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一场修行,或“择一事,专一生”的纵向突破,或“多领域发展”的横向跨越。对于国奖获得者熊泽心而言,她是后者,她是个“爱折腾”的女孩,是走在跨文化、跨学科路上不断突破自我的女孩,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她所求索之道是在一次次的跨越和突破中找到自己。
在知行合一中跨越自己
站在国奖答辩台上的熊泽心展示着在过去三年的学有所成,加权成绩90.68,位列专业第二名,13门课程94以上,雅思7.5分,保研至清华大学……台上的她语气坚定而平静,但背后的辛苦可以在只言片语中被发现。
当被问及如何在学业上突破时,熊泽心回答道“尝试自己感兴趣的”、“深挖自己有灵感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怀揣着热爱才能奔赴诗与远方。她也曾有过怀疑与迷茫,但她用充实填满了虚无,正如她所说:“我也是在一边怀疑一边行进,一边进行的过程中一边怀疑”,她不断给自己的计划安排设上ddl,给生活添上了一个又一个待办事项,给一条条to do list打勾的过程中,她也找到了自己的突破与成长,于学海无涯,绽绚丽之花。
从“知”到“行”,是熊泽心在科研方面的不断探索,她深入研究短视频平台影响群体偏见的机制,从文献阅读到提纲撰写,从深度访谈到问卷设计,一步步追寻答案;她从学创部负责人到院学生会主席,将每一件事办成办好,用学生工作服务师生生活;她在实习中深入基层,在社区挂职锻炼,在新闻一线跑采访、熬后期,做勤恳的“广电民工”。在实践之书上,她给自己填写了多彩的答卷。
在学科交叉中跨越知识边界
作为一名来自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学习计算机不仅仅是学科的跨界,更是两种差距较大的思维体系的跨越,但“爱折腾”的熊泽心表示“学科交叉就是新东西的产出方向,比起一些既定的路径,给我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更不一样的机会”,对于她而言,跨学科的学习恰好贴合她的技能点。于是,她的周末见证了在计算机课堂的奔波,计算机上的键盘敲打声的回荡,是她跨学科上辛勤的旋律。
但熊泽心所追求的不只是学科的跨越,更是学科的融汇贯通。她在美国伯克利大学的交换学期期间,分别用python、java语言独立完成多项软件开发项目,又在小组作业中和队友共同搭建了一个数字人文项目网站,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社会事件对于电子游戏市场的影响。在人文于科技的求索中,她找寻了两界的交汇点,也找寻了个人与社会的交汇点。
对于这种跨学科学习的建议,熊泽心也如实说道:“说实话,这十分耗费时间,也不一定能真的找到方向。”但她又道,“如果纯粹抱着提升自己能力的目标,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正如她的人生格言——“放弃和坚持一样重要”,没有所谓的最优选,不要被沉默束缚成本,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尊重,每一道人生风景都很亮丽。
在游学中跨越文化差异
在成长的旅程中,熊泽心将体验的游记写在不同国家穿行的足迹中。熊泽心有着一段与大部分同学不同的学习时光,她提到小学在德国学习时,她是比较迷茫的,“我和那边的同学几乎聊不到一起,在最开始,我不断地尝试融入他们的文化,但我发现这样违背了我的内心,也让我非常内耗。”
然而,从德国学习到回国读书,对于当时的她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刚回国的时候我也没有很快适应,学习的科目、节奏、习惯都不太一样。”她沉默了一会儿,随即笑着说:“但也是这些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从华科大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她的游记里,有夜深时见鹿,有恢宏典雅的欧式建筑,有德国街头的欢声笑语,有祖国的山川湖海。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她所收获的是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在拥有国际视野的同时,也让她更加理解本土实践的价值。“我发现,我可以用我自己的文化经历,用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去抒写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一些问题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对于文化的差异,大学时期的她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的视角去找一个平衡,走走停停,或南或北,她在不同经纬城市看日升日落,看文化差异,看到突破的自己。
杉本博司在《直到长出青苔》中道,“我们依靠着倒映于视网膜上映出的虚像,人类不断地测量着世界和自己的距离。”在熊泽心的眼中,倒映着便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是她在不断地跨越享受人生的精彩。
在国奖答辩的最后,她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是这样:“在过去,我一直笃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志向,在未来,也希望自己能继续在这条跨文化、跨学科的道路上,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这位“爱折腾”的女孩将继续跨越山海,见世界,也见自己。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 (hustxinwen)
文字 | 刘媚 黄薇宁
图片 | 来源于受访者
编辑 | 姜亦欣
责编 | 范子豪
审核 | 胡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