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在职场,如果你被莫名孤立和排挤,不是你不够好,也不是你做错了什么,更不是你人品问题,而是这几点原因

文摘   2025-01-25 20:00   北京  

 点击上方“蓝添时间”关注我呀


原文摘录: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这种冲动总是极为强烈,因此个人利益,甚至保存生命的利益,也难以支配它们。刺激群体的因素多种多样,群体总是屈从于这些刺激,因此它也极为多变。对群体中的个人来说,不可能的概念消失了。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群体强烈地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对它们撒手不管,他们很快就会对混乱感到厌倦,本能地变成奴才。

读完这本《乌合之众》,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在群体中,往往会失去自我,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书中写道"群众像海洋一样汹涌澎湃,狂暴不羁。"

在许多人看来,职场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地方。

然而,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被孤立或排挤,尽管努力工作并尽心尽力地与同事相处,依旧难以融入团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陷入困惑:

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或者,是不是我性格有问题?

多少人在职场中备受煎熬,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总是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你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困境,不必太过自责。

因为这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群体心理在作祟。

让我们通过这本书来看看,职场中的排挤和孤立,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从众心理  是人性的弱点

在书中,勒庞提到:"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分子,他的个性就会被群体的集体意识所淹没。"

从众心理是人类群体行为中最基本的心理机制之一。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明确指出,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放弃自我的独立思考,转而盲目跟随他人。

人们常常在集体压力下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接受群体的观点和行动,即使这种行为并不合理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职场中的某些人会在无意识中形成对你不利的排斥行为,而这种排斥往往没有任何明确的理由。

记得刚入职时,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有位新同事小林,性格开朗,工作能力出众。刚来公司时,大家对她都挺友好的。

但随着时间推移,办公室里渐渐有了不和谐的声音。

起因是一次部门聚餐,小林因为有其他事无法参加。

第二天,就有同事在茶水间说:"她这人太傲了,连部门聚餐都不参加。"

这话一出,仿佛开启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有人附和:"是啊,平时也不怎么和大家交流。"

还有人说:"听说她以前的公司,就是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才离职的。"

明明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猜测,但在群体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疏远小林。

就连平时跟小林关系还不错的同事,也开始刻意保持距离。

这让我想起书中的一句话:"群体易受暗示的特点,使它们轻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哪怕这些意见完全缺乏根据。"

在职场中,这种从众心理特别普遍。

当大家都开始议论某个人的时候,即使没有真凭实据,人们也倾向于相信这些传言。

就像《三国演义》里说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但其实,这不过是人性中趋同性的一种表现。

每个人都害怕成为群体中的异类,于是选择随大流,甚至参与到排挤他人的行为中。

02

 嫉妒之心  是群体的催化剂

勒庞在书中说:"群体往往表现出嫉妒心和破坏欲。"

嫉妒,作为人类情感中的一部分,常常是职场中排斥和孤立的催化剂。

勒庞指出,当群体中某个个体的优势过于突出时,其他成员往往会感到威胁,嫉妒心理也就随之而来。

这种嫉妒心理不仅影响了个体之间的关系,也会成为群体行为的动力,推动着排斥和孤立的形成。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真实的职场案例。

我的朋友小娜,是公司的业务牛人,每个月的业绩都名列前茅。

起初,大家对她的优秀表现都还比较欣赏。

但随着她连续几个月获得"销冠"的称号,办公室的气氛开始微妙起来。

有人开始传言她"走后门",说她和客户"关系不正当"

茶水间里,总能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议论。

甚至有同事在客户面前说她的不是,试图影响她的业绩。

这种情况,在《乌合之众》中也有解释:

"群体常常会因为嫉妒而产生仇恨,尤其是对那些表现出优越性的个体。"

人性就是如此,当他人的优秀超过了自己能接受的程度,嫉妒就会悄然而生。

这种嫉妒,在群体中会被无限放大。

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打压那个优秀的人,仿佛这样就能平衡自己内心的不安。

就像《人性的弱点》中所说:

"人们总是倾向于打击那些让自己感到自卑的对象。"

所以,如果你在职场中遭遇排挤,也许正是因为你太优秀了。

你的能力和成就,让别人感到了威胁。

03

 标签效应  是群体的固有思维

书中提到:"群体喜欢用简单的标签来概括一个人,而不是去了解真相。"

标签效应,是群体思维中的一种固有倾向。

勒庞认为,群体常常根据个体的某些特征或行为,给其贴上一个标签,而一旦这个标签被确定下来,个体便很难摆脱它。

这个标签往往会影响他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也使得被标签化的人在职场中陷入困境。

在职场中,标签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

你可能因为某个小小的误会或者某次特定的行为,被同事们贴上了难以相处或者难沟通的标签。

无论你接下来做什么,这个标签都可能深深地影响其他同事对你的看法。

即使你在之后的工作中展现出极大的合作精神,别人仍然会基于过去的标签,对你保持一定的距离。

标签效应的本质,是群体对个体的一种固有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让人们难以超越过去的印象,尤其是在职场这种高竞争、高互动的环境中,标签化的行为往往会加剧孤立现象。

当你一旦被贴上某个标签,整个群体就会以这个标签为基础,塑造对你的印象和行为。

这种标签可能来自你的言行,也可能来自他人的误解,但无论如何,它都会对你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像《乌合之众》中所说:

"群体一旦给某人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最终成为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

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太常见了。

有人因为不爱参加部门聚会,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有人因为工作太认真,被贴上"做作"的标签;

有人因为性格直率,被贴上"不懂圆滑"的标签。

这些标签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这个人的一切。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

"人们往往会用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然后用这个印象去过滤所有关于这个人的信息。"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被贴上某个标签时,不要太在意。

因为这可能只是群体思维的一种惯性,而不是你真实的样子。

04

 写在最后

《乌合之众》告诉我们:

群体行为往往不理性,而个人一旦置身其中,就容易失去判断力。

所以,当你在职场中遭遇排挤和孤立时,请记住:

这不是你的错,这只是群体心理的一种表现。

与其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

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

"真正的强者,是能够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愿你在职场中,既能明白人性的复杂,又能保持本心的澄明。

记住,你的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贬值,你的光芒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排挤而暗淡。

向阳而生,必有芳华。

END


  多点一下【赞】和【在看】多一条小鱼干

蓝添时间
💙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幸福| 信息源 | 工具| 财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