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开元:回忆我的读书生涯与参加地质工作的往事片段

文摘   2024-10-11 08:05   江西  

回忆我的读书生涯

与参加地质工作的往事片段

作者/罗开元

1940年11月,我出生在大余县城,家里住南安镇余西街学前路,街上的“牌坊”,竖立中央,行人仰望,成为路标;近处“八角井”的水,清澈甘甜,长年不干,至今难忘。

一、在艰苦中度过少年

小时候,家里开过小客栈,磨过豆腐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初中期间,暑假我与邻居同行,自带中餐,到郊外山上砍柴捡树枝,捆绑后挑回家用;为老板挑过“炒烫皮”到西华山集市卖,获得微薄的劳务费;跟随亲戚为荡坪钨矿食堂,挑担送过新鲜蔬菜,按斤两验货计酬。
家里开小客栈时,放学回家后,我要去“八角井” 吊水并一担一担地挑回家,要为住客填写住宿登记,当晚要把“登记簿” 送去县公安局审查,之后,回到家里还要做作业;家里磨豆腐卖时,凌晨四点半钟我就会被叫醒,和父亲两人推磨,母亲放料,豆腐做好要在早市上出售。我的少年时光,是在艰苦环境中度过的,经历过磨炼,这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二、初中时的片段回忆

1953年夏,在大余县东门小学毕业后,9月份被录入《大庾初级中学》,经过三年的学习,于1956年7月初中毕业。
大余中学,坐落在大余县城的西南,距县城中心约一公里路程,交通便捷。学校北临章水,东、南为建桂街居民住房及石块小道,西边则为一道“古城墙”,学校周边无工厂、无噪声干扰,宁静祥和;校内有百年大树,纵横交错的林荫大道,绿荫缤纷、满园芬芳,大余中学是一所令人难以忘却、环境优美的校园。
大余中学,秉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人的理念,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在校内树林下,三三两两朗读的学子,成为一道道浓郁学风的“亮丽”景观;老师治学严谨,勤勉劳作,教书育人,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任课老师中,我印象颇深的有李瑞照、吴荣开、谢家锦等老师,他们教书认真、乐施好善、启迪智力;他们为人师表、默默奉献、诲人不倦,使我感知到“老师”两字沉甸甸的分量。
初中三年,使我受益匪浅,不但较好的完成了学业,还让我逐步悟到了做人的真谛;初中三年,是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基时期。在几十年的人生中,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社会为国家做了些有益的事,贡献了自己绵薄之力,无悔人生,甚感欣慰。我衷心感恩母校——大余中学,感恩母校的所有老师,为培养我们付出了爱心与艰辛!
大余中学,因为人文环境好,同学之间关系很融洽,除了在学习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一起快乐玩耍,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喜欢打乒乓球,每人凑几分钱,买了作业本,作为乒乓球友谊赛的“奖品”。
暑假期间,我们几个同学,还去过大余至西华山公路的“六号桥”段“打工”,按规格要求把大石块敲碎,并在公路旁堆积成梯形立方体,以便甲方检查验收及使用,“打工”结束后,我与一个同学,在修自行车的店,租了二部旧自行车,酷暑中骑车到“六号桥”项目部拿钱,难啊!
1956年暑期的某日,在学校高中升学考试结束后,为缓解一下备考期间的紧张情绪,我们几个同学,到学校后面章水边的草坪放飞心情,稍后在章水河边戏水,由于涨水后,岸边的阶坡被水淹盖了,我不慎滑了下去,即将陷入深水区,恰好被同学紧急“接力”拉了上来,衣服全湿了,回到学校同学宿舍,李光锦同学马上把他干净的衣服让我换上。
这次脱险,多亏几个同学救援,否则,之后到达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就成为一张废纸了(注:当年,大余中学未设高中部,我被“赣州高中”录取)。
初中期间,纯洁美好的同学情,从1953年开始,至今延续七十年了,目前,我们仍有“大余初中同学微信群”(部分),相互传递正能量,历久弥新,倍加珍惜。 
大余中学建校百年华诞,因事没有参加,给母校寄去了六本《人生轨迹剪影》书。2023年12月回大余探亲,参访母校,“旧貌换新颜”,拍照留念;学校还赠送了百年纪念“校牌、纪念册”等,十分珍贵。祝愿母校,在为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再铸辉煌!  

