是在大余流传很久的一句谶语。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南安府大庾(今大余)涨水,玉池被水所浸,百姓欢欣地说:“水浸玉池莲,南安出状元。”次年,刘节在省贡院的辛丑年乡试中高中第一,喜夺解元。消息一出,南安府一片欢呼,载歌载舞,因此玉池莲碧也成为大余一处寄寓祥瑞的景观。因曾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的周敦颐喜爱莲花,后人在景观前吟诗作赋时,常常联想到周敦颐。据清代戏曲家杨宗岱所作《玉池碧莲》记载,玉池有“半亩芙蓉玉,云亭四面开”,推测当年玉池中的莲花种植面积应在半亩左右。 



灵岩飞瀑


《大余县志》记载,郡城北二十里,山如丫环,高难丈计。上五六里,石门夹峙,类有斧凿痕,相传为雷劈。千岩万壑,水争趋赴,悬为布,溅为珠,从两道万松间落,奇观也。

  灵岩瀑布今位于丫山风景区。丫山以瀑布多而闻名,每当春夏雨季,数十处瀑布水量充沛,穿越岩隙,声似巨雷,倾泻而下。明代刑部侍郎刘节有诗赞曰:“高岩飞瀑洒飞泉,恍似银河落九天,日对秀峯吟秀句,诗才李白是天仙。” 

  新中国成立后,山下建石门水库一座,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如今的丫山,是一处以山、林、泉、湖、瀑、洞、石等自然生态景观而称奇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浸润有儒、释、道、心学等深厚历史文化,闻名遐迩。 


横浦垂虹


《大余县志》记载,两城比立,一水中分,驾空行梁,覆以屋,首尾插岸,与倒影女嫱相衔接,人在镜中不知也。烟雨迷濛,舣舟水口,望之如天半飞虹,若晚霁朝覆。波平长板,鳞瓦齐明,红蓝百尺,几欲蔽江而来。阴晴异状,亦浦中之奇已。 

  横浦,即横浦桥,是大余横跨章江的第一座固定的桥梁。垂虹,即这座桥在烟雨迷蒙天从舟中望去像天上的虹。元延祐三年(1316年),大水进城由西门入,东门出,大余城被一分为二,从此,章水改道穿城而过。后来,章水上建了一座浮桥,名为平政桥,后改名横浦桥。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南安知府张弼重修了横浦桥,于章江中立5墩,全部以巨石砌实,生铁嵌衔,四周缝隙灌以石灰浆,桥面两侧建店亭30间,蔚为壮观。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游绍安重修横浦桥,选桥址于旧桥下游百余步(今中山桥址),由5墩增为7墩,以图永固。1924年,北伐军前线总司令谭延闿进驻大余,改横浦桥为中山桥,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嫦娥秋月


《大余县志》记载,西城南山开芙蓉嶂,二十里外望若座右帷幄然。东山月上,光射其中,岭壑林泉,粲可指数。至秋尤分明,八面皆山,恰似嫦娥独恋于是云。 

  根据明代刘节诗《嫦娥秋月》记载,“嫦娥高嶂接蟾宫,秋色云开万里同”,嫦娥秋月景观所在地应在今南安镇梅山村的嫦娥嶂。嫦娥嶂,在大余县城往南二十多里处,峰峦耸秀,远远望去,其山体犹如盛开的芙蓉。传说道教名师葛洪在嫦娥嶂上炼丹,遗丹液、产仙茅,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每当秋高气爽之际,月上东山顶,在月光映照下的嫦娥嶂,其山岭、沟壑、林木和泉水各色景观都显得分外鲜明,是一道妙不可言的独特风景。 


