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大战”第二阶段:第一军9连坚守高地,挫败越军反扑

文摘   2025-01-17 15:59   山东  

老山前线“1.15大战”第二阶段,战斗主要在116高地东南侧2号和3号无名高地展开,我军在清剿高地洞内残敌的同时,还要应对越军的反扑。最终在我军顽强的抗击下,越军的猖狂气焰被打压下去,在此后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越军都是老老实实的,松毛岭和那拉地区的防御态势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战争的天平逐渐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倾斜。

1985年1月16日早上6点,9连连长孟启荣、指导员苏根宝组织兵力对2、3两处高地进行搜剿,先后搜剿了8个洞穴,炸毁了越军5处重机枪、高射机枪火力点,毙敌37人。上午8点,越军开始对116地区进行重点炮击,每分钟落下的炮弹打到了18-26发,通往116地区的所有通道都被越军用炮火封锁了。

经过2个小时的炮击,从10点开始,越军先后出动排、连、营级规模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对2、3号无名高地发起进攻,前后达7次之多。战斗进入到高潮白热化阶段时,越军的3个连沿着延伸的堑壕和谷地向我守军发起前仆后继的冲锋,副团长张景华、3营长吴长锋、连长孟启荣全都来到前沿指挥部队依托残存工事抗击越军,我军后方的炮群也以炮火不断打击进攻中的越军和浅近纵深处的越军炮兵,孟连长在战斗中被越军打成重伤,仍坚守岗位指挥,最终我守备官兵以伤亡70%的代价,粉碎了16日一整天越军的反扑。

17日,9连继续组织兵力清剿两处高地,至下午2号无名高地被彻底肃清,但是3号无名高地因南侧被越军火力严密封锁,我军兵力不足,未能给予彻底的清剿,给后边的战斗留下了隐患。18:15分,越军再次以3个连的兵力,向2号、3号无名高地发起进攻,同时又派出兵力对我军坚守的169、111号高地予以牵制。团炮群的4个榴弹炮连以炮火打退了越军对2号无名高地的进攻,169、111号高地上的我军也击退了当面之敌,但是藏匿在3号无名高地南侧洞内的越军残敌,却利用团、营炮火射击死角的机会钻出洞穴,配合进攻高地的1个连的越军,突然发起进攻,一举攻占了高地顶端的主阵地。

我军守备部队大部伤亡,仅有2人退入洞内坚守。孟连长发现情况,打算召唤炮火进行轰击,但团指判断高地上还有我军幸存人员,因此没有下令开炮,为阻止越军对高地的增援,当天夜里,我军彻夜向3号无名高地外围打炮,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火墙。

18日早上6点,团炮群以1个榴弹炮营开始压制纵深越军炮兵阵地,另1个榴弹炮营开始对138、140号高地和411高地之敌进行监视射击,130火箭炮营以火力压制432高地之敌。6时50分,轻炮群对3号无名高地反斜面进行了10分钟火力急袭,随后向高地南侧延伸火力。7点整,前来增援的3团8连1排发起进攻,在强行突破20余米宽的越军火力封锁地段时,排长应国飞中弹牺牲,副连长蔡学华手臂中弹负伤,全排伤亡很大。

关键时刻,机枪手赵春静第一个冲上高地顶部,端起机枪就朝越军一阵横扫,越军纷纷中弹,没死的也快速逃了下去。1排仅用时11分钟就恢复了3号无名高地顶端主阵地,并与阵地内的2名坚守人员取得了联系。此后1排又坚守3号无名高地10个多小时,打退越军3次反扑,先后毙敌36人,为第1军“1.15”战斗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

到了18日的下午,越军又调来BM14火箭炮对船头地区和第1军前沿阵地实施轰击,团炮群以1个榴弹炮连进行还击,击毁越军3门火箭炮,越军只得草草收场,整个“1.15”大战就此落下了帷幕。

在对116号高地东南2、3号无名高地的出击作战中,9连不但全部攻占2处高地,而且在接下来的3天防御作战里,抗击了越军的多次反扑,守住了阵地。战后,9连被昆明军区授予“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4班长黄仲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8连1排荣立集体一等功,9连60炮班荣立集体一等功,孟启荣、王宏、徐雪雄等人荣立一等功,9连1班长刘金虎烈士被追记一等功。

历时4个昼夜的“1.15”战斗胜利结束后,总参在通报15-18日战斗情况的电报中指出:“此次战斗,敌人准备时间之长,炮火之猛烈,投入敌力之多,步兵进攻之顽强,均是84年两次大的战斗所不及的”。第一军全体参战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南疆,用战斗的胜利,给1985年的农历春节献上了一份大礼!




烽火南疆铸军魂
1979年,中越开战,1989年战争结束,十年南疆烽火,有上万中华好儿女埋葬在红土地下,作为一名参战老兵,我参加了1979年、1984年的对越作战,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激烈,残酷,我愿意用严谨翔实的文字带你回溯那段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