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桂林三井村【郭怀生】

文摘   2024-12-11 00:07   河南  

走进崇尚读书、注重教育、人才辈出的三

--郭怀生


三井村位于林州市区15公里处,是桂林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是个十分古老的村庄,据史料记载,东晋元兴元年即公元402年,天大旱,禾苗枯死,水贵如油,附近百姓于此处掘井求水,开凿出三口水井,故名三井村。古井历经千余年,至今仍为民所用。由此可见,三井村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三井村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宋代古墓壁画精美,砖雕仿木三层楼阁为国内宋金代墓葬中所罕见;横跨淅河的望仙桥驰名予北;千年古刹圆通寺闻名林州。改革开放以来,三井村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并加大对村容村貌的改变,成为了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河南省卫生村,林州最负盛名的黄李村。

而今,村庄大街小巷达到了硬化,主要墙壁进行了美化。法治文化广场法景相融,集法制教育与文体活动为一体。三层民俗小楼,美观大方,堪称乡村别墅的典范。更有碧波荡漾的淅北湖美丽漂亮,两岸垂柳成行,可湖中泛舟,悠闲垂钓,周边的亮化使夜间如同白昼,完全可同城市公园比美,成为三井村乃至桂林镇及周边村庄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游人漫步在三井村的大街小巷,浏览于山村的景点之间,无不感慨这是一个集文物景观和新农村建没为一体的美丽村庄。

殊不知,三井村更是个崇尚读书、注重教育、人才辈出的山村。

三井村现有1500多囗人,如加上原籍三井村而后陆续迁移到外地的人口估计要翻倍了,不管是现居三井的村民,还是已迁外地的三井人,历来尊崇“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的古训,养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氛围。从三井建村起至明代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未发现有较多的文字记载三井村的文化人,但从林县志记载中发现,唐朝年间,三井村人郭会在仙岩乡元康村法院幢记佛事捐资活动中留下了名字,这是迄今为止最早出现三井村人名姓的人。林县志还记载了全县最早的进士之一尚质于金大安己巳年在三井村作《石香炉记》,但未显示尚质为何地人士,是否三井村人,不得而知。从宋代出土的价值甚高的古墓中,以及曾经富甲一方的习太良和建筑较早的张姓九门相照,乃至富丽堂皇的钢叉楼等,可以推算出当时三井的辉煌和不乏有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士。

三井村现有十多个姓氏,其中郭姓占人口的80%左右。我曾翻阅过王姓、路姓、韩姓、张姓及郭姓等家谱。除郭姓族谱外,其他姓氏族谱由于修谱年代靠后或迁来三井村较晚等原因,对本家族在科举制度时代的文化人未有明确的记载。而郭姓族谱历经七修,对清朝以来具有学历的文化人都有明确的记载,故本文中牵涉清朝乃至民国年间的文化知识较高的人士,也仅包含了郭姓。或许其他姓氏的先人们有更高的学历或职位更高之人,只是因没有史料记载,不敢信口雌黄。

据林县志和郭氏家谱记载,仅清朝年间郭姓先人具有生员即秀才,犹如现在的初中生以上学历的有近百人之多。在科举制度时代,许多家人可能世代未曾有一人能达生员学历,而三井村拥有如此数目,的确是了不起的事情。他们之中更有数人贡入京师,成为贡生或拔贡,而后入仕为官。在清代贡生为地方层面高级知识阶层了。据林县县志和史料记载,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郭士隆,丁酉拔贡,历任冀州州判,深州、易州州判、枣强县知县,为正七品官。他在任期间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打恶除霸,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当地人民拥戴,同时也深受当地地痞流氓和恶势力的憎恨。告老还乡时,当地百姓夹道相送,更有地方豪杰一路护卫,直到进入林县境内后,除留几个随从外,劝其他护送者返回,没想到离开枣强地界后,就有一些对其怀恨在心的恶棍跟随,伺机动手杀害。但由于一路护卫严密,始终未能下手,此时看时机成熟,便一拥而上,驱散了几名随从,割去了世隆的头颅,仓皇逃窜。后来出殡时,其子女为其制作了个金属头安葬,便有了金头银头不如爹的肉头传说。郭士冠历任辉县教喻、南阳府教授,为正七品官。在任时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并为家乡铺路、建桥、修庙和修家谱捐资,深为任职地和家乡人称颂。此外,贡生郭士煌,官至正八品候选训导,贡生郭杏林为九品官职,贡生郭维林在清光绪年间保护教堂异常出力,蒙清廷奖给维林五品衔赏载兰翎。生员郭金坪被清迋授于五品军功,即因军功被赏赐的五品顶戴。生员郭文亭善书能文,著有《狮泉山人集》。生员郭士为开明士绅,于清嘉庆二年带头集资,并组织人马重修了望仙桥。

