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青海方言不仅是青海历史风俗的“语言记忆”,还是青海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和活化石。
青海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但它的有些内容却又与南方和中原地区的一些方言相似,不仅如此,青海汉语方言中,还有许多古汉语的遗存。
在河湟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曹操遇到蒋干了,德薄遇到懒干了”。这是一句带有贬义的话。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视为奸诈的人,蒋干也是一个小人形象。他们两个遇到一起,就像一个缺德的人,碰到了一个懒人。意思是两人半斤八两,都不是好人。
青海省民俗专家朱世奎先生多年前就开始研究青海汉语方言,他说:“青海汉语方言中,有很多古汉语,‘德薄’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古汉语词汇出自《周易》,意思是德行浅薄。”
在青海,这个词汇一般用在有人家道中落或是遇到倒霉事情的时候。这样,青海人就会说是德薄了。意思是这个人之所以会家道中落或者遇到倒霉事儿,是因为积德太少。
青海方言中的“央及”,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它最早出现于元代关汉卿所著的《救风尘》中。书中“央及”的意思,与青海方言中“央及”的意思基本相同,就是恳求、拜托的意思。
像这样的古汉语词汇,在青海汉语方言中还有很多。比如,说一个孩子不上进,青海方言会说:这个娃娃不骀孩(音译)。“骀孩”源自金代董解元所著《西厢记诸宫调》中。
青海汉语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是在什么时候融入到青海方言中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也许是从汉代汉人进入河湟地区后,流传下来的词汇和语法,也有可能是明朝洪武大移民的过程中,流传到青海,融入到了青海汉语方言中。
在青海,如果有人问很多汉族百姓,他们祖源何处?很多人都会说,他们的先祖来自南京珠玑巷(也称竹子巷、朱氏巷、竹丝巷等)。在河湟地区现存的很多家谱中,也记载着一些汉族百姓移民自南京。
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某年正月十五,南京珠玑巷的民众在社火中,制做了一个大脚马猴的滚灯(也有说是扎了一个大脚马猴)。有人认为这是侮辱了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于是,朱元璋一怒之下,就将珠玑巷的百姓发配到了青海。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在青海汉语方言中,确实有许多南方方言的痕迹。
朱世奎先生说:“明朝洪武年间,很多汉人迁徙到了青海。但是移民地不仅仅局限于南京,而是以南京为中心的江淮地区。”来自南方的软糯吴语,让青海汉语方言听起来有些柔美。
朱世奎先生介绍,在北方方言体系中,都称爸爸的姐妹为姑姑,青海汉语方言却称为“嬢嬢”,这个称谓与南京人的称谓是一样的,还有青海人称妈妈为“姆妈”,称爷爷为“阿爷”,这些都与南方方言相似或相同。
青海不产大米,但是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很多青海汉族百姓家中,都有一件叫“米柜”的家具。朱世奎先生说:“米柜是一个100多厘米的正方体家具,柜子一般是从上面打开。米柜这个词汇,也是来源于南方。可能是当初移民过程中,江南的百姓将家中放米的柜子带到了青海,之后这个词汇就流传了下来。”
也许正是因为青海方言与南方吴语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很多青海人看一些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时,会倍感亲切。
朱世奎先生说:“《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等著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和青海汉语方言相似或相同的话。如《金瓶梅》第八回中有这样一句话,等我掐你的皮脸一下。《金瓶梅》第十九回写到,险不倒栽阳沟里。‘皮脸’和‘阳沟’这样的词汇,青海汉语方言中一直都在使用。皮脸就是脸的意思,被盖住的小水渠称为阴沟,没盖住的小水渠叫阳沟。这样的例子在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
文字/图片:王十梅
主编:郭靓
总监: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