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笔先锋 | 行走的思政课步履不停 这场大会尽显新闻学子实践风采!

教育   2024-12-11 23:03   湖北  


手执红色笔墨

新闻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书写时代注脚

新闻学子用内心感应中国脉搏


12月5日下午,新闻学院举行“红笔先锋——2024年社会认知实践成果汇报大会”,展示新闻学子在“行走的思政课”上的丰硕成果。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倾听人民的心声;走进繁华都市,捕捉时代的脉动;走进历史深处,探寻文化的根脉。他们用笔触描绘实,用镜头记录真相,用心灵感悟世界。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明飞,副院长沈昊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研中心主任周浪,校团委侯博瀚,恩施州来凤县融媒体中心领导向军、贺思羽、蒋吴甜莅临大会现场,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卫东、副书记李彬彬,副院长李华君,广告系系主任于婷婷,新闻系副系主任周婷婷,传播系副教授徐涵,副教授王然,副教授李宗亚,讲师熊硕出席大会,共同见证新闻学子的实践风采。20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冯诗诒主持本次大会。




实践育人 师生共创

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彬彬对学院近年来社会认知实践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从品牌凝练、平台建设、育人导向上介绍了学院的顶层设计,“一直以来,新闻学院力求以多元化的实践主题、丰富的实践形式以及形式多样的成果,让队伍真实践、学生真服务、力求取得真效果。

李彬彬表达了对学校各单位的感谢,提出“师生价值共创”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目标:“希望通过专业教师的科研融入、学工队伍的统筹协调,加上学生团队的具体实践,三方力量融合,推动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到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的有效培育,形成学生有成长、教师有转化、学工有品牌的师生价值共创体系。”



四大品牌 成果亮眼

今年,新闻学院结合重点专项和专业特色,谋划红媒溯源、科技助残、非遗传承、品牌助农四大重点选题,在大会上进行汇报展示。

01

红媒溯源:传承红色基因

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吴心旖进行汇报

他们深入16个省市,探访26家媒体,开展65项调研,访谈近百人,促进国际关注红色传媒传播,并与新华社达成多领域合作,推动了红色研学资源创新发展,打造创意 IP,产出了一系列文创、视频等内容,成功将红色文化融入现代传播,探索出了一条红色文化发展的全新路径。


02

科技助残:温暖无声世界

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邵祎洁进行汇报

他们关注听障人士的发声困境,用专业所学帮助听障人士从“无声”到“发声”。整合多方资源,研发辅助训练系统,开展教学与公益活动,帮助听障人士学习发音,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科普,相关工作获央视新闻关注。用爱发声,新闻学子用自己的一腔热忱温暖着无声世界。


03

非遗传承:讲好长江边的非遗故事

22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田娣萌进行汇报

他们用文字、纪录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记录下长江边的非遗故事;他们用“非遗+数字化”模式,结合游戏、AR、H5等新兴传播方式,让“老手艺”焕发新生;他们在湖南常德、江苏宜兴、湖北武汉,开展非遗进小学、进社区、进职校系列活动,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04

青年助农品牌官,共塑美好乡村

24级广告与传媒经济专业硕士陈星宇进行汇报

他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助力乡村振兴,组成社会实践队伍38支,足迹遍布十省42个乡村,跨越四千余公里,覆盖师生274人,形成包括农产品、新农人、农村文旅、农业品牌等各方面调研报告四十余篇。同时,青年品牌官实践团队用专业赋能,探索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品牌官的建设一直在路上。




师生交流 共话实践

新闻学院社会实践指导老师代表王然分享了实践、科创竞赛等经验的心得。他提出,科创竞赛、社会实践对同学们的可靠性、专注度、反思能力和责任感的提升非常显著。同时,他提到了在实践中“专、精、深”的重要性:“相较于‘胡椒面’式的参与,我们更强调能否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做大、做强、做深。”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昊驹对新闻学子的社会实践成果表示高度认可,他提到:“社会认知实践这个概念点明了社会实践的本质,就是走出校门、认知社会,对于新闻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更是必经之路,沉浸式的调研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校团委侯博瀚老师对新闻学院在社会实践工作上的精心部署和投入表示肯定,他指出,社会实践是培育品牌项目的起点,“希望能够将社会实践以点、线、面的形式串联起来,构建实践项目成长体系,产出更多有新闻特色的实践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教研中心主任周浪表示,一直以来新闻学院的实践工作都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希望新闻学子继续发挥专业所学,“从实践到落地,真正服务地方发展和社会需求。”


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华君指出,社会实践是专业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连接,“社会实践连接了你们与社会,连接了专业老师、辅导员跟同学,也连接了大家对社会之间的认识和感知。”他鼓励同学们勇敢走出“方寸之间”的束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社会、感知社会。


在场观展的同学们也与老师们进行一对一的提问和交流,进一步规划发展、明确方向。




成果展览 精彩纷呈

本次汇报大会上将各队伍的实践成果进行集中呈现,同学们将多样化、可视化的实践成果浓缩至一方小小的展台,每一件展品都是新闻学子思想力、创造力、审美力的体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品牌助农的展台前,一场现场直播正在进行中。青年品牌官夏茁榛身着民族服饰,为直播间的观众们介绍着藤茶的种植、采摘、加工过程,以及恩施小土豆、凤头姜等农特产品。“这是我们从恩施来凤带回的藤茶,茶叶和茶杯的包装也是由实践队员设计制作的。”


在红媒溯源展台前,队伍指导老师许静静介绍了实践队探寻“新华社前世今生”的过程:“今年夏天,我们在红色故都江西瑞金举办了一场‘红媒展’,用老物件、历史资料、影像照片讲述百年党媒史的故事。


科技助残展台前,实践队代表李晨、徐嘉露介绍了“唇语识别辅助学习系统的使用流程,“我们根据听障朋友们的切实需求开发了这套系统,教他们用系统、学唇形,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学会发声。”徐嘉露介绍道,同时展示了队伍面向听障人士设计的科普手册。


非遗传承的展台前,实践队代表黄贞榕正引导师生动手体验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她们带着木版年画这一非遗“老手艺”走进襄阳市中心小学,同时也带回了华科大的学生社区,让非遗在体验中传承发扬。


实践队代表陈美燏则介绍了队伍根据恩施傩戏设计的口罩,以及根据西兰卡普纹样设计的发卡、丝巾,同时,基于独特神秘的恩施传统文化背景,队伍还设计有原创解密游戏。“队伍成员都是恩施人,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恩施、爱上恩施。”


本次社会认知实践成果汇展是对新闻学院2024年度社会实践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后续工作路线的进一步明确。未来,新闻学院将继续组织一批批新闻青年,在社会大课堂中延伸学习触角,感知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展现青春担当。


在行走中积蓄力量

在实践中锻炼才干

红笔先锋

新闻青年在路上!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 (hustxinwen)

策划 | 新闻学院团委

文字 | 李毅 洪俊杰 肖理阳 钟颖

图片 | 肖亦辰 张心阳 余明轩

视频 | 郑星语 齐艺阳 曾曦 郭湘

审核 | 胡馨月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