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这三大神童在中国无人不知,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文摘   2024-10-18 10:01   江西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过三位神童,他们目前的处境怎么样呢?是否像传说的一样,过得一个比一个惨淡?

这三位神童分别是:政、谢彦波、宁铂。

干政,12岁考入中科大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次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了少年班,希望能从社会选拔出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激发他们的潜力,为国家培养未来的栋梁。

而神童干政,就是在12岁那年,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的。

天才之所以被称为天才,是因为他具有与众不同的智商,和大家期许的一样,考入少年班的干政继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16岁那年干政本科毕业,并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当时赴美留学几乎是所有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作为“别人家的孩子”,干政成为所有年轻人的榜样。就在大家以为他会学有所成、回来报效祖国时,潜藏已久的问题却终于爆发了。

干政的父母虽然给他提供了好的引导,却忽略了最大的细节。

和所有中国传统父母一样,干政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生活上什么事情都不让他操心,这种理念直接导致干政丧失了该有的生活能力。

去了美国以后,干政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父母以往过度的照顾使得他没有自理能力,而且因为被“保护”得太好,其人际交往能力也奇差无比,不仅和同学无法相处,就是导师对他也颇有怨言。

这使干政的学习受到了极大的干扰,最终,受到多方压力的干政再也无法忍受,在与导师的一次激烈争吵后,干政一气之下回国,放弃了博士学位的攻读。

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干政,暴露出他的第二个问题——内心极度脆弱。他开始自暴自弃,不与外人交流,“隐居”在家,像小时候一样,靠着父母生活。

2000年,干政少年班的班主任汪惠迪老师再次找到干政,希望他能够振作起来,重拾学业,继续完成博士学位的攻读。

汪惠迪老师不忍心干政的能力就此埋没,不忍心自己教的第一届少年班出现太多的悲剧,对干政苦苦相劝。

但当时35岁的干政已经饱经沧桑,在家中没有工作,正靠着母亲微薄的收入度日,已经没有办法也没有精力再去学习了

他准备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也相信自己能够在一年内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的母亲。然而天不遂人愿,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尝试后,干政又一次被打败,又一次对自己失去信心。

这让他好不容易重拾的希望再次化作了泡影,对自己极端的不自信和近乎偏执的否定让他患上了精神疾病,开始患得患失。

时好时坏的病情加上现实的冷酷折磨着他,终于,他停止了寻找工作,开始妥协和放弃,与他的母亲,安于那一间小屋,相依为命,从此再也不问世事沧桑,不管日新月异,彻底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里。

“天之骄子”——谢彦波

作为干政的同窗,谢彦波的家庭氛围要更优渥一些,他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谢彦波对学习也有着极大的兴趣,但和干政相同的是,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同样令人“瞠目结舌”。

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安德森教授和妻子正在睡觉,突然听到一阵猛烈的敲门声,夫妻二人从梦中惊醒,这么晚了谁会如此唐突,是喝醉寻衅的酒鬼,还是歹徒?

安德森抚慰了一下惊慌的妻子,决定先从猫眼看看到底是谁。

透过猫眼一看,安德森愣住了,这不是自己的学生,那个来自中国的谢彦波吗?

可他这么晚了来找自己干什么?安德森朝妻子解释以后打开了门,他当时没想太多,单纯地以为谢彦波遇到了什么麻烦事,毕竟是远离故乡的孩子,这才会深夜来访。

听到安德森的解释,他的妻子埋怨了起来,但并没有阻止丈夫开门,埋怨是因为深夜打扰,没阻止说明夫人有良好的教养。可接下来谢彦波的举动,彻底震惊了夫妻二人。

谁也没想到,一进门的谢彦波表现出了令人惊诧的暴躁!他发疯似的质问安德森为什么不同意自己论文的研究方向,像个精神病人似的大声咆哮。

安德森夫妇看到谢彦波这个样子,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安全,正好当时有一则新闻,一个学生因为和导师意见不合,矛盾激化后杀死了自己的导师。夫妻二人尽量克制自己,好言安抚谢彦波的情绪,并许诺他明天讨论论文的问题。

谢彦波冷冷地哼了一声,答应了安德森的建议,转身离去。

就这样,一夜未眠的安德森,第二天立即去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了谢彦波的情况,认为这个学生精神状态极其危险,必须通知他的祖国。中国科技大学得知消息后,即刻召回谢彦波,提前结束了他的学业。

回国之后,谢彦波的经历慢慢开始被人诟病,本来站在“谢彦波是天才,只是美国有意打压亚裔学生”立场的那些人,也渐渐对谢彦波失去了耐心。

中科大不愿看到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沦落至此,便破格录取他为教师,而实际上,他并没有中科大所要求的博士学位。

其实到此为止,谢彦波的人生并算不上失败,顶多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来说,只不过在学术上没有引以为傲的建树而已。可接下来谢彦波的所作所为,却受到了很多人的抵触,因为他太自傲了,从未对之前的事情有过反省和惋惜。

给学生上课,但凡有些意见不合或是纪律问题,他可以摔门就走,完全不顾惊呆了的学生。和同事以及领导相处,他也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稍有不顺心的地方,他就能大肆攻击,根本不给任何人面子,最终使得他被孤立,被人质疑有精神问题。

很显然,谢彦波和干政一样,丧失了最基本的与人相处的能力。人才,只有先做人,才能有条件和空间施展才华,不然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有谁敢委以重任呢?