三、肩挑行装去勘查

国庆十周年的鼓乐声,仍在耳边回响中的某日,大余县团委黎书记、南安镇团委周书记,他们关心待业青年来到我家,推荐我到大余县地质队工作,盛情难却,我愉快地答应了这份“推荐”;报到时,受到大余县地质队马潮炳队长的热情接见。从此,把毕生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国家的地质事业。

1960年初,大余县地质队指派我们6个职工到吉村镇的右源去勘查石灰岩,到工区的路不通汽车,几十里全是逶迤上山的小路,一天,我们肩挑行装,上午从县城出发,下午三点左右到达右源,第一次品尝了地质工作“肩挑行装去勘查”的艰辛。  

向当地生产队领导汇报情况后,得到支持和妥善安排,生产队的青年人知道我们是从县城来的,要求同我们进行一场篮球友谊赛,我们已经很疲惫了,但为了不失他们的兴致,还是振作精神,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通过沟通交流,很快融洽了“工农”关系,为之后工作的开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四、从大山中“突围”

1962年,我参加了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在大余漂塘—棕树坑开展的1︰50000化探普查工作,为矿区外围找矿提供依据。该区域崇山峻岭、树林茂密、茅草丛生,野外测量和取样,都必须按设计书要求,网格式开展,逢山攀爬,遇水跨越,树阻砍伐。因此,每天外出工作,除了带好工作装备外,还必须带好“砍刀”,测量和取样的路都是“砍出来”的,否则,真是“寸步难行”。

测量组判别方位是无疑的,一次,我们完成了当天的测量任务后,由于“路难行”,丛林荆棘“堵路”,却在山上周旋了几个小时,直到晚上八点多钟才从大山中“突围”出来。

当时无通讯设备,分队领导担心,带几个同志去寻找我们,正好九点多钟我们快到的时候相遇了,领导和同志们的牵挂与关心,使我们深为感动,疲劳和饥饿顿时消失了一半。

五、跨省“找水”结硕果

1987年,湖南省浏阳县城供水面临困境。先期,湖南省属地质、物探队均做了地面调查与施工,未见成效。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的新余分队与其毗邻,期望能实现“跨省找水突破”,在得到对方认可后,投入了地质、物探、钻探工作,在施工4个钻孔后,仍感到迷茫。大队指示物探分队派技术骨干前去“把脉”,由于分队主任工程师生病不能远行,我时任物探分队负责人,陪同大队总工程师办公室吴主任急速赶赴浏阳。 

听取项目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后,吴主任令我,明天早上要提出物探解释和钻探布孔建议。当晚,我住在简陋的招待所,灯光昏暗,无办公桌椅,只好在床上摊开图纸,翻阅和研解资料,并对原有的一些零散物探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剖析了物探异常特征,做了电测深资料的“定量计算”,获得了目标地质体产状要素的相关数据,去伪存真,否定了一条前人标绘在图上310º的构造断裂带(区域普遍性),新标示出一条340º的构造断裂带(局部特殊性),与物探勾绘出的岩溶发育带成交叉状。综合研判地质、物探、钻探资料后,我对该“项目”地下三度空间的地质构造态势,有了清晰的认知,此时已是凌晨01:30,我在图上确定了一处十分有利的物探验证孔位(ZK5孔)。
第二天8:00整,吴主任主持项目组协商会,我把物探解释和定孔建议在会上作了陈述,得到与会者认同,随即前往现场定孔。 
到达现场后,出现了新的情况,ZK5孔位落在三个村庄合围的菜地中,村民知悉我们的来意后,不同意施工,担心施工建井抽水后,会造成地面下沉、房屋倒塌。由于项目组的图纸上,未标注村庄位置,为此,只有在现场调整设计,我决定避开民房,沿340º的构造断裂带方向,把ZK5孔的位置,延伸到村庄外一百多米处施工,仍然可以达到找水目的。 
数日后,喜讯传来,深层地下水被“唤醒”,奔腾涌出,ZK5孔涌水量5226吨/日(建井后深层饮用水开采量为6500吨/日),“一孔定乾坤”,解决了当地供水紧张的燃眉之急,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跨省找水突破”。之后,建设方派员,跨省专程送来了一面“功归开源”的锦旗,以示谢意。该项目,1988年获地矿部地质找矿“四等奖”。
地质工作是非常艰苦的行业。几十年的地质工作,我有幸在地质行业的“大熔炉”中,锻造了意志与品格;融入团队、尽心尽责、凝心聚力,有诸多项目取得良好成效,曾获上级有关方面的肯定与表彰,艰辛转化为硕果,人生价值得到体现,献身于地质事业的一生,我无怨无悔。   

(1959—2024 参加地质工作65周年纪念随笔)  

注:未标明的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善良说大余
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大余老百姓的小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