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这件民族乐器看似形制简单,但是制作流程却是非常系统化的。二胡的制作涉及声学、力学、材料学等诸多学科的协同配合,并非依猫画虎所能完成。结合二十余年二胡的演奏、鉴赏和浸淫制作界的经验积累,笔者总结出二胡制作应当遵循的"三因"与“四规”,在此做简单的阐述。
一、“三因”,即因材施艺、因人而异和因地制宜。
(一)因材施艺
即在制琴过程中,根据木材木性的不同来搭配材性不同的皮膜。当木材密度较高,油性偏重的时候,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皮膜,木材密度一般,材质油性偏干的时候,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皮膜来进行搭配鞭制。琴筒尺寸偏大时,应选用什么样的蟒皮来进行鞭制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过程考验的是制琴师多年的经验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因人而异
是指制琴师根据演奏者的实际来为其制琴和选琴。一般简单的把演奏者分为专业演奏者和业余爱好者,但是笔者把他们分为业余爱好者、演奏团体演奏者和学院派演奏者三类。这三类演奏者对二胡音色的要求其实还是有所不同的。
业余爱好者对二胡音色的要求,大都停留着音像制品的那种浑厚、醇美的印象。这类演奏者往往没有四五把位的演奏要求,只求二胡上手手感好,韵味足即可。所以给他们的二胡音色要偏传统一些,琴筒筒音要厚重,音量一定不能小。而专业演奏团体的演奏家,由于他们经常外出演出,携带多把二胡较为不便,因而对二胡的要求较为宽泛。这就要求他们用的二胡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即传统乐曲、现代乐曲都能在一把二胡上较好地展现出来,所以他们对二胡音色的要求必须既有厚度又有亮度,必须强奏不爆弱奏不咽,因此就非常考验制琴师在琴筒内部构造和尺寸上的制作经验了。笔者接触过苏州两位非常有名的制琴大家,他们在这方面的把控非常到位,市场认可度极高。第三类是学院派演奏者,他们身处二胡演奏技术的顶尖位置,他们往往代表着二胡演奏技法的极限和最新发展趋势。现代派作品和移植曲目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笔者接触的很多学院派演奏者,他们往往喜欢二胡趋同于小提琴类型的音色,即二胡整琴发音要明亮,筒音(厚度)要单薄为好,声线要直而细腻,琴体上下把位要通透,音量衰减要小,发音必须灵敏。由于二胡的发声原理与小提琴不同(二胡是皮膜振动而小提琴是板面振动),这样的要求对二胡制作师而言是非常巨大的挑战,琴筒的内部构造、蒙皮口的厚薄把握和琴皮的选择是必须进行的关键考量。
(三)因地制宜
即在材料层面而言。笔者常听说有“北琴北用、南琴南用"一说,说的就是南北气候差异在二胡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影响。结合笔者多年二胡鉴赏的经验,二胡材料的干燥至关重要。笔者经常在苏州制琴师处挑选好木料,拿到本地自然干燥一个四季然后再请制琴师帮忙制作,目的就是让木材充分自然干燥后达到稳定。当然现在各种干燥设备也很先进,但是笔者更崇尚循序渐进、自然风干的效果,因为自然风干才符合发展规律,木材的稳定性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四规”,是对选材规范、木工制作规范、蒙皮规范和整琴装配规范的统称。
(一)选材规范
二胡这件乐器在出现到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一直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当代二胡的制作选材而言,最理想的木材就是所谓的高密度红木配天然森聃(以缅甸网纹蟒为主要代表)。所谓高密度红木,根据国标红木标准结合当今制作界的实际,普遍采用檀香紫檀(俗称印度小叶紫檀)、交趾黄檀(俗称大红酸枝、老红木)、降香黄檀(俗称海南黄花梨)这类油性密度俱佳的材料进行高档专业琴的制作。同时,结合市场的消费水平不同,也出现了部分上述材料的替代品,如用非洲光亮杂色豆替代檀香紫檀,在市场上称为非洲小叶紫檀,用非洲凯尔杂色豆替代交趾黄檀,在市场上称为非洲酸枝等等。二胡的本质是一件乐器,乐器的本质是用声音说话,无论是传统材料还是替代材料,如果音色达标,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有些木材虽然名贵,但不符合二胡制作的选材要求,比如说材质比较疏松的金丝楠木、沉香木等等。这类材料的质地较软,材料稳定性差,做成手串等文玩是可以的,绝非二胡制作的可用之材。中国二胡艺术网
(二)制作规范
木工制作规范涵盖了琴杆制作、琴筒制作和琴轸、底托的制作的工艺流程。