看破红尘——宁铂

宁铂是与干政、谢彦波同时期的神童,也同样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宁铂2岁就能背诵30多首唐诗,4岁能够准确认识300多个常用汉字。就在大家以为他记忆力超群时,他又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

8岁时,宁铂不仅掌握了围棋规则,还能够独自研究棋谱,这种天赋就算是放在围棋界的圈子里,那些围棋神童都不一定有宁铂启蒙的时间早。

如果围棋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逻辑能力和统筹能力,那么文学考验的则是一个人的阅历以及悟性,此时的宁铂开始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对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宁铂也不负众望,12岁时,父母只是尝试着带着他去参加了一场高考,他就已经达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录取标准,可惜彼时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还没有成立,年仅12岁的宁铂没办法和成年人一样开始大学生活。

等到1978年少年班成立,宁铂与另外12名被精挑细选出来的神童一起进入了少年班学习,当时的宁铂名气很大,被外界誉为“第一神童”。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同时也是中科院院长的方毅听说此事后,专门赶来和宁铂下了一盘围棋,方毅事后感叹宁铂对弈的思路,以及对于局势的把控和运筹,显然不像一个孩子该有的思维能力。

经新闻报道之后,宁铂的事迹传遍全国,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父母对于教育的重视潮流,甚至就连宁铂课余时间在葡萄架下读书的场景,被一个偷偷溜进学校的记者偷拍后,这里立即就变成了所有年轻大学生向往的读书圣地。

但此时的宁铂却出现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媒体对他“不厌其烦”的拍摄和采访,让他极为头疼。

除了学业之外,宁铂还要应付这些万变不离其宗的采访,渐渐地他开始厌烦,从厌烦媒体开始,进而对中医、围棋、诗词也慢慢地失去了兴趣。

对他来说,好像自己越优秀,麻烦就会越多一样,这些令人厌恶的记者仿佛就像是一只只苍蝇,只关注自己想要报道的事情,丝毫没有注意到宁铂还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生活。

学校也注意到了这些记者和报道带来的影响,但高考才恢复没多久,正需要宁铂这些神童的正面力量,激起国内年轻人对于学习的热情。而对宁铂最致命的,就是他的父母也不能够理解他内心的想法,甚至觉得宁铂就应该像报道里说的那样完美。

与干政和谢彦波不同,宁铂在意自身形象的同时,对于人际交往也没有太过“生疏”,他内心成熟得比那两位神童都早,他更能认清自己的现状。

所以,在选择专业时,宁铂诚恳地找过自己的老师,表示自己想学习天文学、医学或文学类的学科。

可惜没有人认可宁铂的想法,他们的道理很简单,一个天赋异禀的天才,怎么能去学习一个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专业呢?大家用尽全力地培养你,不就是想让你学有所成,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吗?

宁铂震惊了,他被强行安排学习所谓最有用的学科——物理学。

当然,物理学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门很实用、很有作为的学科,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无法抗争的宁铂最终选择了屈服,也选择了忍耐和阴郁。一个阳光少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常常抱怨:“为什么我就不能当个普通人?为什么当年要来少年班?”

像干政和谢彦波一样,临近毕业时,宁铂也要面对是否要出国深造,但他报考了好几次研究生,却都没有走进考场。这下流言四起,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宁铂是害怕失败,害怕丢掉他“第一神童”的美誉。

没有人关心宁铂究竟在想什么,就连他的父母都在对他强调:“你应该成为大家喜欢的样子。”

这下宁铂彻底崩溃了,他开始选择逃离自己的生活环境。结婚后,宁铂的妻子希望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和他一样的神童,宁铂惊讶万分,和妻子大吵了一架。多年后,泯然众人的宁铂参加了《实话实说》的节目。

当主持人崔永元刚刚聊到少年班,宁铂立即瞪大了眼睛,将自己当作反面教材,强烈抨击神童教育扼杀了少年应有的天性。

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观众认为宁铂只是在逃避,只是害怕失败而已,他无非是想给自己失败的人生寻找一个借口罢了,不值得同情。

没有人理解的宁铂最终选择在五台山出家,学校、家人纷纷找他回来,而他却为了躲避,跑到苏州继续念佛,当时这则新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宁铂没有像干政和谢彦波那样,因为自身的原因,给身边人带来麻烦和困扰,他仅仅是想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出路,想找到那个在媒体、家人和全国人民期望中渐渐遗失的自我。

经过修习佛法,宁铂逐渐打开心门,并特意考取了心理咨询师。随着大众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视,人们才渐渐发现,因为大人的急功近利,多少孩子丢失了属于自己的童真,被迫做一些大人要求做的事情。

宁铂努力想从别人强加给他的阴影中走出来,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经历,给更多人疏导心理上的问题。

天才仅仅只是天赋和努力的代名词,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三位神童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如今的惨淡生活。如果非要说他们作为神童很失败,倒不如说是环境的失败,和父母教育的失败。这种忽略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及时纠正,还会在今后重复上演。

善良说大余
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大余老百姓的小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