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的马怎么长这样儿?!

文化   2024-11-15 09:01   北京  

立冬已过,按理说应该“水始冰,地始冻”,天儿越来越冷,万物冬藏,可今年的气温却掉得有点儿磨磨叽叽。
有一天同事给我发来张照片,说馆里有只缺了腿儿的虫儿,像蟋蟀,身子比蟋蟀短不少,有点罗锅儿的,身上还有斑纹。
同事在馆里拍到的神秘小虫
看过照片,我说这是灶马,想进屋找个安身之所,不过一般来说,这种小家伙儿愿意找厨房这种既有隐蔽空间,又有食物残渣的地儿躲着,因为灶马是杂食动物,没有猎食性且不挑食,捡啥吃啥,动植物的腐尸、人类遗漏的食物残渣,对它来说都是美味佳肴。
图片来源:YourWildlife.org
“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
看见没,家里要是穷得揭不开锅还见不着这种小虫儿,换句话说,在古代,灶间有灶马是能够吃饱饭的象征。
打扫剩饭,还是个“i虫儿”,但这小家伙儿可有个相当重要的任务。民间传说中,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这天,灶王爷会上天“汇报工作”,正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怹老人家上天的坐骑就是灶马。

清代《灶君神位》纸马

国家图书馆藏

灶王爷是掌管厨房烟火,保佑家庭和睦的神,年深日久,生活在灶间的小虫儿灶马难免沾染上仙气儿,成为灶神的坐骑倒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是灶王爷的坐骑之外,还有个成语跟这种小虫子有关——“蛛丝马迹”。
估计大部分听到这个词的人都认为“蛛丝马迹”里的马是四体如飞的骏马,《现代汉语大词典》(2000版)中有关于这个词的解释是这样的:“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
《现代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年)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这样的:“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
两部字典中的解释大意相同,都是隐约可寻,不太明显的线索,只不过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将其中的“马”做了详细解释,说是马蹄的痕迹。但是,这事儿您得细琢磨,马蹄子那么大个儿,往那儿一摆,还隐约可寻?依稀可辨?那不明摆着么!
沙地上的马蹄印
图片来源:Pixabay
所以,“蛛丝马迹”中的马是灶马,这和它的生物特征与生活习性息息相关。
先回到开头儿,同事觉得这小虫长得像蟋蟀,确实,长长的触角,修长有力的后足,灶马和蟋蟀长得很像,可它俩却无任何亲缘关系。
蟋蟀
图片来源:Pixabay

民国 墨彩兰花纹蟋蟀罐一对
观复博物馆藏
蟋蟀是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动物的统称,下有近600个属;灶马,学名突灶螽,是驼螽科/穴螽科昆虫,因为他们隆起的背部像单峰骆驼的驼峰,所以英文俗名称作camel cricket——骆驼蟋蟀,至于穴螽科,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自然栖息地在洞穴之中。
这些小家伙具备典型穴居生物的特征,双眼退化,光线强弱的变化并不会惊扰他们,另外,灶马的翅膀也退化了,无法飞行,更无法摩擦发声,不能像蟋蟀一样鸣叫,所以,这些“i虫儿”总是悄悄出现,又悄悄消失,踪迹难觅。
这样一来,细若无物的蛛丝,灶马悄无声息在灶间爬过时留下的细微痕迹,似有若无,两相搭配,才算得上是不明显线索。
虽然性格内敛,踪迹难觅,但却并不妨碍那些热爱生灵的绘画大家们将其描绘在画卷之上,兼工带写,惟妙惟肖,细腻生动。
清代 翁雒 《草虫册》设色绢本
尺寸:14.5×18.5 cm,约0.2平尺(每幅)
创作年代:道光己亥(1839年)作
齐白石 灶马(局部) 托片纸本设色
33.5cm×31.5cm 
北京画院藏
立誓“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的齐白石曾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忆自己的童年:“那时令弟仲葛、仲麦,还不到20岁。暑假放假,常常陪伴我,活泼可爱。我看他们扑蝴蝶、捉蜻蜓,扑捉知了,都给我作了绘画的标本。”也正因如此,他才能赋予笔下的每只草虫以生命。
反观现如今我们的城市生活,高楼林立,车马喧阗,灶马在城中人家里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认识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所以,如果某天,您侥幸遇到他们,也千万别害怕,他们不咬人,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几乎没有,这些小家伙儿不过是自然界食物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负责消化分解腐败的植物以及一些小型昆虫的尸体,同时也是某些鸟类、蛙类等动物的捕食对象。


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非国有博物馆,1997年1月18日对外开放,马未都为创办人。本馆常年举办以传世文物为主的专题展览,注重人与历史的沟通,强调展览的亲和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