民国时期三井村读书有文化人要明显多于清代,其中代表人物有郭金坤,北京筹边高等学校毕业,毕业后分发山西,历任山西省政治视察员,河南省长公署咨议、国民革命军第20路总指挥部参议陆军中校。郭树元,先后毕业于中央大学和中央军官学校政治训导班,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分会训导处处员,河南洛阳、淮阳省立高中教导主任。郭初元,先后毕业于开封农业中学和无线电学校,曾任东北交电旅无线电台电务员。郭庆元,中学毕业,定居台湾,为台湾陶瓷行业高级技术人才。此外,还有10余人先后毕业于省立或县立中学的学子被载入县志或家谱中。

林县是抗日老区,1944年全境解放,并建立了共产党政权。如果说科举时代及民国时期读书人多为富裕人家子弟,那么,在林县解放后,则更多出生于一般农家尤其是贫困人家的孩子得到了读书的机会。从1944年家乡解放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三井村有许多酷爱读书并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热血男儿参加工作,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些年轻人在苦难的生活中不忘读书,参加工作前曾时间不等地在私塾小学、官办小学上过学或受过有文化人的辅导,以及在农民夜校苦读,参加工作时普遍达到了高小乃至初中文化程度。这在当时文盲遍地的农村也算是文化人了。他们参加工作后,继续读书学习,文化程度达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业绩。作为1940年入党的三井村入党最早的地下党员韩发连,解放后被调到天津市工作,在正县级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郭世明参军后,曾任空十五军干部处处长,师政治部主任。郭炳全被选拔为民航飞行员,曾任飞行大队长。王长宝和郭九德作为南下干部赴福建东山县,王长宝历任东山县公安局局长、东山县委副书记;郭九德历任东山县县委委员、检察院检察长,他二人为保证东山县一方平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路明顺参加工作后,曾到中国人民大学脱产学习一年,奠定了坚实的业务水平和理论基础,历任林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为林县的山区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郭长生曾任安阳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路永廷曾任林县交通局局长。韩冀州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部队营级干部,转业后曾任林县物资局局长。韩存参军后经历多次战役,荣获人民功勋称号,任团职干部。这批建国前参加工作的有些文化功底的三井人,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林县解放后,共产党在河涧上庄村办了豫北联中,这是我党创办的林县最早的中学之一。在当时,多数农民热衷于“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年代,三井村6名热血青年于1946年到予北联中读书,1950年毕业后参加工作,分别在党、政、军、教等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业绩。其中郭文学曾任河南省委组织部处长、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路加林曾任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县委书记;郭庚午曾任安阳地委审干办公室主任、安阳市委对台办主任;路文江曾任安阳市郊区区委副书记、文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茂林赴朝参战,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机要员,转业后到林县工商局工作;郭林平在教育战线耕耘一生,长期任林县四中校长,创造了林县四中的辉煌,堪称林县教育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井村有了有史以来第一所高级小学,村里近2010多岁的儿童纷纷进入该校学习,被称作少小寒窗苦穷经的这些寒门学子毕业后亦工亦农,从商从政,在不同岗位报效祖国。他们之中,郭贵仓曾任南阳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保良曾任江西新余市某军工大厂副厂长,新余市技校党委书记。更有巾帼不让须眉,被称为三井村共和国首届求学提干现代女性的韩金荣、郭瑞英、郭福英等,毕业后又考入师范学校,参加工作后,均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层领导。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运动前,三井村陆续有学生考入大学。张香林1959年考入河南科技大学,成为三井村解放后第一位大学生。1961年,郭森林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太原某军工企业成为总工程师。1963年考入华北政法大学的郭全清,毕业后长期在检察院工作。郭继发大学毕业后成为长治清华机械厂副厂长,韩锁生大学毕业后,成为山西长治市园林果木专家。

(郭志修夫妇和他们的子孙们

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三井村涌现出了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原籍三井村考入大学本科的学生近200人,有的是从居住在条件优越的城市考入大学,大多则是从农村老家考入大学,可谓寒门学子。有的一家三代人,两代人或一代人中就有数人考入大学,有的是兄弟姊妹中唯一迈进大学校门的人。下面透过几个家庭可以看出三井人崇尚读书,注重教育的丰硕成果。

