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好会议?

文摘   2024-12-10 07:01   河南  
关于如何召开会议以及下发会议文件的问题,毛主席曾多次作过重要论述。摘选如下:
一、会议前要做充分的准备

每次代表会议只应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此外,可以有一个两个次要的问题。讨论主要问题的时间要多些,讨论次要问题的时间要少些。倘若每次提出好几个大问题来讨论,就会使会议得不到结果。

——《乡苏怎样工作?》(1934年4月10日),《毛泽东文集》第1卷。
一切重要问题(当然不是无关重要的小问题或者已经会议讨论解决只待执行的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地委、旅委以下的党委亦应如此。高级领导机关的部(例如宣传部、组织部)、委(例如工委、妇委、青委)、校(例如党校)、室(例如研究室),亦应有领导分子的集体会议。

必须注意每次会议时间不可太长,会议次数不可太频繁,不可沉溺于细小问题的讨论,以免妨碍工作。在会议之前,对于复杂的和有分歧意见的重要问题,又须有个人商谈,使委员们有思想准备,以免会议决定流于形式或不能作出决定。

——《关于健全党委制》(1948年9月2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

开会要事先通知,像出安民告示一样,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做准备。有些地方开干部会,事前不准备好报告和决议草案,等开会的人到了才临时凑合,好像“兵马已到,粮草未备”,这是不好的。如果没有准备,就不要急于开会。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

必须反对形式主义,每次会议要有充分准备,要有中心内容,要切切实实讨论工作中存在的为人民所关心的问题,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当作一件大事去办,否则将损害党的政治威信。
——《关于各地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9月4日),《毛泽东文集》第5卷。

二、会议要讨论实际问题,作出决定

开会时要使到会的人尽量发表意见。有争论的问题,要把是非弄明白,不要调和敷衍。一次不能解决的,二次再议(以不妨碍工作为条件),以期得到明晰的结论。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

不但文章里演说里有党八股,开会也有的。“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告”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总之,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
——《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

各级干部会议,必须由各地高级领导机关,在开会之前,作充分而恰当的准备,这即是事前由少数人商量(由一个人负主责),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写好成文的纲要,精心斟酌这个纲要的内容和文字(注意简明扼要,反对不着边际的长篇大论),然后向干部会议作报告,开展讨论,吸收讨论中的意见,加以补充和修改,作为定论;并将此项文件通知全党和尽可能地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必须反对经验主义的方法,这即是事前毫无准备,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向干部会议作精心准备的、内容文字都有斟酌的报告,而听凭到会人员无目的地杂乱无章地议论,致使会议时间延长,得不到明确而周密的结论。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区党委、省委和地委的领导工作中,如果存在着这种有害的经验主义方法,必须注意克服。
——《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1948年5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

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仅“班长”要这样做,委员也要这样做。不要在背后议论。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有问题而不摆到桌面上来,就会长期不得解决,甚至一拖几年。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

过去我们开一次会议,决议很多,以为这些决议会灵,其实并不那么灵。会议的决议,多不一定灵,少也不一定灵,关键还是在于情况明不明,决心大不大,方法对不对。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1月13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

三、开会的方法及会议材料

1.大型会议、中型会议和小型会议,都是必需的,各地和各部门要好好安排一下。小型会议,参加的几个人,一二十人,便于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上千人参加的大型会议,只能采取先作报告后加讨论的方法,这种会不能太多,每年两次左右。小型和中型会议每年至少要开四次。这种会最好到下面去开。省委可以到地委召开一个地区或者相近几个地区的县书会议。中央同志和国务院各部门可以轮番到地方开些小型会议。各个经济协作区有事就开会,每年至少开四次。

2.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观点,讲观点的时候没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要学会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材料不要多,能够说明问题就行,解剖一个或者几个麻雀就够了,不需要很多。自己应当掌握丰富的材料,但是在会上只需要拿出典型性的。必须懂得,开会同写大著作是有区别的。

3.一般说来,不要在几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大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大接触本行事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事务,给以适合需要的原始材料或者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地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小时内下几百公厘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强迫签字”的办法必须尽可能减少。要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必须先有必要的共同的情报知识。即“在会议之前,对于复杂的和有分歧意见的重要问题,又须有个人商谈,使委员们有思想准备,以免会议决定流于形式或不能作出决定。”

——《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年1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

四、如何让人到会有兴趣?
(一)党员到会少兴趣的原因?
1.不明白会议的意义。支部会议的重要意义,第一是解决问题。一切斗争的问题,内部的问题,都要在会议上集中讨论去解决它。若不到会或到会不积极发表意见,就是他不了解会议的政治意义,就是他对斗争没有兴趣,凡是对斗争积极的人,他一定是热心到会,热心发言的。第二是教育同志。会议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要考查问题的环境,要参考上级的指示,这样就发动了同志们的心思才力,由会议的政治化与实际化,同志们每个的头脑也都政治化实际化了。每个同志都政治化实际化,党的战斗力就强大起来了。这就是会议的教育意义。红军党员因为不明白这些意义,所以成为不爱到会或到会少兴趣的第一个原因。

2.决议案决议了不执行,或对上级请求事项很久得不到答复,因此减少讨论的兴趣。

3.负责人事前没有很好的准备。不准备议事日程,对问题的内容及环境不明了,问题应怎样解决也没有准备一点意见。

4.主席轻易停止党员发言,发言偶出题外,便马上禁止他,他便挫兴不做声了。如发言有错处,除停止外还讥笑他。

5.封建式的会场秩序,死板无活气,到会如坐狱。

(二)纠正的方法

1.会议要政治化实际化。

2.要把会议的重大意义时常对同志们提醒,尤其是新党员及工作不积极的党员。

3.决议不要轻易,一成决议,就要坚决执行。

4.上级机关要勤快答复下级机关的问题,不要拖延太长,失了热气。

5.负责人事先要准备议事日程,议事日程要具体化;对问题的内容和环境先要调查清楚,并对于怎样解决先要想一想。

6.主席指导会议要采用很好的技术,要引导群众的讨论潮流奔赴某一问题;但有重要意义的超出题外的发展,不但不要大煞风景地去喝止他,而且要珍重地捉住这一发展的要点,介绍给大众,成立新的议题这样会议才有生趣,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同时会议也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意义。

7.废止封建的会场秩序。共产党的会场要是反映无产阶级之积极活泼的爽快的精神,把这些做成秩序。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29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
五、重要的会议文件怎么写,谁来写?

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辞章问题。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辞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不要以为这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大老爷用不着去管。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或者“二排议员”。要以自己动手为主,别人帮助为辅。不要让秘书制度成为一般制度,不应当设秘书的人不许设秘书,一切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一种表现。

——《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年1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

报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为限,除特殊情况外,至多不要超过两千字。一次不能写完全部问题时,分两次写。或一次着重写几个问题,对其余问题则不着重写,只略带几笔;另一次,则着重写其余问题,而对上次着重写过的只略带几笔。综合报告内容要扼要,文字要简练,要指出问题或争论之所在。

——《关于建立报告制度》(1948年1月7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

教员之声
读原著、看原文、悟原理。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