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一个人容易动不动就情绪不好,容易内耗,与人沟通也成问题,不是因为你性格或脾气不好,而是因为没注意这4点

文摘   2025-01-16 10:01   北京  

 点击上方“蓝添时间”关注我呀


原文摘录: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达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她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 引自章节:第六章 请求帮助

"世界上所有的愤怒,都是内心极度委屈的表现。"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同事合作难以默契,和朋友沟通经常误解,和父母对话总是不欢而散。

生活里很容易就陷入"千万般好意,总是事与愿违"的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我看完这本书,才恍然大悟。

原来,不是我们的性格不好,也不是我们脾气暴躁,而是我们在沟通方式上存在偏差。

马歇尔在书中说:"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想要的事物上时,我们就更有可能得到它。"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生活中该如何化解沟通的困境。

01

 情绪失控的背后  是需求得不到满

书中讲到一个案例:

丈夫和妻子吵架了,因为妻子责怪丈夫:"你总是只顾工作,都不陪我。"

丈夫也生气地回应:"我赚钱养家,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吗?"

两个人各说各的,谁也听不进对方的话。

其实在这个案例里,妻子想表达的是"陪伴"的需求,而丈夫想表达的是"被认可"的需求。

但因为表达方式的问题,双方都没能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

就像我最近看的网上的一个故事。

丈夫一心扑在事业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不闻不问。

妻子一个人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心里憋着一肚子委屈。

终于有一天,妻子忍不住了,冲着徐远大吼:"你就知道工作,就不能多陪陪我们母子吗?"

丈夫也火了:"我不工作谁养家?你以为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两个人谁也不理解谁,最后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其实,妻子真正需要的是被关心、被陪伴的需求,而丈夫需要的是被理解、被认可的需求。

马歇尔说:"每个人的情绪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我们学会用需求而不是指责来表达时,沟通才能真正有效。

比如妻子可以这样说:"老公,我知道你工作很辛苦,但我真的很想多一些你的陪伴。"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表达了对丈夫的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需求。

02

 评判让沟通变得困难 观察让对话更有温度

书中提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往往来自于我们习惯性的评判。

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位母亲对女儿说:"你总是这么任性,做事不负责任。"

女儿立刻反驳:"你总是说我不好,我做什么都不对。"

母亲本想表达对女儿的关心,却因为带着评判的语气,反而伤害了彼此的关系。

这让我想起隔壁邻居的王阿姨和她的女儿。

王阿姨总是对女儿说:"你看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工作,连个对象都没有,以后怎么办?"

女儿反感地说:"我的事不用你管,我过得很好。"

其实王阿姨是担心女儿的终身大事,但用评判的方式表达,只会让女儿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换个方式:"女儿,妈妈看你工作这么辛苦,就希望你能找个人照顾你,你觉得呢?"

这样的表达方式,是观察和倾听,而不是评判和指责。

书中说:"当我们放下评判,用观察的方式去表达时,对话才能真正开始。"

观察,就是客观地描述事实,而不是主观地下结论。

比如:

不说"你总是这么粗心",而说"我发现你今天又把钥匙落在家里了"。

不说"你太不懂事了",而说"你没有按时回家,我很担心"。

用观察代替评判,沟通才能真正地温暖起来。

03

 倾听不是等待说话的机会  而是理解对方的心声

马歇尔在书中强调,真正的倾听不是在想该如何回应,而是试图理解对方想表达什么。

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女孩告诉妈妈:"今天在学校,小明说我胖。"

妈妈立刻说:"别理他,他就是嫉妒你。"

女儿沮丧地低下了头,不再说话。

其实这时候女儿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理解和倾听。

相比我们小的时候,应该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吧”。

当我们总是抱怨学习压力大,每次父母都会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都能考那么好。"

结果适得其反,我们更加叛逆了。

如果父母学会了倾听,当我们说压力大时,他会说:"你说说看,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慢慢地,亲子关系就开始改善。

真正的倾听,是要听懂对方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

当别人倾诉时:

不要急着给建议;不要马上下判断;不要随意打断;不要想着该怎么回应。

而是:

认真听对方说话;试图理解对方的感受;给予适当的回应,比如"""我明白";必要时提出澄清性的问题。

马歇尔说:"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更要用心去感受。"

04

 请求要具体明确  而不是模糊暗示

书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不顺畅,是因为请求不够明确。

比如:

"你能不能对我好一点?""你能不能负责任一点?""你能不能上点心?"

这些请求都太模糊了,对方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有个经典案例:

妻子对丈夫说:"你都不关心我。"

丈夫困惑:"我每天按时回家,工资都上交,这不是关心吗?"

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往往会导致误解。

就像年轻的夫妻。

妻子总是对丈夫说:"你能不能对我好一点?"

丈夫总是会很无奈说:"我哪里对你不好了?"

如果妻子能明确地说:"我希望你每天能抽出半小时陪我散步",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误会了。

具体的请求应该包含:

想要对方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比如:

不说"你能照顾好孩子吗?"而说"你能每天晚上8点陪孩子读半小时书吗?"

不说"你能对我好一点吗?"而说"你能每天给我发个消息问候一下吗?"

马歇尔说:"清晰的请求比模糊的期望更容易得到满足。"

05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都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沟通,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需要学习的技能。

当我们学会:

表达真实的需求;放下主观的评判;用心倾听对方;提出具体的请求。

沟通就会变得温暖而有效。

正如马歇尔所说:"非暴力沟通不是让你改变别人,而是创造一个让改变发生的空间。"

愿我们都能掌握这门艺术,让生活充满理解与温暖。

让我们的每一次对话,都成为心与心的相遇。

END


  多点一下【赞】和【在看】多一条小鱼干

蓝添时间
💙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幸福| 信息源 | 工具| 财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