玉枕春云


《大余县志》记载,郡北未十里,为郡之主山。高耸三百仞,亘数里,二麓五峰,次第相属,春间云气常覆其上。宋周濂溪、明陈白沙,日往游于其间,题咏甚夥。 

  玉枕山今位于南安镇北门河社区北部,大余县政府后西面。这座山高耸入云,绵延数里,形似枕头,故得名。山麓两侧有五座山峰,依次相连。春天时,山顶常常有云雾在山顶缭绕,景色秀美,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赋诗。譬如,宋代周敦颐、明代陈献章都曾频繁游览这座山,并留下了《玉枕诗话》等题咏之作。 


赤壁仙舟


《大余县志》记载,城东二里,水口山在焉,石壁嵯峨,峭立如削。下有石滩,牵百丈者伛偻曳踵,前邪后许不绝声。若顺流舟出,则瞥眼而下,泠然善也。立沙嘴此行亭上望之,何异登仙? 

赤壁又称石壁山,位于今南安镇东南隅水口山,靠近东山大码头。水口山石壁巍峨险峻,如同被刀削过一般,山下是靠近章江的一片石滩。梅岭古驿道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陆路交通要道,可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东山大码头也因此异常繁忙。拉纤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弯着腰使劲拉着船前行,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若是遇上了顺流而下,舟船便会轻巧飘逸地自石壁间穿行。站在沙嘴的亭子里看着这情景,就仿佛是去到了仙境。 


金莲使节


《大余县志》记载,城北二里许,山形攒簇,如凿金莲。五龟木鱼诸胜,映带左右,回旋盘绕,生面独开。舍舟而陆者出入必由,以故星使輶轩,启戟遥临,视涂授馆,冠盖如云。弥望黄茅中,山林顿为生色,牧竖樵夫,惯看宾客,此亦山城之一景也。 

  金莲使节景观位于今南安镇花园五星加油站附近。当地有一山的形状仿佛是被雕刻出来的莲花,故而得名金莲山。从北门口往外走两里路,是金莲山接官亭,这是古代弃水路就近进入府城最便捷的陆路,也是必经之路。因此,皇帝的使者和各级官员、文人骚客的车马都在山间奔走,真可谓冠盖如云,宾客盈门。因往来的熙攘热闹,周边的山林也显得生机勃勃,由此成为山城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个景观,也印证了大余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昔日繁华。 


西华流丹


《大余县志》记载,面城西十数里,山竦而尊,与南庾北丫鼎足峙,高大悉敌。峰峦稠叠,如车厢,如箭柏,不可枚数。其迎朝暾,衔落照,余霞散绮,远结红楼。不必身游其际,而西来爽气,自觉宜人。 

  西华,即西华山。西华山、庾岭、丫山三者的高度和雄伟程度都不相上下,呈三足鼎立之势。西华山山峰重峦叠嶂,形态各异,景观数不胜数。在此山看日出与夕照,霞光宛如散落的绸缎般绚丽,恰如景观之名——流丹。即便没有身处山中,也能感受到自西面而来的清爽气息。 

  1882年,德国牧师邬利亨在西华山发现了钨矿,西华山由此成为世界钨业的发祥地,大余也被称为“世界钨都”。 


东山耸翠


《大余县志》记载,环郡皆山,惟东与城最亲,居密迩地。邑人相戒,樵牧不入,茂林修竹,郁苍倩秀,匪今斯今矣。道源书院卓踞其巅,亭台掩映,楼阁参差。身其中者,如山阴道行,目不给赏,盖一景不足以尽之。 

  东山位于今南安镇正东山附近。大余县城周边多山,其中唯有东山与县城最为亲近。因为百姓互相提醒,不要在山里伐木或放牧,使得山上的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植被生长繁茂。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大余县知府游绍安将道源书院改建于东山,并建有讲堂、藏书楼、掌教斋、厢房等38间,还有奎星阁、四贤祠、鹤鸣堂、挹青亭等名胜,颇具规模,亭台楼阁相互掩映,错落有致。如今东山上建有魁星塔、东山寺,东山脚下建有牡丹亭文化园、东山大码头、博物馆等景点,成为文旅网红打卡地。

来源:大余史志



善良说大余
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大余老百姓的小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