郭松林是位手指有残疾的农民,在生产队里以放牛为生,其爱人除参加生产队劳动外,就是相夫教子。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们的4个子女爱泽、怀玉、如青、怀青刻苦读书,互帮互学,先后考入了本科院校,参加工作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评上了高级职称。在那个全国大学远比现在少得多的年代,兄弟姐妹4人都能考入大学本科,确实是了不起的事情,当时在桂林镇被传为佳话。他们的下一代更是了不起,爱泽的女儿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毕业;怀玉的长女,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次女,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如青的儿子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怀青的儿子,现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读博士研究生。这一家三代人中,第一代是农民,第二代是本科生,第三代则全是硕士或博士生,一家出了四个本科生,三个博士,二个硕士,如此骄人的成绩,在我国农村家庭中确实少见,不能不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家庭。郭江明夫妇是一对老实巴交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三井农村生活了半辈子,但他们的两个儿子均于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北京分别任北京中科创达技术总监和北京百度研发工程师,并在北京买房结婚生子。江明夫妇常住北京,过着含饴弄孙的生活。郭志修从部队转业后定居新乡,是某军工企业高级技工。他的两个儿子均毕业于河南名校,参加工作后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孙子现就读于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孙女现就读于曲阜大学硕士研究生。这是个第一代是企业技术工人,第二代是本科生,第三代是研究生的令人羡慕的家庭。和我同在林县一中上高中的路用花同学是位品学兼优、天资聪明的女生,当她高中毕业备考大学之际,高考取消,断送了这位本有可能进入国内名牌大学的才女的美梦,但路氏的后人们继承了她先天聪明的遗传基因和刻苦读书的拼搏精神,多人考入了知名大学。她的一个侄女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公考进入北京市政府机关,年纪轻轻,已是处级干部,可谓前途无量,另一个侄女,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一个侄女毕业于香港大学,一个侄儿毕业于吉林大学。面对这个多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家庭,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从林州地图上看三井只不过是一个位于市区南部的山乡僻野的小山村,听人讲三井的故事,也会有板有眼的娓娓道来。但走进三井村,则会感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村庄美丽漂亮。进一步探讨一下三井,会得出这是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地的结论。从有史记载的清朝至民国年间,三井曾出现过数位有影响的官吏。建国后,更是涌现出了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据初步统计,建国后,三井籍在党政军机关工作过的地厅级、师团级、县处级领导干部就有30名左右,如果加上在企事业单位担任相当于县处级的领导则远大于这个数字,如果再把科级以上者统计在内,估计要破百了。此外,还有许多在大学任教的教授、讲师。在医院工作的主任、副主任医师,在企业任职的董事长、经理、厂长、工程师等。曾有过某段时间出现过三井人在一地任职的扎堆现象。如上世纪60年代初的同一时期,林县县委的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和人民银行行长、交通局局长都是三井人。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书写了辉煌的篇章,更有人为了林县的山区建设和人民福祉,仗义执言,牺牲小我而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们至今仍为林州人称颂。此种现象在各地组织史上较为罕见。曾有人说,在三井别吹嘘自己的官大,进三井别夸耀自己的学历高。乍一听,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这从侧面反映出了三井村确是人才荟萃,更有人把一个小山村涌现出这么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这么多名牌大学毕业或在读的学生视做三井现象,并研讨这种现象的成因。我则认为,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古往今来的三井人崇尚读书,注重教育,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望、敬畏和追求,无论生活环境多么艰难,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呈现出一代又一代学有成就的读书人,进而成为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领导和优秀人才。


桂林镇三井村,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山村。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不仅以其文物之多、山水之秀、风景之美而使人陶醉,更因其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我坚信,在教育兴国的路上,勤劳朴实的三井人定会发扬认真读书、刻苦学习的传统美德,从而涌现出更多高学历的知识精英,一代代各行各业中的三井人,定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简介】:郭怀生,男,林州市桂林镇三井村,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从事外事工作30余年,曾任安阳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安阳市政协副秘书长等职。爱好文学,退休后开始写作,《忆赵朴老当年题书红旗渠》曾在“人民政协报”发表。在省市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还有《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千次登临红旗渠的历历往事》《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和红旗渠的不解情缘》《杨贵与大学理论的时代》《韩国总统金泳三和滑县少年的忘年交》《故乡的接生奶奶》《以色列纪行》《参观访问美、加纪实》《故乡感言》《故居今昔》等。
敬请点击欣赏作者其他文章:
1.新人驾到:人人都说三井好【郭怀生】
2.深切缅怀恩师李玉峰【郭怀生】
3.我与红旗渠的千次因缘【郭怀生】
4.缅怀任羊成【郭怀生】
5.探访三井“雕龙碑”【郭怀生】

太行文学
诗歌、散文,杂感、随笔,日记、小说,应有尽有! 一次相识,一生相知。 生活因文字而有色彩,文字因有你而越千年。太行文学欢迎你!鼓励原创,提倡原创! 投稿邮箱: 593863117@qq.com
 最新文章