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之爱(Ruthless love)是有摧毁性的,有了摧毁性的目的,就有了建设性的目的,一旦知道摧毁即建设,就能够忍受摧毁带来的担忧。
那,摧毁性的价值是什么呢?
这里有三个词语 客体使用、客体关联、客体幸存。
客体关联 → 客体幸存 → 客体使用
攻击 → 幸存
这里的关键是客体幸存,
首先要有客体关联,(咨询中牢靠的关系);
然后,客体接受主体的攻击(接受婴儿无情性的投射);
最后,客体幸存。
杀不死客体,客体就不再隶属于自己幻想中的弱者,这样真实的客体就从(婴儿的)幻想中脱离出来。
也就是说,(在无情性的驱使下)我杀不死客体,客体就从投射幻想中剥离了出来,客体不再具有迫害性(这句话是克莱因语境)。
简单说就是我杀不死的,可供我使用。
下一节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温尼科特会合理化原初攻击性、无情性、原初摧毁性这些用于描绘婴儿无情、道德、价值的本能冲动。
小编觉得这种共情、接纳不能太过头。毕竟温尼科特玩的太过了,有蛮多超越边界的事。
慈悲涵容是好的,但是不能一味的接纳,关键的点,还是要让婴儿来访知道,他们是杀不死咨询师的,即,咨询师要在无情性中幸存下来。
尤其是对自恋的人,他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不道德,哪怕你在他的攻击性中幸存下来,他还会继续使用你,这个时候,可能不被、甚至禁止其使用是一种让其成长的智慧——无情性反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