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兵器战争史上,进攻者常处于主动的一方,对火力的依赖性强,而防御者则需要尽可能抵消进攻方的力量。历史上的大型堡垒往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对于近现代战争的适应性越来越差。这样,地堡(群)便应运而生,成为重要的防御手段。
地堡通常是由单兵射击工事经过扩大加固而成,按结构分为土木质、石质和钢筋混凝土等,体积有大有小,以半地下为主,可以隐藏二三人至二三十人不等。内中存贮火器、弹药和生活物资,既能战斗又能生活,可以长期坚守。地堡的位置一般设在便于发扬火力、封锁道路的山林地形上,越复杂的地势对于防御方构筑地堡越有利。
地堡的特点是坚固、低下、隐蔽,能够抗击进攻方较强大的火力突击,从而有效保存自己。同时,将若干个大小地堡联结成群配置,能够以火力互相支援,既可防进攻方的正面攻击,又可防其侧后攻击,以火力歼灭从各个方向进攻的敌人。如此建设成的地堡群工事,无疑是进攻方不易对付的重大障碍,弄不好就会造成较大伤亡。
对于如何攻打地堡群,进攻方从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费了很大心机,也有了一套方法。首先是查明敌方地堡的位置、数量和各地堡间的关联,尔后有针对性进行准备,谋定而后动,不能盲目攻击。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线同登方向解放军55军163师某连队奉命攻击盘踞在法国炮台的越军。但因轻敌麻痹,未进行充分准备,各分队对任务不清楚,进攻路线不明确,加之天黑看不清,联络困难,导致遭到越军地堡群火力袭击,连续攻击两次失利,受到较大损失。此后该连吸取教训,重新进行侦察,搞清了敌人地堡群的位置、数量和关联,慎重选择攻击点,加强火力准备和多兵种协同,第三次攻击终于成功,永远埋藏了在炮台中顽抗的近千名敌人,取得重大战果。
攻击地堡群的时候,需要灵活地组织运用兵力兵器,以发挥其最大效能。通常将主要兵力兵器攻击敌人防守的薄弱部位,首先突破和瓦解地堡群的防御体系,尔后根据各地堡的关联关系,逐点将其摧毁。作战的时候要充分发挥直瞄火器的威力,先打乱敌人的部署,再组织步兵、随伴炮兵、喷火兵进行协同作战,采用多种攻击手段,以打、炸、烧相结合,逐堡歼灭敌人。
在1953年7月的夏季反击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某连队受命攻击上甘岭西侧的527.7高地南无名高地。该连预先侦察摸清了当面敌人的地堡群体系,进行周密准备,采取小群多路,翼侧攻击,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的战术手段,多方向攻击围剿,一举摧毁了美军费时两年构筑的50余个地堡,歼敌270余人,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