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文明的二胡音乐创作

乐活   2025-01-20 00:02   浙江  

孙文明是活跃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二胡演奏家,他琴技高超,在丰富二胡演奏技术、二胡音乐创作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近代二胡音乐发展蹒跚起步之时,他创作了多首二胡独奏曲,这些作品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然而,当大众提及民间二胡艺术家时,首先想到的是华彦钧,对于同时代另外一位与之有着相似经历的民间二胡演奏家孙文明的了解却少之又少。笔者希望以此文为起点,呼吁学界对孙文明的二胡音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以期对今人有所启示。

近年来关于浙江民间胡琴艺人孙文明的研究成果有所增加。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早期对于孙文明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回忆类的文章,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善,但还是缺乏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从研究成果来看,直至今日对孙文明已知的有具体曲谱的作品挖掘研究仍然不足,有很多作品未纳入研究视野,对具体作品的深入研究依然过于微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音乐分析方面,这其中又以《弹乐》《流波曲》居多,文章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乏创新之处。笔者认为,对于孙文明二胡音乐的研究应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有作品的深入研究,也要有宏观性的、系统化的研究,如此才能对其二胡音乐有整体性的把握,在对人物进行评价时才能尽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准确。


一、孙文明的艺术生涯

从曾经跟随过孙文明学习二胡的周皓先生和蒋风之先生撰写的相关文章来看,孙文明的艺术生涯大致可分为学习积累、厚积薄发、传道授业三个阶段。

孙文明四岁时患天花导致双目失明,1945年,为生活所迫的孙文明靠一点算命的本领流浪至江苏省高淳县,为了招徕生意,他开始学习演奏二胡,也由此开启了他的艺术道路。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先后辗转了高淳、溧阳、无锡、苏州、昆山、松江等地,期间跟随赵善柳、孔庆飞、高斌、王黑皮、秦师傅等人学琴,将民歌、京剧曲牌、戏曲音乐、广东音乐等中国优秀传统民间音乐熟稔于心,期间又习得了京胡、四胡、高胡等拉弦乐器,为此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素材。孙文明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我国大多数民间艺人的共性——多师、多专、多能,正是这种不拘泥、不限制自我的学习方式,使他的音乐作品呈现出广泛吸收、博采众长的特点。

1951年至1957年是孙文明二胡音乐创作的高峰期。先是糅合江南丝竹《三六》音调的处女作《弹乐》(也称《弹六》)于1951年问世,此曲以模仿坠胡和三弦的音响效果为特色,极富江南韵味,后半拍起拍的旋律让整首曲子环环相扣,纷繁却不沉重,听来让人怡然自得,仿佛漫步江南街巷。1952年孙文明来到上海奉贤南桥镇,入赘潘家并改名潘旨望,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的十余年里,厚积薄发,一首首经典之作纷至沓来:立意深远、自述坎坷经历的代表作《流波曲》及其姊妹篇《四方曲》问世,含有多种特殊技法、将二胡拟声效果发挥到最大化的《志愿军归国》破土而出,以及单用内弦演奏模拟洞箫音色创作出的《夜静萧声》和吸纳广东音乐曲调创作的《送听》等11首各具特色的二胡独奏曲也相继问世。

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的改变,民间艺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英雄不问出处,孙文明于1956年经过层层选拔后参加了江苏省音乐舞蹈汇演,其精湛的二胡技艺和美妙的琴声为他博得了一片喝彩。之后他又登上了1957年全国音乐舞蹈汇演的舞台一展风采,表演了自作曲《流波曲》和《四方曲》并获奖,期间受到了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多年的潜心修炼如今终于得到了社会层面的认可,这对草根出身全凭自己的孙文明来说可谓是莫大的荣耀与鼓励,从此他在江浙一带开始小有名气。

1959年,孙文明应邀至上海民族乐团讲学半年,随后又受邀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二胡。在此期间,孙文明教授了吴之珉、林心铭、刘树秉、胡祖庭及吴赣伯等一批学生,并由上海音乐学院录音室录制整理了他创作的《弹乐》《四方曲》《人静安心》《流波曲》《志愿军归国》《送听》《夜静箫声》《春秋会》《杜十娘》九首作品,这些遗音成为今天研究孙文明二胡音乐的重要宝贵资料。

1961年9月,任教期满的孙文明选择返回奉贤潘家,之前的授课经历使他不愿再去茶楼卖艺,因此生活收入上大不如前,又陷入了困苦清贫中。次年,其年仅四岁的幼子患病夭折,使他备受打击,年仅34岁便辞世而去。


