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一种动物的视频被很多网友频频刷到。主角是北白颊长臂猿,从远处跑过来吃东西。它一摇一摆、偷感十足的样子,让很多人忍俊不禁。还有网友锐评:好可爱,像鬼一样。
白颊长臂猿:你们就不要随地大小吐了
视频来源: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
不过令人感到悲伤的是,2022年9月发布的《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宣布: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在中国野外灭绝,如今只有人工养殖的个体。
白掌长臂猿的黑色和浅褐色个体
图源:Derek Ramsey / wikipedia
今天我们不说它俩,而是说它们的亲戚——海南长臂猿,唯一一种中国特有的长臂猿。它们的命运,也许更为悲惨。
变装生活
海南长臂猿属于长臂猿科冠长臂猿属,因家族的雄性成员头顶生有一丛皇冠式样的毛发,故而得名。它们雌雄体色不同,雄性浑身乌黑,雌性则全身棕黄,只有头顶生着一片“乌发”。
雄性浑身乌黑,雌性全身棕黄
摄影:李文永
有意思的是,海南长臂猿的这身“毛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出生时,宝宝们全身浅黄,只有头顶长着少量黑毛。4~5个月后,它们的黄毛衣颜色加深,开始慢慢黑化,半年后全身都会变黑。在这之前,宝宝们基本黏在妈妈身上,很少离开。半岁之后,它们开始偶尔出去探索一下,但很快会再回来。等到2岁后,它们基本就独立活动了。
快长在妈妈身上的黑色黏人宝宝
摄影:李文永
这之后,雄性海南长臂猿不再换衣服,一直到成年都是黑色的。雌性长到7~9岁,又会再次变色,换上成年后的棕黄色毛发。还没完,老年之后,雌性的毛发又会继续加深变成深褐色。
归纳一下,就是雄性一生只换一次装,即从黄到黑;雌性则换3次装,即从黄到黑到黄再到褐。对于频繁变装的原因,科研人员目前还没有找到答案。
漫步云端
海南长臂猿主要生活在山地雨林中,喜欢在距离地面5米以上的树冠层活动,以植物枝叶、花果为食,有时也会吃点昆虫、鸟蛋,甚至还有松鼠、鼯鼠这样的记录。
因此,它们在树上就能解决最重要的温饱问题,所以平时很少下到地面。当地少数民族甚至有“海南长臂猿的脚一旦接触地面,就会腹泻而亡”的传说。巧的是,今年11月刚发表的一篇文章,详细研究了这件事。
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和人工跟踪观察的方式,花了4年时间,记录到了海南长臂猿的7次下地行为。人们发现,这些案例主要发生在幼年与青年猿之间的玩耍追逐时,成年个体下地,可能与锻炼年轻个体的运动能力、运动技巧有关,或者被其他成年雄性驱赶导致的意外。雌猿则从来没有记录到下地行为。
海南长臂猿上肢强壮,平时多在树顶“飞驰”,看起来像是漫步云端一样。它们的手腕能像万向轮一样滴溜溜转,身体旋转、跳跃不在话下。而相对不发达的下肢在行走时就不太灵活,下地容易遇到危险。
不过,对于一些圈养的长臂猿,由于环境限制,倒是不难看到它们下地行走。就像视频里的那只长臂猿,行走时往往需要晃动身体,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在树上行走,它们还会摇摆胳膊,看着就像高空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一样。
相亲相爱
每天清晨,是海南长臂猿的歌唱时间。它们一般是雌雄二重唱,一来可以宣誓领地主权,二来能够增进彼此感情,如果离得远还能确定对方的位置。有时候,大点的孩子也会跟着一起鸣唱。这时,响亮的声音在山谷中盘旋、荡漾,一下就能让人进入“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情景当中。
K歌之王实锤
视频来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
一般情况下,长臂猿家族都是一夫一妻制。海南长臂猿算是几个例外之一,除了一夫一妻,更多实行一夫二妻制。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栖息地太小或种群数量太少造成的。
通常,一个海南长臂猿家庭成员大概4~7只,除了父母外,就是各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已经过了繁殖期的雌性,也会一直待在群里。曾经有一只叫做“老太太”的雌性,科研人员从2003年第一次遇见它时,就没记录到它养育过后代,但依然生活在群体中,直到2014年才消失(判断是自然死亡)。
海南长臂猿长到10岁基本成年,这时不管雌雄都会离开家,寻找新的栖息地开启未来生活。通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海南长臂猿的家庭观念很强。遇到敌人或陌生人时,雄性和其他年轻个体会先走在前面,吸引对方注意,掩护雌性和幼猿撤退,直到最后才离开。
上面提到的老太太,即便后来已经丧失生育能力,它的老公也没有抛弃它。而且,老太太掉队时,家族成员也会等它跟上后再一起走。
孤悬海岛
海南长臂猿雌性一般7~9岁可以繁殖,每次产一胎,每胎之间大约2年多。生育期一般可达20年,在野外可以活到40岁。所以,如果没有意外,实行优生优育的它们本可以过得很好。
在17世纪到19世纪间,海南数个县志中都有提到猿的记载。直到20世纪初至50年代,海南长臂猿还曾广布全岛的12个县,估计总数超过2000只。可之后,由于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和高强度猎杀的双重打击,它们的数量最少一度跌至2003年的13只!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长臂猿物种。
除了猎杀吃野味,人们还会用长臂猿的头骨或其他骨骼泡酒,说是可以治风湿,用一种最残忍的方式几乎终结了一个物种的未来。
现在每一个宝宝都是这个物种的希望
摄影:李文永
不幸中的万幸是,为了保护所剩不多的海南长臂猿,国家成立了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又严格限制森林砍伐,种群才开始慢慢回升。但这期间也并非一帆风顺。比方在1982-1989年间,保护区总共诞生了12只猿宝,成活了11只,但仅有3只雌性,性别比严重失衡,严重影响种群复壮。而且,有限的个体很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也给未来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成立,霸王岭保护区成为其中的一个片区。如今,海南长臂猿的种群已经扩大到6群,43只的规模。虽然比最低值时增加了几倍,但这样的倍数在寥寥无几的基数面前不值一提,这甚至还没有一个普通班级的人数多。对于这样一种类人猿来说,一丁点的波动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为了拯救这些国宝,先后有10余所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到霸王岭,对海南长臂猿进行研究。为了解种群构成,科研人员在树冠布设红外相机,实时记录它们的野外活动。对于破碎化的栖息地,除了尽快修复外,人们还贴心地在大树之间拉上绳索,帮助长臂猿在空中顺利穿梭。希望未来,这群岛屿精灵可以再次壮大,重现猿啼遍野的盛景。
海南长臂猿正在通过保护人员拉的绳桥
戳戳下图可带走海南长臂猿玩偶
撰文 | 何长欢
微信编辑 | 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