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材料太多太散,如何从中构建理论?宇凡问答

文摘   2024-09-01 16:10   葡萄牙  

文/孙宇凡

编辑/雨萱丨排版/子晨



问题:

宇凡老师好!我想请教一下:如何从自己的田野材料中建构出有深度的理论呀?



研究背景:

我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正在写硕论,研究主题是“逃回北上广” 我发现在我的访谈材料中,年轻人“逃回”大城市的原因有好多维度:比如在家里没有自由、被催婚,这和人际关系有关;再比如有人喜欢看展、购物,大城市有更多资源,这又和文化环境、生活质量有关。总之,每个受访者的故事都是很多维度交织在一起的,我不知道如何构建理论、形成对话,只能围绕着经验故事翻来覆去地说。


我很仰慕经典作品里学者们的分析能力,能够让故事和理论结合得既紧密又有深度;但在自己的研究里,我却总是一头雾水,找不到技巧。


请问宇凡老师有什么好建议吗?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分析能力呢?


回复:

同学好呀,你的选题还是很有意思的!之前有一些研究聚焦的是“逃离北上广”,探讨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的问题;你的研究看到了另一个面向——有很多年轻人离开大城市一段时间,又选择再回去打拼——这就很有研究价值。至于你提到的“理论建构”的问题,确实是很关键却也很困难的一步。我给你的建议就是:先讲好故事。



因为我们常常重视理论却轻视故事。你说想通过提高理论分析能力,来论述好田野故事,其中可能就隐含着一种预判:讲故事很简单,难的是理论。但其实,讲好一个故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否则现在“剧本烂”怎么会成为许多电影的“通病”呢?所以,我接下来想和你分享三种讲故事的方式:反事实、找矛盾、分情境,有助于你往理论思维上发展。


第一种方法是反事实故事。一个故事怎么让人感觉到耳目一新?最直接的情况是,这个故事与常识似乎相悖了。以“损失厌恶”这个概念为例: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对于同样数量的收获和损失,人的收获感和厌恶感的程度应该相同;但是行为经济学家却指出,人们会对损失更敏感,即更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比如你被骗了100元,这种懊恼和你赚到100元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把一个反事实的感觉提炼成了一个概念,让故事富有张力、给人想象的空间。所以,一个好的故事不止要说清楚概念A与B、B与C之间的关系和机制,更在于反事实的张力。这方面的极端,就是Geoffrey Hawthorn(1995)的历史书写观点:我们认为历史写作是最讲究对现实的描述、他认为不对。历史写作的魅力在于表达”可能性世界“——对那些可能发生但并未发生事情的隐含性表达。


*Geoffrey Hawthorn的专著


第二种方法是找到人物、事件的矛盾、困境。我在“社会学理论大缸”公众号推过一篇关于“逃离北上广”的文章,它就聚焦了城市白领的一个困境——过度工作和过度消费形成的循环。一方面,996的年轻人辛苦一天后想释放自己、犒劳自己,因此常常陷入空虚的过度消费;另一方面,很多人带着向上流动的幻想进入城市,这就促使他们去消费一些有符号意义的商品。而为了满足过度消费的欲望和需求,他们又需要过度工作来cover自己的支出,形成恶性循环。你看,讲好这个困境,实际就道出了这篇故事的复杂性。


第三种方法是突出特殊的情境分类。比如在母职工作的研究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境是劳动外包:有些家庭会雇佣保姆承担换尿布之类比较累的母职工作,母亲因此可以只做一些轻松的劳动,譬如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等。然而其中就存在一个吊诡之处:这些更累的工作,往往会和孩子有更亲密的身体接触,所以孩子可能会和保姆更亲。当你抓住了这个特殊情景,就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讲出新的概念类型。


这两种方法,这也是我从著名的术社会学家Howard Becker那里学的。他强调做访谈的时候,要学会引出对方“抱怨”!同时,他强调我们的概念要有“敏感性”(sensitive),就是要帮读者提供无数双眼睛一样,精准引导到每个场景。



总而言之,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里,讲好一个故事是衔接经验和理论的重要一环,往往能帮助你进行抽象理论的发展,所以一定不要轻视故事。具体来说,有三种办法能帮助你讲一个好故事:反事实、找矛盾、分情境,可以在研究中多加考虑。期待你讲出的精彩故事!


——孙宇凡(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哦)


推荐文献:

  1. Atik, Deniz, A. Fuat Fırat, Aras Ozgun, and Ebru Uzunoğlu. 2020. “Disenchantment with Market Society: Alternative Life Exper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44(6):574–85.

  2. 蓝佩嘉.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3. 理查德·泰勒,  王晋. "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关于世界的思考, 从个人到商业和社会.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4. Hawthorn, Geoffrey. 1995. Plausible Worlds: Possi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in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Reprint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相关课程

>>想系统学习理论、精读大师,可以点击了解👇🏻

《研究计划写作八讲》:选题到成稿、申奖全过程指导!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今年最后1期,招满即止!

* 报名后提供研究计划优秀范本和评分标准。



相关推送

文献综述要review多少才够呢?

参加学术会议有用吗?哪些会议有含金量?

哈佛教授:田野笔记要怎么记录和分析?六步法



社科传送门
世界社会科学,一门全开启:海外奖学金、书单、征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