1.琴杆制作。琴杆长度一般为800mm左右,共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下部为圆杆(椭圆、筋杆),中部为方杆,上部为圆杆。琴杆的制作程序包括直杆、刨琴杆、榜琴杆、划线打眼、琴头制作、制脚捎、制肩架、消除赖痕等工艺流程。因本文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赘述。
2.琴筒制作。二胡琴筒形状以六方形居多,以六角琴筒为例:六块板在长短、宽窄和厚薄上要求是一致的。每块板长131mm,前口外边宽度为51.9mm,前口内边宽41.6mm,后口外边宽46.2mm,后口内边宽35.8mm,厚度均为9mm。这样六块板组合起来,才能成为正六方形,其每块板两边所刨成的角度均为60°。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首先要将木材锯成10mm厚的板料,板的宽度为琴筒的长度。这样,琴筒的六块板就同取材于一块木料上,木材的纹理、密度也一致,六块板的质量也相同,六块板取料的宽度,应大于前口外边宽度,这就防止在加工中尺寸不足。琴筒的六块板按规格尺寸加工,其关键部位是刨削板的角度,一定要达到60°,否则拼粘后就不成六方形。刨板的角度要使用大的(约一尺半)木工刨子,这样缝隙才能严密。琴筒胶合时,鱼鳔要涂匀,用绳捆扎紧固,必须注意琴筒一定要方正,然后放在微火上烘烤,使胶液融化,粘合才牢固。此外,琴筒也有八方形和圆形的。八方形的筒板角度为45°,圆形琴筒是先堆成八方形,然后再做圆。圆筒二胡(或称高胡)要将琴筒车圆,筒后口车上三条阔狭线(称起线),并在筒前中部车出长凹形(亦即打凹),最后将筒内径车圆磨平。只有工艺规范了,才能做出一把好琴。毕竟琴筒的制作是二胡整琴制作的重中之重。
3.琴托琴轸制作。琴托由3块板头拼合而成,在左右侧以及琴托底粘小长木条。胶干后再进行造型处理,琴托的造型根据琴筒的造型而延伸出来,外形制作与琴筒相似。琴托有利于二胡重心的稳定,通常现在琴托都加以铅或铁块,重心的稳定有利于二胡在演奏时上下把位换位的稳定。琴轸制作。将选好的材料锯成小段,经修圆后粗端旋成粗坯,细端旋成1:1.2锥度,然后粗端按照直瓣形刻出或铣出瓣纹再用小尖光木锉逐瓣清沟。最后进行磨光而成。在笔者的制作实践中,上轸比下轸略长0.1cm,有利于琴弦拉力的自然均衡。
(三)蒙皮的规范
木作完工后,接下来就是另一个关键步骤——蒙皮。二胡的蒙皮方法和京胡完全相同,皮子的大小一定要留够缝小竹棍的余量,首先将剪裁好的蟒皮或蛇皮放在冷水中泡软、泡透,泡的时间要根据皮膜厚薄来确定,但不能泡的过久,否则会把皮子泡糟而失去使用价值。皮泡好后,将里面的油、肉刮净,使皮面均匀,皮面水分略干后再蒙。蒙皮前,要在筒前口四周和端面涂上胶水,胶要抹匀,才能把皮膜粘住。蒙皮所用的小竹棍要比蒙京胡的长而略粗些,所用的两块八方形木板,也要比琴筒大些。蒙皮时,要一边砸楔子,一边用烧热的烙铁或铁片,烫蒙皮的涂胶部位,使皮膜完全绷紧,但砸时应注意用力要均匀,以免用力过大而造成皮边上缝的小竹棍掉下使局部的皮膜绷不紧。按照琴皮至琴筒方向1.5cm的距离,将多余的琴皮切除,在切皮锯缝中敲上赛璐璐条子,贴上二胡包角(琴弓马尾与琴皮摩擦之处),起到保护琴皮的作用同时也有美观作用,通常贴上赛璐璐仿玳瑁1mm厚的薄片,待干后再根据二胡蒙皮口那段的造型锉出形状来即可。
(四)整琴的装配
二胡结束蒙皮过程后,整琴需要漆工的打磨和抛光,最后再次将各部件组装起来,一把成品二胡就呈现在眼前了。琴杆中轴线与琴筒中轴线与两琴轸中轴线达到三个垂直;琴杆轴心线与琴筒上下孔轴心线与底托轴心线与琴轸轴心线达到五个同心,这样使整琴发音共振共鸣的轴心效果高度统一;琴筒内外壁的拼缝角度准确对称,板壁厚度对称均匀,长度精确,弧度圆滑、连贯、流畅,使琴筒共振共鸣在频率、传递速度上均衡、对称,有效地提高了音质的纯净度。整琴结构严密。琴杆与琴筒的杆、孔配合精确到位,松紧度恰到好处;其二,琴杆孔与琴轸的孔、轸配合精确到位,既不难扭,又不跑弦(孔、轸结合面达到了满配合);其三,琴杆与琴托的榫眼配合紧密到位,琴托既不前后移位,也不左右挪位。整琴结构的孔、榫、眼达到了严、实、准、紧的高标准。完工的二胡搭配好琴弦、琴马和琴弓,调试后就成为一把能演奏出优美声音的二胡了。
结语
经历了以上程序,二胡制作技艺才算是相对完整的。因为核心制作工艺仍需人工完成,耗时耗力,年轻人大都不爱好不喜欢这项工作,造成二胡制作技艺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生产逐渐让位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而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加上传统工艺学习难度高、耗时长而收入低,使得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继续传承学习,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耐心学习和实践,不能满足基本的养家糊口需求,使得年轻人或学徒半途而废,或干脆避而远之,老艺人找不到传承弟子,工艺传承后继乏人,需要保护已经十分得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