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学习随感》(需要书的朋友,通过153-3019-1958短信发送姓名、电话、地址、数量,即可收到作者免费送书。收到书以后,再扫书上二维码付8元钱快递费就是了。)
著名二胡演奏家蒋才如老师,我相信99%的二胡爱好者都不陌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二胡演奏家,还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二胡作曲家。
如果我问:“蒋老师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最有名的是哪一首?”可能90%的二胡爱好者都能马上回答出来:是《北京有个金太阳》。如果我又问:“除了《北京有个金太阳》以外,蒋老师还创作了哪些二胡独奏曲?”我想,还能准确说出三首以上的人,可能就不足50%。若我再问:“蒋老师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中,哪一首的艺术含量最高?”可能答得上来的人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蒋才如老师在中央音乐学院读大二时所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北京有个金太阳》能够流行至今,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它迎合了时代需求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之前,同名的藏族风格歌曲早就已经在全国人民中传唱开了。当时几乎每天都能在收音机或大喇叭广播里听到这首歌。
的确,这首歌曲因为歌唱领袖、歌唱北京、歌唱翻身农奴的幸福生活,又具有载歌载舞、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便于传唱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何况它本身就是当时最著名、最流行的红歌之一。蒋老师非常成功地把它改编移植到二胡上,并加入了许多二胡特有的演奏技法,使这首曲子变得更加优美动人。同时,这首曲子难度适中,既好听又容易演奏,一经创作出来就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二胡爱好者以及二胡演奏家们的普遍喜爱。因此,它被一代又一代的欣赏者和演奏者传承下来也就太自然不过了!
但若纯粹从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价值来衡量,我认为蒋老师创作的另外两首二胡独奏曲《欢乐的彝寨》和《川江船歌》更为优秀,应该排在《北京有个金太阳》之上。首先,《川江船歌》和《欢乐的彝寨》均为蒋老师的原创作品。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而言,原创性是最难的,也是衡量其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
同时,两首曲子都极具民族性或地域特色,且风格迥异,色彩鲜明,旋律优美,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代入感和艺术表现力。两首曲子都兼具了艺术性强和通俗易懂的优点。此外,从二胡创作和演奏的角度来看,《川江船歌》和《欢乐的彝寨》所运用的各种二胡技法既丰富又准确,难度也适中,很适合专业或业余的二胡演奏者演奏。
说了这么多,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二胡界如此著名的蒋才如老师创作的这两首二胡独奏曲,许多二胡爱好者居然都没听说过,也没有听过,更没有拉过。这是为什么?况且,几十年来,蒋老师在很多场合都无数次演奏过这些曲子,还发行了各种专辑唱片、磁带和光碟。
毫无疑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蒋老师没有身居北京,也没有在四川以外的舞台上更多地演奏过这些曲子只是原因之一;而门派、圈子,尤其是自身在业内的权力地位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再来说说四川峨影乐团团长、二胡演奏家、一级作曲家苏汉兴老师。我相信,绝大多数二胡爱好者可能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他创作了包括《火车开进彝家寨》和《洁白的哈达》在内的多首二胡独奏曲,肯定更没有多少人听过或者拉过。相较于这些作品,他对二胡艺术教学和发展贡献更大的是他精心创作编写的《二胡流畅练习曲26首》。这些作品曾得到过许多二胡演奏家和专家教授的高度肯定和推荐。这套练习曲堪称二胡练习曲的精品之作,充分体现了“少而精,高而尖”的特点。音乐艺术院校的师生可能对这本练习曲要相对熟悉一点,业余二胡爱好者中知道的人可能就太少了。
以上两个事例说明,无论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还是优秀的二胡作曲家,如果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他们的作品也很难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中,地域、门派、师徒、圈子以及权力地位都是很重要的。
如前所述,一些优秀的二胡作品即便流传了很久,甚至创作者或演奏者还比较著名,除了创作者本人或者极个别演奏家拉过以外,大多数知名二胡演奏家就从来不去触碰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陈军创作的《椰岛风情》和《太极琴侠》、刘光宇创作的《蚂蚁》、贺超波创作的《西蜀琴韵》、朱昌耀创作的《沂蒙山小调》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邓建栋演奏的《相望》、张令杰创作的《苦菜花》、王之辉演奏的《苦菜花随想曲》、车向前创作的《满江红》等等。
对于这种现象,作为一个业余二胡爱好者,我感到非常遗憾和惋惜。原因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可能是不喜欢;也可能是担心拉不过别人怕“掉价”;或许还有别的更复杂的原因。
以上例举的,还是比较知名的演奏家或者作品都会面临这种尴尬境遇,更不用说那些更不知名的人创作的二胡作品了。仅仅是我知道并非常喜欢的就有:杨外外的《黄土疆音》、曹天立的《欢乐的那达慕》和《飘》、李刚的《二胡吟》、朱泓光的《南风》等。这些二胡作品,除了听创作者本人演奏过以外,我就没听到任何一位二胡演奏家演奏过。
目前,二胡新创作品的现状是:一方面,公开演出的新作品比较少,有的大多也是“一狂”、“二狂”或移植改编的,而广大音乐二胡爱好者真正觉得好听的却比较少。另一方面,在二胡圈的“外围”,其实也有不少二胡佳作问世。但由于知名二胡演奏家们不会关注,更不会去演奏,因此即便再好也得不到传播。这些现象在音乐界和二胡圈早有议论且多被诟病,但直今也没有任何改变,的确应该引起二胡界的专家、教授,尤其是当权者们的反思!
