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针后出奇效,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处理和预防?

健康   2024-11-13 10:48   河南  

晕针是针刺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紧急情况”。

去年在门诊遇见了好几例晕针的情况。其中有几位患者反馈,“医生,我不晕了,也不难受了,疼痛好像也都消失了。”

原来令医生避之不及的晕针竟然也能引起意料以外的治疗效果,真的好惊喜!


接下来,我们就讲讲晕针是怎么回事,晕针治病的原理是什么以及晕针应该如何处理等问题。

一、什么是晕针

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晕厥现象。一般来说,晕针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严重者。特别是一些延迟晕针患者,更应引起注意。

晕针的机理

晕针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或称血管减压性晕厥),属于反射性晕厥的范畴。

它是由于强烈的针刺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生晕厥。


晕针的临床表现

先兆期

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

这一时期十分短暂,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

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

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血压迅速下降,脉搏变缓,每分钟减缓至40~50次。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

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唾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上述为典型发作过程,但轻症者可仅出现先兆期即直接进入后期,而无发作期。

晕针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病人在取针后数分钟用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针,值得注意。

晕针只要处理及时,一般可很快恢复知觉,常无严重后果,但若处置不当,也有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

二、晕针的原因

1.心理因素

这是晕针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首次进行针刺治疗的患者来说。

针刺时产生的恐惧、畏痛、紧张等情绪,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

2.生理因素

在体弱、饥饿、睡眠不足、疲劳、醉酒、过饱状态下,易晕针。

疼痛是身体表面或深部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所引起的,是身体对有害物刺激的威胁所发生的警告反应。

当极度疲劳或虚弱,抵抗反应和控制反应降低,于是对很小的刺激会产生与刺激强度不成比例的夸大反应,较易发生晕针。


酒性湿热,迫血妄行,酒后气血多滑利数疾。酒后本已神志昏乱,若针刺不仅难以调动气血,反而令气血更加逆乱乖张,加剧了神乱状态而晕针。

饮食过饱,气血汇聚于脾胃以促进水谷运化,令心脑气血供应相对减少。此时施针调动气血至机体外周,加剧了晕针发生的可能性。

3.体位因素

所有体位均易发生晕针,但以站立位较易发生,坐位次之,卧位较少发生。

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使晕针发生率大于平卧位。


4.环境因素

气候干燥、闷热,诊室空气不流通,人多声音嘈杂等,以及患者所感觉到的其他不适,均可导致晕针。

5.年龄因素

青壮年更易发生晕针。

儿童因机体尚未发育完全而对疼痛反应不敏感,老年人因机体各种反应反射降低,痛觉迟钝,对疼痛敏感度也降低。

因此,晕针率低于青壮年。


6.医者操作手法

对于某些体弱、首次接受针刺、情绪紧张的患者,若刺激强度过大,如针刺手法过重、进针过深、留针过久、电针脉冲过大等都可增加晕针的发生概率。

另外,影响晕针发生的原因很多,且每次针刺的强度都有差别,故以前针刺治疗时未曾晕针的人,不能保证以后治疗时就不会晕针。

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有晕厥倾向的人自然容易晕针。

三、晕针治病的原理

近代针灸大师朱琏所著的《新针灸学》一书中明确记载,晕针有时反而能使患者显著提高疗效,甚至出现奇效。

研究发现,针灸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有调整作用。对于交感神经活动过于紧张的患者,针灸可以抑制其紧张;对于副交感神经活动过于低下者,针灸亦能提高之。反之亦然。


如临床针刺时,一些患者常常发生口干、出汗、多尿、针周皮肤颜色泛红或变白、胃肠蠕动增快或减弱、胆汁分泌增加或减少、血压回升或降低、心率增快或减慢等,而且只要出现了这些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某些变化,疗效往往是令人满意的。

由于晕针时的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十分显著,故通过研究晕针与疗效的关系,对于揭开针灸治病的原理极为有利。

据初步观察,晕针后疗效较为显著的疾病大致有两类:

  • 身体疼痛性疾病,这类疾病多伴有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

  •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疾病,如更年期高血压病、流唾液症等,本身就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结果,

故发生晕针时原有的病痛可以受到较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晕针后能提高疗效的患者,大多是平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比较稳定,非病态不会轻易改变的人。

故一旦晕针改变了他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也就可能对改变病态起较大的影响,产生所谓的“奇效”

相反,对于那些平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就不稳定的人,如常有晕厥史者,因为只要轻微的针刺刺激便会晕针,他们的机体早就适应了这种极易发生的晕厥,也就不易从晕针中受益了。

注意

对于一般患者,晕针还是要尽量避免,尤其是体弱多病者更要防止发生。

但也不要过度害怕晕针,因为它不会有很大的危险性,初次晕针者以后亦会逐渐适应针刺而不再发生,而且它经常会对许多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四、晕针的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或停止留针,退出全部已刺之针,扶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葡萄糖,即可恢复。

不能缓解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太冲等穴位。

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采取西医急救措施。

在病情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五、晕针的预防

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感觉,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针刺时,通过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其放松。

如遇饥饿病人,针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令其休息。

特别对有晕针史者和初次针灸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一旦病人有先兆晕针症状,应立即处理。

针灸治疗结束后,令患者在诊室休息5~10分钟后方可离开,以防发生延迟型晕针。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越是青壮年越要慎重,尤其是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因为从临床上看,年轻人较老年人容易晕针,甚至体格强壮者更容易晕针。

参考文献

李记泉,王列,戴俭宇等.从气血状态异常探讨晕针的发生[J].光明中医,2022,37(09):1610-1612.覃永贞,李娴,赵彩娇.晕针的机理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8):61.金观源的《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百度百科中国中医药报





双11特惠

WORLD BOOK  DAY






扫码进入,了解更多详情!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锁定精彩!

点“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专业课程和书籍

疼痛康复研究
传播疼痛康复知识,传递专业医疗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