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添时间”关注我呀
原文摘录:
有的时候,孩子使我们觉悟到自己的拖延,而有的时候,孩子使我们觉悟到自己的执迷和癖好。同样,他们也使我们注意到了自己的焦虑、完美主义和控制欲,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缺乏接受或拒绝的能力、常常口是心非。他们使我们看清我们的控制欲、精神依赖以及婚姻问题。他们揭露了我们无法做到长时间安心静处的事实,要我们全神贯注地陪伴孩子是何等的困难,要我们打开心扉是多大的挑战,以及我们是多么害怕变得愉快活泼。孩子正映照出我们所有不真实的一面。正是从孩子的行为和对我们的反应,以及我们的行为和对孩子的反应,我们可以看清自身的不觉醒——如果我们愿意去看的话。
—— 引自章节:孩子如何帮助我们觉醒
✦
•
✦
每个孩子都希望问三个问题:我被看见了吗?我有价值吗?我重要吗?
—— 引自章节: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
•
✦
朋友曾送我一本《家庭的觉醒》,扉页上写着一句话:“爱孩子是本能,但如何爱却需要觉醒。”
那时的我嗤之以鼻,心想:“尊重孩子、共情孩子,难道不是最高级的爱吗?”
直到那个暑假——我放任儿子疯玩了整整12天,作业未动、作息混乱、沉迷游戏。
当我忍无可忍地没收手机时,他歇斯底里地冲我吼:“你根本不理解我!”
那一刻,我猛然惊醒:父母太尊重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迷失在自由的荒原里;太共情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困在情绪的泥潭中。
01
过度共情 是给孩子的温柔陷阱
《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说:“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
可若希望变成纵容,善意变成妥协,父母的“共情”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
我的一位朋友,她儿子五年级时,她曾是朋友圈里“教科书式”的温柔妈妈。
他写作业喊累,她立刻端上果汁;他不想练琴,她安慰“明天再练”;他考试失利,她抱着他说“分数不重要”。
她以为这是理解,是尊重。
直到班主任找她谈话:“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和同学争执就哭闹,他说‘反正妈妈会原谅我’。”
这让我想起《活着》中的福贵。
他年轻时挥霍家产,父亲一次次替他擦屁股,最终全家坠入深渊。
过度的包容,让孩子误以为世界会永远为他兜底。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足够好的母亲,是60分的妈妈。”
留40分的“不完美”,才能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就像安迪在监狱中挖地道,若狱友天天替他挖,他永远学不会如何用一把小锤子凿穿高墙。
觉醒第一步:共情要有边界。你可以说“我懂你的难过”,但也要说“你得自己站起来”。
02
过度尊重 是剥夺孩子的生命力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熙的父母从小把她捧成公主,纵容她的任性与虚荣。
当她嫁给富豪汤姆后,依然像个孩子般索取关注,最终酿成悲剧。
作者菲茨杰拉德写道:“她声音里充满金钱的味道——那是高高在上的魅力,也是根深蒂固的脆弱。”
我一个同事他和我说:曾以为,“尊重孩子”就是让他自己做主。
那个暑假,他允许他每天打游戏到凌晨,作业“随心所欲”。
结果呢?他凌晨三点还在组队“吃鸡”,早饭变成午饭,眼神呆滞如缺氧的鱼。
他猛然意识到:没有规则的自由,就像没有堤坝的洪水,只会冲毁孩子的未来。
《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对儿子韩天星的控制欲令人窒息,但反观韩子奇——他忍辱负重偷师学艺,在师傅去世后扛起家族重任。
真正的尊重,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教会孩子“扛事的肩膀”和“敬畏的底线”。
就像玉雕师傅梁亦清对徒弟的严苛:“一刀刻歪,整块玉就废了。人这辈子,容不得半点马虎。”
觉醒第二步:尊重不是妥协,而是引导。你可以说“你选吧”,但也要说“选了就别后悔”。
03
父母的觉醒 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光
《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对安迪说:“这些高墙很有趣,刚入狱时你恨它们,后来你习惯它们,最后你离不开它们。”
许多父母正是孩子精神上的“高墙”。我们替他们挡风雨、做决定,直到他们失去冲破枷锁的勇气。
孩子玩疯的第十二天,我们做了三件事:
1. 立规矩:每天游戏不超过1小时,作业完成再娱乐;
2. 练狠心:他哭闹时,我平静地说:“你可以生气,但规则不会变。”
3. 放手:让他自己制定假期计划,哪怕漏洞百出。
第一天,他赌气绝食;第三天,他边抱怨边写作业;第七天,他得意地向我展示自制的“时间表”,虽然字迹歪扭,但有了责任感的雏形。
《家庭的觉醒》中说:“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们需要真实的榜样。”
就像《活着》中的福贵,在失去一切后,他牵着老牛耕地,嘴里念叨着亲人的名字。
活着本身,就是一场关于坚韧的修行。
觉醒第三步:把“我为你好”换成“我相信你”。
风筝能飞高,恰恰因为线在手中,而不是随风飘荡。
04
写在最后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孩子是成人之父。”
他们的任性与脆弱,恰恰照见了我们的焦虑与不安。那个暑假的教训让我明白:父母的觉醒,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学会在爱与规则中找平衡。
如今,儿子依然会抱怨“妈妈好凶”,但他也会在作文里写:“我妈像《肖申克》里的安迪,教会我如何用小锤子挖出希望。”
家庭的觉醒,是父母从“神坛”上走下来,让孩子明白:人生没有救世主,你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和心中的光。
正如《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完成玉雕时的感慨:“玉的魂,是匠人一刀刀刻出来的;孩子的路,得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愿所有父母,都能在觉醒中放下过度的共情,在尊重中守住温柔的底线。因为——
“爱不是凝视对方的眼睛,而是望向同一个远方。”
END
多点一下【赞】和【在看】多一条小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