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山轮战”众多的一级战斗英雄当中,有一位特别的战斗英雄,在战场上他要通过听声辨位,根据炮弹的直径、轨迹、火力等判断出敌军的炮兵位置、分布和数量,作为“火炮猎手”的他,常常是来无影去无踪,但只要有他在,越军的炮兵几乎就跑不了了。他是越军炮兵的梦魇,越军对他既闻风丧胆,又恨的牙根痒痒,他就是第一军炮兵9师16团侦察股股长徐小丹。
1984年6月,徐小丹跟随部队刚到前沿就赶上越军的反扑,阵地被越军炮兵死死的咬住部队无法展开,上级要求迅速查明越军的炮兵位置并予以消灭。徐小丹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地图的分析,他发现在扇形范围内有一小块平地,越军的炮兵阵地极有可能设在那里。
圈定好地点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算,他拿起望远镜死死的盯住那块平地,一整夜都没合眼。果不其然,凌晨左右,平地上出现一闪即逝的亮光,那是火炮擦出的一星火化,一个不留神就会错过。百分百确定越军火炮藏身地点后,徐小丹立即引导我方炮兵,几发炮弹过去,掀翻了越军炮兵阵地,首战告捷。
中越边境,山势起伏,丛林密布,给执行任务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像徐小丹这样的“火炮猎手”们能翻山越岭,潜入敌境侦察,昼伏夜出。徐小丹如同眼镜蛇一般,游走于山岳密林之间,寻找着猎物,在敌人睡梦中引导炮兵将其掀翻。
针对交战地区气候复杂、雾大多雨的特点,为尽快熟悉气象规律,徐小丹不但认真研读《滇西南军事气象》这本书,而且还虚心向兄弟部队和当地百姓请教,坚持收听并记录天气状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终于掌握了如何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快速捕捉目标的能力。不仅如此,徐小丹对火炮、天文、地理、风水等也多有涉猎,这些知识让他在后来的执行任务中如鱼得水。
一次,越军在我前沿阵地附近新设立了一块炮兵阵地,并经常利用雾障向我军射击,给我军造成很大的威胁,徐小丹一心想捕捉到这处目标。这天,正在他犯愁的时候,忽然刮起了西风,他根据掌握的气象知识判断,几十分钟后,目标附近的雾层将有可能消散,他一面注意观察,一面将情况报告上级。半小时后,越军炮兵阵地附近的雾层散了,目标找到了,他立刻抓住战机呼唤我军炮火,很快,我军炮火就砸了过去,拔掉了这颗钉子。
一天夜晚,徐小丹正在观察所里观察敌情。突然从纵深地带出现点点灯光,时隐时现。徐小丹紧紧盯着这些亮光,观察到凌晨时分,亮光被大山遮挡,目标失去。天亮后,他不顾劳累,又爬到另外三个高地观察,终于在一个高地后边发现了目标。原来那里隐藏了一个连的炮兵阵地,炮口正对着我军前沿,他将情况及时汇报给上级,不一会,越军的这个刚刚上来的炮兵连就报销了。
上阵地一两个月后,只要一听到越军的炮声或者看见火光、炸点,徐小丹就能准确的判断出这是什么口径的炮,什么类型的炮,并能及时计算出设计诸元。凭借出色的侦查技能,徐小丹成为令越军胆寒的“眼镜蛇王”,越军都知道在解放军的侦察兵里有这么一位能干“炮兵猎手”,为了躲开他,越军不得不打一炮换一个地,以防被全歼。
从1984年6月来到老山前线,到1987年7月撤离,3年多时间里,徐小丹先后捕捉到越军420多个火炮阵地或重要目标,引导我军炮兵干翻越军火炮60余门、汽车25辆、歼敌炮兵300多人。战后他被授予“一等功臣”、“炮兵侦察英雄”荣誉称号。
2010年9月28日,年仅55岁的徐小丹因病逝世。他和他的那些战例,永远成为老山前线的一段传奇,他的功勋永远值得铭记,永远是共和国天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