二、孙文明的二胡音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孙文明自小生活在江浙一带,这里地处吴越文化的中心地带,丰富的江南丝竹乐、评弹和民歌小调等孕育出众多优秀的音乐家。孙文明不仅以演奏二胡见长,而且擅长作曲,他所创作出的一首首优秀音乐作品正是他为二胡艺术做出的贡献。其音乐作品呈现出以下特点:

1、作品题材多样

孙文明的二胡音乐呈现出题材题裁多样化特点,他勤于思考,不断出新,将民间小调、戏曲、群众歌曲等完美地运用到二胡作品的创作中。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一是长期的流浪生活经历使得孙文明的二胡音乐有着浓厚的民间底蕴,他将所听、所学、所得融会贯通,做到了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二是孙文明曾在民间茶馆中坐堂卖艺,由来自各方听众任意挑选节目单上的演奏曲目,数量足足有一百六七十首之多,种类包括民歌小调、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群众歌曲等,十分丰富。群众的点评是最真实的反馈,他的演奏能力在这种演奏——修正——进步的良性循环中得到了大幅提高。

2、开拓创新演奏技法

除上述特点外,孙文明还在演奏上做到了不受束缚、别具一格,创新了许多二胡演奏方法。与刘天华对二胡进行改革时所制定的五度定弦、千斤的使用以及换把规律等范式不同,孙文明的二胡演奏是“技随曲定”。如在《弹乐》《送春》《二琴光亮》等乐曲中通过去除千斤来增加有效弦长,扩大二胡的音域与音区;在《夜静萧声》一曲中,采用轻指、虚弓的特殊技法,全曲均用内弦演奏的方式来表现模拟洞箫空静幽远的音色,大大丰富了二胡的音响效果;在类似杂耍的《志愿军归国》一曲中,他通过上下摩擦琴弓、跳弓、顿弓、双弦拉奏等方式模仿行军脚步声、口号声、警报声等,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在孙文明的二胡音乐中,诸如此类的独创还有很多,如中指的换把及回滑音、碰弦、小指移把以及透波音等。

3、曲风自然朴实

孙文明本人虽饱经风霜、尝遍人间冷暖,但在其二胡音乐作品中没有对人生命运的愤懑不平,也很少有过分渲染的悲怆消极情绪,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如他所作的《弹乐》,据孙文明自己解释,有“弹弹乐乐,十分欢乐”之意,体现的正是中国底层人民虽历经磨难但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刘天华曾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的进步口号,而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孙文明显然不会有这种认知水平。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孙文明的音乐创作不为政治服务,不受时代背景限制,远离喧嚣与浮躁,长期扎根于民间沃土,这使得他的音乐更加纯粹自然、朴实无华,他的创作无一不是从群众中来、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


三、孙文明二胡艺术的启示

融会贯通,勇于突破。孙文明的二胡音乐立足传统、博采众长,他是万千民间艺人的缩影,但又比同时代的其他流浪艺人更为幸运,不管周围境况如何,却从未放弃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他主动寻求名师指导,苦练二胡技艺,大力发掘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语汇,富有创新精神。

取之于民,服务于民。孙文明的二胡音乐开门见山、简单直白,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让人听来亲切淳朴、流畅舒适。传统是二胡的根基,民间音乐是创作所需的源头活水。缺乏民间音乐的滋养,脱离传统音乐。不能将置身于美其名曰高雅艺术的殿堂中,创作我们所认为的高雅音乐。艺术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它应该放下所谓的傲慢姿态,主动到人民中间来,只有依托人民,才能创作出更多经典之作。

立足传统,勇于创新。从萧友梅创建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以来,中国的音乐教育就是在借鉴西方国家已有的音乐经验和引进西方音乐的体系以及制度下形成的。作为一名中国音乐的学习者,我们应树立文化自信,面对传统二胡音乐当下的发展困境,应当端正态度,加强对传统的认知和学习。重视传统并非是返古和倒退,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创新,赋予传统二胡曲新的生命力。而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中西音乐风格的吸收与借鉴、传统音乐如何被当下市场所接纳等,是学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孙文明遗留下的二胡音乐作品是我国二胡艺术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二胡音乐创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研究中应该是不偏中心,不废边角。”①孙文明创作出的二胡作品是来自底层人民的呼唤,是一种时代印记,是一种历史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悠久历史进程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其独特价值,择善而从,进而创造出更多具有鲜明特征、具有中国特色、能够丰富时代内涵、反映当代精神,同时又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二胡音乐作品。

 

①梁茂春.音乐史的边角——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的一个视角[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2

中国二胡艺术网
二胡专业学习平台,提供免费的二胡曲谱、音乐欣赏、视频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