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岁月悠悠,寒来暑往

文化   2024-10-10 09:01   北京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何为『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节“竹约也]。像竹节一样,是划分时间的节点,也是时间的节奏和韵律所在。西周《周易·彖传·节》:[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古人顺应时间的节律,将一年划分为四季。一年中,四季的正常运行是万物正常生长的关键。
何为『气』《说文解字》:[气,云气也。]战国《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古人朴素的认为,世间万物的滋长都包裹在元气之中。人们通过对一年中不同种类气的觉察,从中发现季节、温度、降水、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和规律。这为古代先民掌握农事提供了可靠的经验支持。
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两个节气构成一月,三个月为一季,四季(四时)更迭则为一周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平均到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大约十五日,期间物候五日一变,经历七十二候变化后,冬去春来,日复一日又一年。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人们大都耳熟能详。歌里面包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字以及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七十二候”最初记载于两汉时期成书的《礼记·月令》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清代 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立春
第二个节气是雨水,雨水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春雨贵如油”果木嫁接,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及时浇麦,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

 唐代 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壶 
湖南省博物馆藏--雨水
第三个节气是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光明媚,万象更新,到了惊蛰,就进入了春耕大忙季节。
清代 沈庆兰《农耕图》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惊蛰
第四个节气是春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
 清代 姚鼐《春分》诗扇面 
桐城市博物馆--春分
第五个节气是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朝诗人杜牧对春雨的写照。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等习俗。

明代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放风筝 (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清明
第六个节气是谷雨,俗话说:“雨生百谷”。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谷雨时节,布谷声声,柳絮飞落,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明代 文徵明《品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谷雨
第七个节气是立夏,立夏是指夏季开始。农谚说:“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北宋 赵佶《枇杷山鸟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立夏
第八个节气是小满,在节气之中,小满时节充满了温暖与生机。“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宋代 赵昌 《寿带榴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小满
第九个节气是芒种,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农谚说:“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正是北方小麦收获、玉米播种时节。
明代 沈士充《山楼观稼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芒种
第十个节气是夏至,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在宋代,夏至属于“法定假日”,官员可以放假三天。之后,便准备进入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了,故而从夏至开始,人们还要进行各种防暑、避暑。

明代 沈周《写生册》荷花与蹲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夏至
第十一个节气是小暑,绿树浓荫,时至小暑。暑代表炎热,但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称之为小暑。习俗大多和吃有关,比如要食新——吃新米,尝新酒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喝羊汤,吃藕,吃芒果,吃伏面等。
清代 恽寿平 写生册《莲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小暑
第十二个节气是大暑,大暑正值三伏中的中伏,“上蒸下煮”的“蒸锅”模式,也难怪被称为是“苦夏”。消暑是大暑的绝对生活主题。“荷花荡中夏日长,围井乘凉话家常”,没有冰箱空调的年代,蒲扇、西瓜、凉茶成了避暑的标配,有种抱着冰镇西瓜,吹空调,钻被窝的既视感。
北宋 蔡襄《暑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大暑

第十三个节气是立秋,俗语说“一叶落而知秋”,“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汪曾祺专门写过一篇《贴秋膘》,话说北方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就是吃烤肉。
元代 钱选《秋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立秋
第十四个节气是处暑,“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但仍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谚语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说的是处暑要喝药茶的习俗。
明代 马愈《暑气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处暑
第十五个节气是白露,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孟秋结束,仲秋开始,白露便到了。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农谚还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
宋代 崔白《芦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白露
第十六个节气是秋分,早在周朝,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也就是说,在秋分时节,要祭祀月神。“一场秋雨一场寒”。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宋代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 》
北京故宫博物院--秋分
第十七个节气是寒露,“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寒露时节,气温下降,鸿雁南迁越冬,菊花普遍开放,象征秋季的韵味愈发深重,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寒露之时,便要开始为冬藏做准备了。时至深秋,是赏菊、赏红叶的好时节。
元代 倪瓒《枫落吴江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寒露
第十八个节气是霜降,霜降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此时树叶已经枯黄,每有风吹过,便是片片飘落。
明代 沈周《秋林图》扇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霜降
第十九个节气是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
天津博物馆藏--立冬
第二十个节气是小雪,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意味着寒冷冬季的真正开启。
南宋 夏圭《雪堂客话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小雪
第二十一个节气是大雪,“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有时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树木披银饰玉,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瑞雪兆丰年”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给小麦盖上了御寒的棉被。
明代 项圣谟《雪影渔人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大雪
第二十二个节气是冬至,周代历法中以十一月冬至为岁首,秦代沿用其制,汉代后冬至才和岁首分开,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又称长至日。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数九寒天小团圆”的说法,一盘饺子必不可少。
明代 文徵明《雪诗》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冬至
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俗话说,“冷在三九”。画图数九是黄河流域农家小寒前后颇有意趣的避寒方式,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书“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繁体字,每个字均为九画。当然,九九消寒图实际上是从冬至当天开始填充的,每日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笔,直到春天来临。
北宋 李成《小寒林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小寒
第二十四个节气是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大寒不如小寒冷,因为天气寒冷到极致,又临近春节。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东晋 王羲之《寒切帖》
天津博物馆--大寒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它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既是四时风物变化,也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漫长的岁月积淀成传统和风俗,人们劳作生息,记录着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感悟和认知。
观复博物馆以二十四节气为出发点,推出了[观复猫二十四节气马克杯]套装,此系列二十四款已全部更新完毕,整装上市。采用优质骨瓷制作,釉面光润白净,印花工艺,色彩鲜亮明丽,图案清新自然。
(一位可爱的老头倾情代言)

观复猫二十四节气马克杯套装限时优惠中,进入店铺,搜索观复猫、节气名称即可查看。


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非国有博物馆,1997年1月18日对外开放,马未都为创办人。本馆常年举办以传世文物为主的专题展览,注重人与历史的沟通,强调展览的亲和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