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15日爆发的“1.15大战”堪称老山战场我军夺取最终胜利的奠基石,这场战斗同时也是整个“两山轮战”期间,除“7.12大战”之外,最为凶猛、战况最为激烈的一场战斗。
“12.20”反扑失败后,越南二军区副司令兼河江前指司令黎威密痛骂属下战术呆板、组织无能,司令员武立则飞到河内向黎笋请罪,返回河江后,武立召开二军区高级军事会议,在老毛子军事顾问的协助下,越南很快就有了新招。
中越两国因立法计算不同,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1985年的春节,中国是2月20日,越南是1月20日。这年年初,越南广播突然提议春节停火,双方不打了。
对于这一新情况,第一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结合有关情报后得出结论,这又是越南人耍的花招,目的就是要麻痹我军,他们好趁机再次发动进攻。对此,第一军前指决定在做好防御的同时,再次主动出击,拔掉前沿的“钉子”,改善一线态势。
这次第一军请示了昆明军区前指,在得到同意后,第一军开始组织部队对116高地东南侧的2号、3号无名高地以及老山主峰前沿的968高地进行打击,拔除钉子,踏踏实实过春节,给全国人民送上新春贺礼!
参与此次作战任务的是1团3营9连(负责攻占2号、3号无名高地)和3团3营7连(负责攻打968高地),师、团所属炮兵群为他们提供火力支援。鉴于1月15日上午11点之前老山地区都会有浓雾,因此前指要求各参战部队在15日前必须完成进攻准备,待命出击。
为确保战斗顺利,1团则调整了部署,将主力放置于那拉方向,依托142、145、168等要点进行防御,并提前屯集了机动兵力,拟定了防御和增援的各种预案,而这一切在后来的战斗中起了大作用。
大战开始前的老山地区进入到一种怪异的状态,而1月15日这天,中越两军居然不谋而合的同时动手了。
越军动手的方向正是1团主力配置的那拉地区,在这里越军集结了356师149团7、8营和313师122团1、2、3营共5个步兵营,另外还有821特工团1营的配合,二军区司令员武立也是亲赴前线指挥督战。
凌晨3点35分,越军向那拉地区进行炮击,从4点一刻开始,越军先后四次向我142号、145号和146号高地东南无名高地发起进攻,守军在密集的火力和后方炮火的支援下,顶住了越军的进攻。
气急败坏的武立见久攻不下,下令对142、145、146高地进行火力覆盖,越军的炮击足足打了25分钟,142号、145号高地被炸成了一片焦土,战斗工事和堑壕全部被摧毁,掩蔽工事也被毁坏一部。146号高地的前沿观察台被炸塌,团炮兵群阵地也落了不少炮弹。
7点10分,越军开始炮火延伸,封锁那拉前沿与后方联系通道,随后越军出动1个营的兵力,在周围高地越军高射机枪、重机枪、直射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向142号、145号和146号高地东南无名高地发起冲击。
在战况激烈的“李海欣高地”,一线守军依托残存工事、弹坑,顶着浓烟烈火与冲上来的越军进行战斗,期间双方发生了惨烈的肉搏战,解放军战士用石头、用弹药箱去砸越军,有的战士则跳出战壕抱着越军一起滚下悬崖,还有的战士握紧爆破筒冲入越军人群中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场极为惨烈!坚守142号高地的5连2排在激战中先后伤亡15人,增援部队又被越军炮火封锁上不去,在激战20多分钟后最终支持不住,不得不转入坑道继续抵抗。越军则吱哇乱叫的冲上来,占领了142号高地表面阵地。
与此同时,越军也在火力掩护下向145号高地进行了轮番猛扑,并占领了3、4、5、6号哨位。守军4连的指挥所洞口也遭到了越军火力封锁,难以及时指挥。坚守阵地的4连2排已伤亡14人,剩余人员在代理排长指挥下,奋力反击突入阵地的越军。
危急关头,营炮兵的迫击炮火力向145号高地西侧、西南侧实施拦阻射击,团炮兵群分别以火力压制145号高地至黄罗堑壕内之敌,以及纵深越军炮兵阵地和清水口子方向的增援之敌,减缓守军压力。我军则趁此时机组织145高地所有兵力,向占领3、4、5、6号哨位的越军发起反击,打到8点,终于消灭的了突进来的全部越军,收复了阵地。
142表面阵地失守后,团指挥所先后三次组织兵力进行突击,但均被越军击退。坑道内的守军也对越军发起过反突击,但越军用机枪火力严密封锁了守军隐蔽的坑道,反击分队遭到压制,被迫退回。
15日下午,第四批142高地援兵在一阵冲杀后进至146号高地附近隐蔽集结,145号高地上的守军用82无坐力炮摧毁了142号与145号结合部石缝、石洞内的越军火力点,扫清了火力威胁,18时30分,在团、营炮火的掩护下,142高地援军发起冲击,并与表面阵地的越军展开了短兵近战,坑道内的守军也杀出夹攻越军。经过30分钟的激烈争夺,最终全歼了这股越军,夺回了阵地。
15日一天,我军在那拉地区顽强抗击越军优势兵力的进攻达16个小时,顶住了其步、炮协同的多批次攻势,收复了失地,为同时发起的右翼出击起到了很好的掩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