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足跟痛背后的 11 种疾病因素

健康   2024-11-08 10:47   河南  

足跟痛亦称为“跟痛症”,一组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疾病之一。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体型肥胖更易患此病。

本病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多发于一侧。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以行走、站立为明显,部分患者踏地时局部有刺痛感,患处不红不肿,在跟部前方偏内侧常有局限性压痛。

50%以上患者跟骨摄片有骨刺存在,其与劳损和退变有密切关系。


下面介绍几种可引起足跟痛的常见疾病。

一、跖筋膜炎

跖筋膜炎又称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跖腱膜)内侧跟骨结节连接处的无菌性炎症。

由于长时间的走路或跑步,足底的肌肉及其筋膜受到反复过度的牵拉,导致局部肌肉和筋膜的劳损(反复微损伤),引起无菌性炎症,可表现为足底和足跟部的疼痛。

症状特点

①脚底痛会在你早上起床脚刚落地时最明显,但走个十来步,疼痛就会慢慢缓解,这是最明显的特点;有时坐久了,在站起来走动时的前几步也会隐隐作痛;

疼痛主要发生在足跟靠内侧处,也可能会在足心处;痛感表现为搏动性、灼热性疼痛;

③部分患者会在夜间出现痛感加重的情况。


治疗

初始治疗通常是保守的,包括休息、调整活动、伸展运动、加强锻炼、冰按摩以及使用抗炎或镇痛药物。

定制或预制矫形器、足弓贴带、夜间夹板和物理治疗是有效的,可以与其他保守的方法结合使用。

激素注射通常在保守措施无效或需要更直接的疼痛控制时使用,止痛效果可持续1个月。激素注射会增加足底筋膜破裂或脂肪垫萎缩的风险。

体外冲击波疗法和足底筋膜切开术可用于治疗顽固病例。

二、跟腱炎

跟腱是位于小腿后方的一根粗大坚韧的肌腱,由腓肠肌的肌腱和比目鱼肌的肌腱向下延伸后合并而成,可以帮助机体完成站立、行走、运动等动作并维持平衡。

跟腱炎是一种由于跟腱反复受到剧烈拉伸产生劳损后引起的退行性病变,多见于跑跳运动员或职业球员等跟腱反复受力的人群。

症状特点

疼痛,一般是脚后跟或者脚后跟上方6厘米左右;

早晨起来落地、运动刚开始或者运动量增大时就会出现疼痛,多为刺痛。随着病情加重,不运动的时候也会出现疼痛;

脚踝的活动度受限,也不能单脚负重或者提踵;

急性期时可发现跟腱或者脚后跟有肿胀,按压时疼痛;

跟腱炎反复发作,手捏跟腱感觉僵硬,跟腱外感觉包裹着一层东西,按压时疼痛;

跟腱炎严重的会导致跟骨骨刺,甚至跟腱断裂。


治疗

有效的治疗包括活动调整、离心运动、减轻对该区域的压力、深层摩擦按摩、肌腱松动以及使用镇痛药物和足跟提升或其他矫形装置。

一些研究表明体外冲击波疗法和硝酸甘油贴剂有益。

肌内效贴、激素或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已经被证明无明细改善作用;由于肌腱断裂的风险,应避免注射激素。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

三、跟腱周围炎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及腱围部位发炎,指一种无菌性慢性创伤。多发于篮球、足球、羽毛球、跳舞等跑跳运动中。

症状特点

活动后感到小腿发紧,疼痛,有时在起跳或落地、站立时小腿后侧疼痛,重者在行走时就有小腿疼痛。

沿跟腱周围有压痛,痛点不集中,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肌束。晚期由于周围组织增生粘连,可感到跟腱增粗,小腿三头肌发僵、紧张。

在急性炎症时,手握跟腱两侧,患者踝关节过度伸屈,可感到腱周围有摩擦感,并伴有疼痛。


治疗

对于此类疾病预防重于治疗,运动前进行科学的热身准备,避免长时间行走及剧烈运动,运动后要手法放松。热水泡脚,活血止痛,必要时可封闭治疗!

四、Haglund 综合征

本病为足跟后上方跟腱止点处的无菌性炎症、骨性增生肥大以及皮下或跟腱下滑囊炎是一组临床征候群。

该病变于1928年由Patrick Haglund首先描述,故将止点性跟腱炎、跟骨后上突增生(Haglund畸形)与跟腱滑囊炎统称为 Haglund综合征。

症状特点

跟腱止点处的压力相对较高,如果局部发热、红斑、肿胀、肌腱增厚和肌腱局灶性压痛表明疼痛源于肌腱病而不是Haglund畸形。

止点性跟腱炎可因运动而加剧,可逐渐出现跟后部疼痛,开始为间断性疼痛,以后可转为持续性疼痛。

跟腱止点部外观正常或增大,局部压痛。


治疗

治疗旨在降低压力和炎症,可能包括穿高跟鞋、注射皮质类固醇(最好在超声引导下)、物理治疗以及使用抗炎或镇痛药物。在难治性病例中,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畸形。

可用的选择包括肌腱镜检查、开放式和经皮肌腱切开术、肌腱清创和重新附着,以及切除Haglund畸形并重新定位肌腱。

五、跗管综合征(胫后神经卡压)

跗管综合征也称胫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或踝管综合征,是胫后神经通过屈肌支持带下面骨纤维管时,受到卡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此病多发于青壮年、从事强体力劳动者或长跑运动员。