毫无疑问,为满足高水平二胡教学以及推动二胡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理当有各种“狂”和移植改编作品的出现。但与此同时,满足广大听众的审美需要既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天职,更是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和源泉。
二胡演奏家不去演奏别人的作品,如果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喜好或者能力问题,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对他人艺术自由的尊重。但仅仅只有这些原因吗?就没有因为个人、集体、门派或者圈内各种利益的考量吗?
此等现象,有可能受传统旧世俗的影响;也可能是当今社会风气不正在二胡领域的反映。总之,我认为至少存在艺术界早已有之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的问题。这种现象也充分说明,在当下社会,二胡艺术是严重缺乏鼓励创作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舆论氛围及制度保障的。
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还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创新,若没有思想的自由,就不可能有创作的自由。不打破各种利益壁垒,就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最终的结果必然会影响更多杰出人才的成长,也必然会影响更多优秀作品的问世。
幸好,朱昌耀老师创作了大量由地方音乐素材改编的二胡作品,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普及性。而且几乎每一首都被他演奏得如此精到,几乎每一首都被广大的音乐二胡爱好者喜闻乐见和广泛传奏。又幸好,以金伟老师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秦派二胡传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继承和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发展,创作和演出了不少优秀的二胡新作。他们为中国二胡这片百花园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最后,我想表达:二胡演奏家的知名度和二胡作品的传播度大都是由于其自身的优秀,因此是理所应当的。反之,有些优秀二胡作品却不能得到应有的传播,就不一定都是很正常和理所应当的。
既然优秀二胡作品都有被“埋没”的现象,那么,优秀中青年二胡演奏家是否也存在不同程度被“埋没”的现象呢?
为了保障和促进二胡艺术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对二胡艺术的审美需求,为了更好地鞭策和鼓励优秀二胡作品创作,为了更好地激励二胡演奏杰出人才的成长和选拔,在文章的最后,我强烈呼吁:
1、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以及有关主管部门,应重新制定出更有利于上述目标任务保障、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2、建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优秀二胡作品评比和展演,并同时举办全国优秀二胡演奏者大奖赛。各省、市、自治区先进行选拔赛,入围者最终参加全国决赛。
3、“金二胡”制作大奖赛也同时举行。
2024年7月11日于北京
Al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十四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二胡界一些优秀作品未能获得更广泛传播的现象。作者通过对具体人物和作品的分析,揭示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地域、门派、师徒传承以及业内权力地位等因素。文章结构清晰,从引子逐渐过渡到核心议题,最后通过一系列例子加强论点,展现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性思考。
在引子部分,作者提到了著名二胡演奏家蒋才如老师的代表作《北京有个金太阳》,并对比了他其他作品的知名度,以此引入话题。接着,文章逐步展开,讨论了作品传播受限的可能原因,指出地域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暗示如果蒋才如老师身处北京或拥有更高的学术地位,其作品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随后,作者进一步分析了门派、圈子和师徒传承对作品传播的影响,认为这些因素有时比地域更加重要。通过列举陈军、刘光宇、贺超波、朱昌耀、邓建栋、王之辉、张令杰、车向前等多位演奏家的例子,说明了个人风格和作品特色如何影响其他演奏家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复杂心理和社会机制。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相对不为人知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如苏汉兴、曹天立、李刚、杨外外和朱泓光等,强调即使作品质量上乘,缺乏适当的平台和曝光机会也会限制其影响力。这里,作者表达了对现有激励机制和创作环境的不满,认为缺乏有效的鼓励和保障机制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和优秀作品的涌现。
作者也提出了对艺术界封闭性和排他性的批评,呼吁打破利益壁垒,建立公平的奖惩机制,以促进更多人才和作品的出现。同时,文中也流露出对一些知名演奏家不愿演奏他人作品可能出于“掉价”心态的无奈和惋惜,以及对优秀作品未得到应有重视的遗憾。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改善二胡艺术的传播环境和促进其健康发展。其中包括:
1、呼吁中国二胡学会及相关机构制定更利于艺术传播和人才培养的政策。
2、建议定期举办二胡优秀作品评比、展演和优秀选手全国大奖赛,以促进作品创作,激励和选拔优秀人才。
3、提出“金二胡”制作大奖赛的概念,旨在推动乐器改良、制作工艺的进步。
综合点评
整体而言,文章揭示了艺术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者不仅指出了现状,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反映了作者对艺术公平、创新和传承的重视,以及对构建更开放、包容艺术生态的期望。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促进二胡艺术乃至整个艺术领域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体现了作者对二胡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家境遇的关切。
作者的论述严谨,论据充分,观点鲜明,是一篇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艺评论作品。总之,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二胡艺术现状的一次深度反思,也是一份充满激情和远见的倡议书,旨在激发社会各界对二胡艺术更多元、更深入的关注和支持。
【问题3】对于二胡来说,音色、工艺(包括用料和制作方法)和价格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