骧首奋臂“绿衣郎”,有勇有谋,还会cosplay

文化   2024-11-01 09:00   北京  

霜降已过,立冬未至,此时的物候有三: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天儿越来越冷,豺狼这会儿就得忙着捕猎了,捕到的猎物不能一股脑儿都给造了,得囤起来,留着过冬;草木的叶子逐渐变黄凋零,也有变红的,这会儿人就该忙起来了,忙着登高远望,看“层林尽染”;再有就是虫儿们该往土里藏,各回各家,准备冬眠了。
不过,这个季节,如果您奔人流稍微少点儿,地理位置略微偏点儿的公园,会发现白天的时候,路中间会站着那么一两只螳螂,冒着被鞋底子踩成“片儿汤”的危险,就那么站着,大有螳臂当车的架势。
原本在路中间晒太阳却被我挡住了阳光的广斧螳螂
笔者摄于北京植物园西侧防火道
正举着一只蝽大嚼特嚼的棕静螳
笔者摄于北京植物园西侧防火道
他们这样大义凛然地横在路中间大概率是因为天儿冷了,追着太阳晒晒,回回暖,并非想真实演绎《庄子·人间世》里“怒其臂以当车辙”的那位螳螂老祖宗。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战国·庄子《庄子·人间世》
“螳臂当车”这个词儿一般老跟“不自量力”放一块儿,有点儿贬义,再琢磨琢磨,另外一个跟螳螂有关的成语,那恐怕就是“螳螂捕蝉”了。
明代 朱朗《秋柳鸣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战国·庄子《庄子·山木》
又是庄子,说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也是贬义,啧,感觉庄子对螳螂多少有点成见。
说到这儿,想起一首诗。
玄蝉无所营,风露正凄清。
执翳机何密,当车勇自轻。
将迷黄雀患,已变玉琴声。
得丧还相召,南华所以惊。
——宋·刘敞《螳螂》
秋蝉餐风饮露,无牵无挂,勇挡车辙又心思缜密的螳螂以树叶一片作为掩护,伺机捕蝉,谁想太过痴迷,被身后的黄雀捉个正着,化为玉琴之声。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玉琴声变,音调不准,人琴俱亡,诗人委婉道出螳螂命丧黄雀之口。如此的得失循环,相互转化,于人类社会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同样存在,这正是庄周感到惊讶的原因。
庄子惊讶归惊讶,古代的军事家,政治家们却对螳螂心存偏爱。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同样是“螳臂当车”这件事儿,齐庄公看到的却是小虫子的大勇敢。
清代 紫檀百宝嵌螳螂纹臂搁
观复博物馆藏
道家兵书《六韬》中,姜太公则以“螳螂武士”形容骁勇善战的士兵,更以螳螂为原型,发明了轻型战车“木螳螂”以及渡河铁锚“铁螳螂”,这妥妥儿的仿生学啊。
不管庄子故事中那只螳螂有没有被黄雀吃掉,不可否认,它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斗士,优秀的猎手。
在自然界中,螳螂捕食相当迅猛,仅0.01秒便可将猎物擒获。
动图来自SOOGIF”
《秋卉草虫图》南宋 李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与此同时,螳螂还是天生的“伪装大师”,他们不光具有保护色,且可拟态绿叶、枯枝、地衣、鲜花,巧妙躲过天敌,并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拟态最为传神的兰花螳螂
图片来源:keepinginsects
小小螳螂,骧首奋臂,出没于草莽间,用它的智慧,如战士一般追逐猎物,也以它的勇敢无畏,使人们心生敬意。
看到此,您更愿意以“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对这小小的草虫加以论断,还是对这敢于举足搏轮的小家伙另眼相看呢?
动图来自SOOGIF”
反正我是觉得哈,这“螳臂当车”、“螳螂捕蝉”、“黄雀捕螳螂”无非是螳螂这种小生灵在自然界中很正常的行为举动。
螳螂振臂展翅,不过是遇到危险时震慑对方的手段,捕捉鸣蝉,或是被黄雀捕捉,也是自然界中再正常不过的食物链,只不过是人们将其哲学化或文学化,代入了自己的情感罢了。倒是利用螳螂仿生发明创造各种物件儿,比如上边提到的“木螳螂”、“铁螳螂”,甚至是现代科技中的仿生机械手臂、立体人工复眼来得更实在。


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非国有博物馆,1997年1月18日对外开放,马未都为创办人。本馆常年举办以传世文物为主的专题展览,注重人与历史的沟通,强调展览的亲和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