任何疾病和外伤使跗管间隙减小,导致胫后神经或分支受到牵拉、摩擦或压迫均可引起跗管综合征。

症状特点

患者在站立或活动后出现疼痛或感觉异常(如针刺感、烧灼感、麻木等)。一般存在内侧及足底,并可以向足趾或近侧腓肠肌区放射。

症状可以在行走、站立或夜间时加重,休息及抬高患肢时减轻,但真正的夜间痛或麻木少见。

患者还可能出现局部肿胀、足部痉挛或足趾卷缩。


治疗

对于有跗管综合征症状但没有创伤史的患者应该尝试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调整鞋履以及对某些患者进行矫形治疗。

如果患者对治疗没有反应,那么皮质类固醇注射可缓解症状,而且可有助于诊断。

对于某些已明确证实有神经卡压且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在踝部进行胫神经减压治疗是很有效的。

六、跗骨窦综合征

跗骨窦综合征是踝关节外伤后踝关节前外侧持续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跗骨窦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往往由于认识不足,常出现漏诊误诊情况,跗骨窦区域的疼痛不适症状有时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症状特点

主要表现为后足外侧疼痛,对跗骨窦区域施加压力或负重时疼痛加重。

患者常抱怨主观感觉关节不稳定,尤其是在不平的路面行走时。

偶尔患者也可能在后足内侧跗骨管区域出现症状。


治疗

治疗通常从保守治疗方式开始,如休息、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封闭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小针刀松解治疗、如果是柔软的后足立线不良可应用矫形器治疗以及各种理疗等。

跗骨窦综合征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肌肉强化训练等。

若保守治疗无效,一般建议患者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关节镜下跗骨窦区域清理术。

七、跟骨滑囊炎

跟骨滑囊炎是指滑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滑囊是结缔组织中的囊状间隙,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封闭性囊,内壁为滑膜,有少许滑液。

症状特点

早期在足跟的后上方见到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病人常在此处贴上胶布以减轻鞋的压迫。

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在跟腱上就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红肿热痛症状明显。

根据病人所穿鞋型,有时肿胀扩展到跟腱的两侧。慢性病例的滑囊形成永久性纤维化。


治疗

关键在于养,外用药物止痛,热水泡脚,避免穿高跟鞋和硬鞋,适当运动,必要时关节镜微创手术!

八、跟骨高压症

跟骨高压症是指由于跟骨内压力增高而产生的足跟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常见于中老年人。

跟骨就像一块海绵,当久立引起血运平衡失调,跟骨内静脉回流障碍、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通透出的“水”被“海绵”吸收,最终引起水肿,压迫神经引起疼痛。


症状特点

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疼痛多发生在早晨或长时间休息后,活动后加重。

治疗

保守治疗:①抬高患肢;②物理疗法,如冷热敷、按摩、超声波等。

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宜行手术治疗,其目的是降低跟骨内压力,常用方法:钻孔减压术。

九、足跟脂肪垫萎缩

足跟脂肪垫萎缩是足底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当足跟脂肪垫萎缩时,足跟脂肪垫中的纤维膜被破坏,水分流失,软组织弹性下降,导致足跟脂肪垫的减震功能降低。

症状特点

临床特点是用手推足跟骨时容易触诊跟骨,跟骨的足底有压痛。

在长时间赤脚站立或鞋底较硬时,足跟痛加重。


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冰敷、非甾体抗炎药和矫形器,应尽量避免注射激素治疗。

十、足跟骨质增生

足跟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力量支撑点,长期承受的压力很大,同时,足底筋膜和附着在足跟的软组织不断受到牵拉和刺激。而随着年龄增大,局部渐渐会形成骨化,最终有可能会出现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一旦形成,就难以自行消失,久而久之刺激到周围神经或者软组织的时候,会引发疼痛。


症状特点

当足跟向下用力踩时,会出现疼痛。疼痛的性质较为固定和尖锐,像是针刺的感觉。用手按摩一会儿,疼痛会减轻,并出现轻微的麻木感。

严重的患者,足部中央也会出现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难以自行缓解,需要服用止痛药。有些人因疼痛严重,无法正常走路。

足跟疼痛有时会蔓延至整个足部,呈现出“晨重暮轻”的特点。患者在早上起床后,会发现足部疼痛剧烈,脚不能着地,甚至不能下床走路,而到了下午时分,疼痛会明显缓解。

治疗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运动和按摩来缓解足底疼痛和不适感。物理治疗中包括应用热敷、冷敷、超声治疗等。

药物治疗:疼痛时可以口服镇痛药或非甾体消炎药进行治疗,常见的药物包括布洛芬颗粒、舒筋活血胶囊等,且需遵医嘱使用药物。

手术治疗:如果没有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疼痛或者足跟骨质增生非常严重,可以考虑手术。手术中可能会切除或缩短足底筋膜。

十一、跟骨应力性骨折

跟骨是应力性骨折的常见部位。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有过度使用的历史,并开始定期进行长距离跑步。

跟骨是最大的跗骨和后脚的主要骨。它与距骨上部和前方的长方体相连接,并与距骨关节共享一个关节空间,恰当地称为距骨-新舟骨关节。跟骨将大部分体重从下肢转移到地面。


症状特点

患者会出现足跟痛,通常在早上迈出的第一步或静坐一段时间后最严重,但通常沿跟骨内侧和外侧有压痛为特征,而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病患者通常没有。

治疗

治疗因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活动水平和合并症而异。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制动可能就足够了。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例如,走路时疼痛),建议使用拐杖和非负重,直到症状消退。

人生没有售价,学习就在当下

【疼痛康复研究】线上课程,数万内容股折价打包!


咨询电话:13027515195(同微)





双11特惠

WORLD BOOK  DAY






扫码进入,了解更多详情!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锁定精彩!

点“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专业课程和书籍

疼痛康复研究
传播疼痛康复知识,传递专业医疗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